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钟教授从艺四十年来坚持深入研究中国画艺术的精髓,精研历代先贤笔法精粹,努力做到对古贤技法高妙的神形兼达,力求涵养古今精神的通达,以笔精墨妙的品质直面当代生生不息的火热生活。本次展览中,从宋人笔意,到王蒙、倪云林、黄大痴、文征明、唐寅、石涛、沈周、溥儒等历代大家,林海钟一一严谨地以先贤笔法临写,这些作品并非空穴炫技,都是为教学的现场写照。




本次展览共分为五个板块:大块文章、西湖天下、拟古写生、人生仪态、花鸟感时,聚焦多年来林海钟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大块文章”中国画画大画历来是话题,现代社会画“大”不是问题,但“大”的品质和蕴涵却是大问题。林海钟的大画气象万千,浩荡充沛,胸中丘壑,杂然赋流形。灵隐寺数米高的济公殿壁画,几无小稿,奋笔而行。巨幅重大题材《鉴真东渡》《少林寺》亦如此。无论是古意春秋,还是重大题材主题创作,林海钟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场景,在追求笔精墨妙中勃发生机。




“拟古写生”,看似两个不同专题,却是一个问题。拟古而多能,这里展出了海钟从董其昌、黄大痴等古代十数位经典艺术家的经典笔法临写,显示出林海钟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笔墨功力,同时展出一大批海钟高古笔墨写生课徒稿。体现了林海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标杆性教授的价值取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美前院长高世名主张“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让学生们知道中国画艺术来有所自,去有所往。设立这个板块实际也是解密古意海钟的底。同时,回应本展览特邀学术主持人丘挺在中央美术学院极为成功的学术策展“传移模写: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临摹教学作品展”。




“人生仪态”、“花鸟感时”,是林海钟的人物画和花鸟画创作。术业有专攻自古就有,当代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分科,却是在一定外在压力下的“策略性应对”,并非出自艺术创作规律的内在要求,当然经过70年的分科教学和创作探索,分科的优势也得到了充分认识。林海钟基于中国画传统画理,在创作中并不拘泥于“分科”。林海钟的人物画创作高古简约,体态流畅。





林海钟少年成名,颇得社会各界好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认为:海钟…的用笔在爽朗中又见出一种萧散。那笔常常有点心不在焉;那形仿佛要随时被抽解,又仿佛正在悄然地聚合。而正是常在无心处,显露出某些意存笔外的洒脱与飘逸。闲是很难的,既要有闲钱、闲暇,又要有闲心、闲情。这“闲”字的繁体就是门中之月。独坐家中,静想明月天涯,这闲心十足逍遥。正是这份逍遥将景物化入纯然的观看之中,洞见万物如洞见己心,心物相忘相融,不觉地勾出一种凭吊千古的幽幽古意来。中国的智慧在于总能以“无用”、“坐忘”等方式,避开那些僵死的框架,而逍遥于不受制于任何现成规定的“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的原发境域之中。海钟…所记所刻不唯所见,还有所见者此时此刻体验中的动人境界。海钟以这样的方式吊古,将手中生意与悠远古意悄然地牵在一起,将此刻视域与原发视域牵在一起,生出真正的绘画的快意来。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人丘挺说:海钟落笔总有一种超然的惬意,他画得酣畅、画得不纠结,点画离披而颇有“意往而笔随之”的状态。在层层的笔墨生发中把山水的意韵,烟云、空气中的澄澈状态轻松地交代出来。


山水讲的是人与自然相望相化,人可以赋予山川自然以人格化,山川亦可赋予人以赋予吐属清新的亲切。内美静中参,静生定,定生慧,定慧生机,山水澄明。由此来观山水、观世界,必然是一片活泼泼的无限生机。





号卧霞散人 钱塘后来生 林泉阁主人
1968年 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永春
1986年 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90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91年 获首届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奖学金”
1993年 获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97-1999年 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
2000年 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首届中国画六博士之一
2004年 获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学位
2010年 担任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山水画研究会会长
林海钟年少成名,画艺精进,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题材甚广,主张国画以笔墨为宗,以书入画传承古意,为今人所用,提倡文人画风,并认为以画悟道是国画的至高境界,曾参加新文人画运动,为当今学院派画家代表。其作品水墨画萧散简淡,极具禅意。赋色之作艳丽古雅,传承唐宋遗意。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