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刘洪彪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由太原文法堂主办,今日鉴藏和三丰书画院协办的“刘洪彪书唐诗五十品纪念展”在太原文法堂举行开幕式。刘洪彪先生的夫人胡晓昱,十余位学生以及山西的书画艺术家百余人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展出的五十件书法作品,是刘洪彪先生去世前抱病创作的。作品大部分是小作品,五体皆备,形式新颖,富于创新性,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刘洪彪先生的书法人生,窃以为,他提出的很多书法理念如“给书法穿上盛装”、“展厅是件大作品”、“让书法作品住进大别墅”、当代书法“尚式”等,是非常具有时代观的理念,对当代书法的展厅文化和展览创意有着很大的影响,也从很大程度上让书法展览更具有了新意。以往的书法展览,无非是装裱好的画轴整齐排列在展厅的墙壁上,只能称之为陈列。而随着展览观念的进步,展览设计、展览的整体观逐渐对原有展览模式进行了改进。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较之一二十年前,可以说更有了看头,也让书法作品的展出环境更加搭配。刘洪彪先生不仅提出了新的创新观念,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观念。举办了六届的狂草四人展,都是刘洪彪先生亲自策划设计布展。观众能够从宏大气象的展厅中感受到每件作品、每组作品、每个人的作品,无论尺寸、内容、形式、装裱以及宣传品都非常具有场感的感染力。有人说,这种展览,是当代书法展览的新范本。
本次展出的作品虽然不大,窃以为无论在形式上、书体上、章法上以及唐诗内容的选择上,都极尽创造力和构思。而这些作品,其实应该是为书法小品的创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我们知道,以往的书法形式都是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诸如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显然这些形式已经和现代的生活环境和建筑装修风格不搭了,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的书法创作在新的时代该如何融入到生活空间中去呢?我们该创作什么样形式的作品呢?看了刘洪斌先生这些作品,我是深受启发。或许这些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能够让我们继续产生联想,继续往前探索。
刘洪彪先生是书法界有思想、敢于创新的人。在最后生病的岁月里,依然创作了这么多鲜活的书法作品,而文法堂没有独享,而是拿出来与大家共享,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2025、2、24

艺术家
山西太原文法堂
太原市万柏林区梅园千峰小区东门

《刘洪彪书唐诗五十品》画册 文法堂 今日鉴藏联合出品
《刘洪彪书唐诗五十品》弁言(代序)
太原李文勤,相貌奇逸,有令人过目难忘的辨识度。其爱读书,喜观察,善思考,多涉国学经典,对世事人情颇多己见。其书屋号称“六法堂”,相熟者皆称其为“堂主”。
“堂主”宝爱书画,常往来于京晋并云游各地,与业內人士频繁过从以增见识,以强眼力。近期,“堂主”与友人联袂,打造一方数百平方米空间,期与藏家鉴者精英谈经论道,欲邀书坛画界人物运毫出品。
新空间须有名号楹联,“堂主”拟请我一并撰书。我从简省事,径取李文勤之“文”、“六法堂”之“法”,合成“文法堂”,题罢。又以“文、法”二字冠顶成联:“文载世间高怀至理;法涵笔底大美真情”,是为“文法堂”解析、寄“堂主”以期冀。只是,我以为匾联由一人所书,少变化,欠美感,不合适,故转请大书家张旭光先生以其雄浑劲道之笔墨书就联语,着实大添光彩。
“文法堂”面世,主人拟举行首场展览,执意由我提供作品。数度电邀,几番面叙,实难谢辞,故答应其容我些时日缓缓写来。
癸卯兔年于我不大安妥,长期悖天忤地乏觉缺食以至心力殚竭,到了受严厉惩罚、遭严重警告的时候。在已经过去的三个季度里,除了在家忍疼受罪一个月外,多数时间是在医院和友人的闲居处度过,几乎谢绝了所有聚集性活动。
尽管如此,应允的事不能耽搁。我利用治疗与调养间难得的舒适和轻松时刻,把创作文案和表现方式确定了下来,然后不紧不慢、优哉优哉地完成了“刘洪彪书唐诗五十品”。
这次作品展览和结集,是我计划外的一次被动的创作行为,更是身心处在极度峭险的关口所实施的一项特殊的创作工程。作品交付之后,我对书写之畅滞、尺幅之大小、艺术之高下并不在意,內心充盈的是浓郁不化的感激之情。我所感激的对象,有数以百计的亲友,为了让我尽早摆脱险境,他们做着桩桩件件令人动容的德举。夫人胡晓昱三姐妹最为典型,妹妹胡文利在家乡独自陪护住院年余的93岁父亲,姐姐胡晓萍则来到北京,与妹妹共同承担起日夜守候、精心护理的烦任……
欲致谢者之多,弁言之篇幅不容我缕述。这个小型展览及其小型册集,将帮我铭记着癸卯兔年的殊异。
刘洪彪,2023年10月4日于北京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唐·马戴有《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34*69cm 2023年

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34*69cm 2023年

唐·李白《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34*272cm 2023年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34*34cm 2023年

唐·王维《相思》 34*136cm 2023年



唐·白居易《后宫词》 34*34cm 2023年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69*34cm 2023年

唐·张旭《山中留客》 69*23cm 2023年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4*69cm 2023年

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34*69cm 2023年

唐·王维《杂诗》 34*136cm 2023年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34*34cm 2023年

唐·王维《鹿柴》 34*136cm 2023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34*34cm 2023年

唐·李白《黄鹳楼闻笛》 136*34cm 2023年

唐·顾况《宫词》 69*23cm 2023年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36*69cm 2023年
刘洪彪先生书法创作(2023年5月15日)(视频) ▼
余以为人生在世,度日经年,最要紧者,无非阅世读人。
余敬畏传统却意欲越雷池破藩篱;遵从经典却总想谋奇事出新招;向往自由却牢记守规矩护公德;追求完美却谨防死心眼、一根筋……
是故,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余当行走不止,阅读不休,不辜负天赐吾命、父予吾身,莫错过满目秀色、盈耳妙音!
——刘洪彪 2014.8.28
诗 书 话 洪 彪
洪彪远去,至今仍难以释怀。茶室小坐,与其闲聊的画面不时浮现眼前。近日接到友人寄来《刘洪彪书唐诗五十品》小样,嘱写几句话。翻开书页,一幅幅洪彪书唐诗小品令人注目,其劲健的线条,巧妙的构思,精到的笔触,多元的审美,仿佛看见洪彪在唐诗中漫游,并以其精妙的书艺为读者讲述着诗中的故事。这就是洪彪,他常说“谋奇特事,做正常人”故其小品虽以纂、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出现,但并不雷同,似书似画,亦古亦今,幅幅都能引起作者对诗文的想象,对书者的探问。
洪彪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实非偶然。经历的磨炼,学识的积累,为人的真诚,书艺的探索以及执着的创新精神,是其成功的奥秘。
洪彪出身于煤矿工人家庭,自涉世起,便在矿下矿上经受磨炼。他当过矿工,做过宣传员和团委干事,20岁步入军营。
从矿区到城市,从基层连队到火箭军文艺创作室,从普通士兵到获评高级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业书家。
一路走来,其丰富的阅历和崎岖的心路,铸就其崇德尚艺的人文品格。他的学问才能不是从文凭中来,而是在人生旅途中,坚持以古典师、以时贤为师、以社会为师、以自然为师、上下求索、刻苦钻研、长期坚持的结果。在闲谈中,我常听他讲述自发蒙始,稍有闲暇,便手不释卷、以读书写字为乐、点滴积累的生动趣事。可见,他自幼即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并经年累月积学储宝,不断夯实文学、史学、哲学、书学和美学诸方面的坚实基础。
洪彪在书学上涉猎广泛,五体兼修,于古法用功甚勤。他不拘某家某派而博观约取,在融古铸今中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他崇古而不泥古,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的书作,既见传统功力,又具创新意识,件件谋佳构,幅幅运匠心,正如其“不因袭古人,不尾随时贤,不重复自己”的倡言。
说洪彪,不能不说他的草书,尤其是狂草。他的狂草点画多姿,线条劲健,笔势奇诡,墨色斑斓,格调高古,洒爽自然。
尤其在形式构成上,空间经营别开生面,韵趣相生,耐人寻味。
洪彪书法风格的独特,有赖于他深思熟虑的艺术理念和历久不怠的审美追求。他早期提炼的《学书“八忌”》,近年归纳的《书法创作的“度量衡”》,他持续鼓呼的“书法创作要在理性调控下感性书写”“当代书法尚式”“字古式新与文心艺质”“展厅是件大作品”“临摹要像,创作要放”“书法评审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等一系列学术观点,不仅身体力行且成就斐然,更对当代书坛尤其是众多中青年书法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洪彪是一位有责任担当的书家。他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开办研修班,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进行草书教学,到全国各地讲座、授课,培养人才,提携后辈,为提升当代书法队伍的素质尽心尽力。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不是文豪级人物,书写自作诗文是常态,而当代不少书家于此甚为薄弱。洪彪则不然,他在自己40岁、50岁、60岁三次个人书展中,全部作品均以自作诗文为创作题材,咏山水,写人物,抒发时代感怀。其艺文兼修、诗书合璧,故内涵丰富、蕴藉风流,感染力极强,在书坛内外广受赞誉。
此次友人集洪彪生前创作未能付梓的唐诗五十品出书,仅以此文,表达对老友深深的怀念。
申万胜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
怀 念 刘 洪 彪 先 生
刘洪彪先生走了,这是书法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洪彪是一个有理想的艺术家,他的一生都在为书法艺术而奋斗。他坚持书法本体,认为书法是中国审美的符号,是中国的一门纯粹的艺术,他明明知道这样认识有难度,但他不惜得罪人,坚持为此而呼吁。书法本体关系到书法是不是艺术,书法是什么艺术,什么是好书法等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洪彪向来都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回答这些问题。他的书法理想是不断提高大众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提高大众对书法的欣赏水平。他的书法理想是书法艺术走出国门,让全世界都能接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原则。
第二点,洪彪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洪彪的责任与担当表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上,真诚、敬畏,敢于探索、鼓励创新,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满足,从不懈怠,从不苟且。艺术家的责任之一是为社会出精品,艺术的担当要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敢于批评那些江湖的、粗制滥造的,对大众利益的侵害。洪彪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对江湖书法,对那些不认真的作品毫不留情,严肃批评。洪彪书法的不断精进,与他的这种品格密不可分,相比之下,一些人认为自己的书法天下第一好,殊不知,他们早已止步不前了。书坛四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
第三点,洪彪是一个有风骨的艺术家。洪彪的风骨正是他的风格体现。他敢说真话,不阿谀奉承,对于歪门邪道的东西,他都是一针见血地硬怼;对于想通过他而入展的,他不仅不帮忙,而且当面儿指出入展是要靠作品,靠真本事。他的风骨更多的表现在坚持艺术主张上,面对人们对碑学书法的误解,甚至讥咒为丑书的现象,他在许多场合都直言,不能把碑派书法当作丑书,不能把自己看不懂的书法视为丑书。他对俗书深恶痛绝,一点也不留情面。
洪彪走了,他走得那么突然,那么匆忙,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来共同完成。如今他走了,我们活着的人要学习他的优秀品德,努力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做好。
胡抗美
2024年3月
日有光,月有光。
一笔云烟满纸香,挥毫着盛妆。
墨线长,情丝长。
草写云霞扮鹤乡,相思遥举觞。
——张旭光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