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山东博物馆与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联合主办的“长河共饮 草原吉金——鄂尔多斯青铜文明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展览以黄河文化为纽带,通过聚焦黄河“几”字弯环抱的鄂尔多斯地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深层内涵,回溯独特而神奇的草原青铜文化。
本次展览展出文物350余件(组),通过“黄河滋养·魅力天成”“青铜艺术·巧夺天工”“多元文化·融合结晶”三个方面生动呈现鄂尔多斯青铜文明,深刻揭示了黄河流域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历史进程。
此次展览中70%的精品文物均为首次出省亮相,展览以不同种类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从经济、艺术、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展示草原人们的生产生活风貌,再现“草原上的青铜文明”。
不同于商周王朝的礼乐钟鼎,鄂尔多斯以动物纹饰为图腾、以实用器皿为载体的青铜文明,早已在凛冽北风中奏响独特的乐章。青铜刀、马具、流星锤、祭祀仗首……每一件器物都在诉说“逐水草而居”的生命哲学。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工具、武器,更是游牧民族征服自然的象征,承载着他们对自由与生命的无尽追求。
战国 大角羊杆头饰
战国 怪兽咬斗纹青铜饰牌
本次展览选取了多种造型、不同形象的动物。虎噬鹿青铜饰牌等各种老虎造型展现了早期游牧民族对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等自然法则的理解和崇尚;凤鸟造型的刀剑及饰件则体现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羊、牛、马等各类动物形象的应用,既是草原游牧民族对生产生活的艺术提炼,也是对草原财富资源的重视和掌控。这些精美的青铜制品,向我们展现了早期游牧民族制作青铜器的精湛技艺。
战国 鹤嘴斧
战国 青铜短剑
第三部分“多元文化·融合结晶”讲述了鄂尔多斯青铜器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些青铜器上,可以寻找到内蒙古东部地区、中原地区乃至欧亚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此外,展厅中还将展出一批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青铜器,与鄂尔多斯青铜器产生强烈的文化碰撞,向我们展现黄河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不同的地域特色。
据悉,展览持续至7月2日。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