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刀着情重 毫颖弄墨香

640-68

640-70邓代昆先生  2020年摄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就相识于邓代昆了。那时年轻,常想在摄影图像上注入些传统元素,就请他奏刀篆刻过“形影不离”与“弃之可惜”的印章。

在那方“形影不离”的朱文印中,他以小篆入印,将“形”字分拆压偏,开宗明义地理顺形与影的关系,意构出一个特定的场景。那年在望江楼前的粉墙上,我曾拍得两枝翠竹与阳光下的投影,似乎有点“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贱有何高”的意味,礼请善书者题上,钤上此印,列于案头,恰逢好友乔迁,被索去挂入书房。以后,天各一方,也不知道此图还在乎?

640-69

形影不离

640-71
    弃之可惜

 其实,拍摄中常有图像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又请代昆兄制过“弃之可惜”印。他以汉印入手,在粗服乱头中,把缠绵与混沌同构,予人一种不期然而然的绝妙。此印虽然从来未钤于图像,在心中却常常被牵出来自嘲。

那年摄影界掀起风光热,而我浅浅入水后就知道这是属于富人圈的游戏。只因为风光摄影最需要好的器材、富裕的时间、好的越野车、好的后勤支持,需要足够的钱来支撑这一切。一次影友间观片切蹉,著名风光摄影家李元先生惯用佳能相机拍摄135型幻灯片,交流时他即放映这些小尺寸的灯片。而紧接他放映的人却是用哈苏相机拍摄的120型中画幅,赞叹之声顿时大于先前。其实,如果有人再用4×5或8×10出的大片来比对,相信玩中画幅的也同样会底气不足。好的片子大多是在人迹罕到的地方消耗,靠长时间的等待反复折腾拍摄出来的,它的背后似乎藏着有钱人的奢侈与能调动资源调动资本的福祉,沒有足够的资金、时间或本事,你想都不要想。也许有了这种清醒,才请代昆兄为我刻下了这方“不与梨花同梦”的白文印。此印采汉隶之风,其态势内敛,直刀快进中纵情率性,把那种爽利中的决然陈于印面。那时刚过天命之年,遇事还较真,赶不上别人的趟,就暗自发愿,哪像以后知道,清梦、美梦、噩梦、丑梦……各人做各人的梦,关你甚事呢?

 

640-72不与梨花同梦

印章是中国历史上从先秦衍化至今体量极小的文化载体,体量虽小,却潜藏着高度浓缩的空间艺术之美。代昆治印,最难得处是把情绪都化入了镌刻之中,能像他那样,驱刀似笔,用情至深者,寡也!

640-73

1998年摄

代昆善小草,其书章法奇崛飘逸,谨严而自由。有人概括他“小草”的特征是:“多变的笔法,简约的点画,内敛的字势,遒劲的笔力,自由的章法,朴厚的书风”。我则以为,他善于打破书法的观念定义与门类概念,强化感性表达的任性,从运笔动态中随时可见的心理动态中,让人感受到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渴望。天赋卓尔的他,隔着时空也许神交过魏碑的沉雄、二王的神逸、张旭的奔放、怀素的冷峭,却与诸家隔河相望,孑然成景,打造出一番“听唱新翻杨柳枝”的气象,写出了自己的面貌。他用狼毫为我写过杜牧《山行》句,小草笔法,一笔不苟,把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停车相望的那股英爽俊拔溢于笔端。

 

640-77

扇面  杜牧《山行》诗

甲申猴年,他与田旭中、刘雅楼一起被人以“蜀中三草”冠之,将多年力作辑成《三人行》集出版,把翻拍作品的任务委托于我。起初约定拍摄负片,与摄影同事三五人起早贪黑辛苦了一天多后,待照片制作完毕,出版方又提出要拍反转片。又折腾了一天多方才完成。为了感谢大家,他们三人都各自书写了近十张作品,让出了力气的小兄弟们挑选,也让大家都高兴了一番。

代昆善在很小的幅面里书写泱泱长文,动辄千字甚或更长,在笔飞墨舞,意兴翻腾中,把儒家“修”的理念和老庄“游”的精神融为一体,以一种特有的视觉特征凸显出传统文化精神。癸未年春,他又赠我《孤愤》小草一件,那会人之心,体古之象的书写,如芙蓉出水,不激不励;似飞泉漱玉,翰逸神飞。近2000字的书写,一气呵成,似把龟板勒刀、竹简累牍之意施于纸面。喜爱之余,装框置于室中,常惹人钦羡赞赏。

640-74《孤愤》Ф38cm

他还潜心于书法理论的研究,其出版的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揖注释》一书,笺释康有为所著,洋洋近五十万字,无疑凝聚了他的心血。艺术史专家殷荪先生评价说:“有可称道者,为所作注释能不夺康氏原书之主旨,更于译文中能将其不可通达其意之文字,以现代汉语译出,畅一其说,变康氏原著之不易为人所解者,解之以输于人,可谓功德无量……”文化是需要守护的,正因为有人世代守护,文化才成其为文化。代昆穷数年之功,伏案躬耕于故纸堆,当然善莫大焉!

 

640-75

640-76 邓代昆工作室一角

640-81集句联:千古风流有诗在  一生怀抱与山开

代昆的书画作品曾上百次地入选全国性各种大展,其中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就有二十余次、并获奖四次,斩获的其它大奖更不可胜数,一时被誉为得奖专业户,朋友们都戏说他:拿奖拿得手发酸。其实,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的阅读史。代昆好学,几大橱书中整齐的明清笔记多令我羡慕。他曾受教于李行百、赵蕴玉、蓝菊荪诸先生门下,精研文学、书法、篆刻、绘画,常闭门苦读,无论名篇典籍、官箴笺牍,均敞开胸怀研习。他对文字好像有一种天生的敏锐,多个展览会上都曾见到他认真黙诵前言与相关文字的情景。他亦乐于为人鼓与呼,兴之所之,常常倚马可待。

640-78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代昆曾公干于古大慈寺中,公事繁忙,时有访者叩门不遇,遂于门间备“访者留言”小本,更布《留言须知》一则示之。其“须知”虽为说事,却表露做人心迹,有识见有趣味,又用好纸隆重抄写,钤红用印,怎不引人钟爱?常被人偷偷揭走。秉承君子之道,我用照相机拍摄过,那时可能还是最初的版本,却因时间太久,不知道收捡到什么地方去了。幸好当下网络发达,有人翻找出这个宝贝,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兹抄录于后,供识者同赏:

诸君鉴:留言者,留要事要言也,非关痛痒者免之。凡涉要事之内容、时间、地点,敬希指示清楚,电话号码类更是不得迷糊。本人鄙陋,瞽于洋文,故一切洋玩意儿均不得在此展示,若属“半通”之货,尤是敬请勿用,免害我比照“洋文大典”三日依旧茫然。叙友情、话交谊,可对面促膝,切切倾心,殷殷垂听,欢洽共享,实不必一厢输岀,使我心不安。凡属谈人是非,议人短长者,则一概拒绝。盖人生苦短,俗务又多,燃膏犹恐不及,哪里还有如许闲工夫,敢怀“长舌伟妇”殊荣之想,高攀时下之一大雅风气也哉。拜托,拜托,敬祝心安。 
专此达示
                                         后学邓代昆谨启

640-79李白诗《关山月》

640-80许浑诗《咸阻城东楼》  章草团扇

有天午睡,突冒打油偶句“只怜老梦恋旧事,莫笑小照绽缤纷”句,拾掇的正是自己的一份心情。由于职业的习惯,与人交往,常常都保持着一个照相的距离,镜前笔下,似乎守着镜头的客观性,记下的都是亲历、亲为、亲见、亲闻。多年与代昆交往,走得不近又离得不远,相知却还不浅,有过这些故事,记下来也只为悦悦己。

原文出处:罗缋沅 原创一大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5天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