学术研究
-
李跃林|被遗忘的南宋隶书大家虞仲房
近年来,宋代隶书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但都限于将有清以来的碑学与宋代金石学相对应,虽然对宋人隶书的系统整理和景观的建立都有其贡献,由于缺乏对宋人隶书遗迹和书史文献的细致考察,导致对一…
-
韩劲松|黄宾虹“金石书法汇绘事”小解
黄宾虹在关于“道咸画学中兴”的论述中,以金石书法所体现的古厚朴拙和金石学学术性为追求,认为“道咸之间,碑碣书法、金石学盛,以开来学。今言民族文化,舍此无他求矣”。在其长诗《画学篇》…
-
孫慰祖|南朝劉宋印群探例
論文從印文風格、文字演變、鈕式形態、印面尺寸、鑿刻等文字與工藝特徵出發,結合文獻與縣名所在地理空間範圍等信息,在羅福頤主編《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大體劃出南朝與北朝官印間界限的基礎上…
-
从《为文论诗联》看伊秉绶对汉代隶书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伊秉绶是清代隶书发展史上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取法于汉隶并在此基础上将楷书的笔法运用于隶书创作,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貌,对汉代隶书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
-
王琪 | 法帖刊刻对苏轼尺牍墨迹的改动
【内容摘要】法帖刊刻是复制书法作品的常见方式,苏轼尺牍书法刊刻于法帖之上是后人认可其书艺、人品的重要表现。因为载体的改变,将书作刊刻上石之后,不免会与墨迹本产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破…
-
朵朵花开淡墨痕丨《中国书法报》近现代女性书法家专题
民国以来,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女性艺术家与男艺术家同台切磋技艺,一同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时期出现了很多以一技之长独立谋生于社会的近现代女性,她们投身艺术行业,活跃在弘…
-
郑板桥题画诗文探究 ——以扬州博物馆藏兰、竹、石图为例
乾隆、嘉庆时期,扬州经济鼎盛,文化艺术交流活跃,吸引了各地画家到此卖画谋生。这些画家各擅所长,张扬个性,偏离“正统”,大胆独创,他们明码标价,公开竞争,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绘画商品市场…
-
徐利明|试论两大笔势类型及其流变
一 汉字书体的演变到了东晋时代,以真、行、草的定型而告结束,并且产生了王羲之这样一位集大成者。而在其前具有承上启下之功的关键人物则是曹魏时的钟繇。书史上习惯将两人并称为“钟王”。他…
-
周惠斌|浴火重生 庄严神圣 ——张大千《摩登迦女》赏析
张大千 摩登迦女 1953年 1965年农历乙巳,时值蛇年,张大千侨居南美巴西“八德园”,他以1953年创作的《摩登迦女》为封面,印制贺年卡,寄赠亲朋好友。其内页左面,印有自己…
-
西方经典艺术中的“蛇”符号的意义
蛇作为文化中的一个复杂符号,历经千年依然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能代表自然力量的威胁,也象征着治愈与再生。无论在神话、宗教还是艺术中,蛇的形象总是充满了张力,它们在不同背景下游走于诱…
-
邓代昆:《乔大壮和寒香馆藏<华阳乔大壮先生书札>》及乔大壮书札书法欣赏
编者/乔大壮,当代词学大家,著名书法、篆刻家。原名曾劬,字壮殹,别署伯戢 、草庵,号波外居士,斋室名波外楼、酒悲亭、永夕室。其先世由浙江绍兴迁居四川华阳(今成都市),遂为成都人。 …
-
四川,为什么是“蜀”?
蜀地的得名与蜀族有关,是他称而非自称。这支族群最初活动在中原地区,后由于种种原因辗转迁徙至今天的四川省境内。由于中原人对该地区不熟悉,遂以自身熟悉的蜀族之名命名当地,称其为蜀地,意…
-
2024年度中国书协学术工坊议题综述
12月15日,中国书协2024年度学术工坊“时代追问:精神·文脉·创变”在北京举办。此次活动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为研究样本,设置“中国书法的时代审美”“…
-
赵社英:有关临帖中二度创作的思考
有关临帖中二度创作的思考 ■赵社英 观当代学书者,也不外乎以古人经典法帖为临摹对象,至自以为有一定的把握后,试作己书,即所谓“书法创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作是很尴尬…
-
《平复帖》与黄麻纸
《平复帖》 / 《平复帖》与黄麻纸 / 易晓辉/文 提及西晋陆机的《平复帖》,通常都会强调它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现存最早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墨迹和名家法帖…
-
《中国书法报》姜宸英书法专题
姜宸英(1628—1700),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宁波慈溪人。早年姜宸英与朱彝尊、严绳孙并称为“江南三布衣”。他年少成名,而立之年游历于江南之地,与当时江南名士相交,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