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先秦古文字材料

一、西周何尊

640-38

何尊(He Zun,ritual wine vessel),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640-43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

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诰之辞,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640-37

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二、西周九年卫鼎

640-36

《九年卫鼎》,西周恭王9年。《九年卫鼎》的形制和纹饰与《五年卫鼎》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别,通高37.2公分,口径34.5公分,腹深20公分,重12.25公斤。“田里不鬻”以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是西周奴隶社会制度的基础,而卫盉和卫鼎的出土,反映了西周奴隶制土地制度的动摇。

640-40

铭文字数:腹内壁铸铭文19行,共195字(其中重文1、合文3)。【铭文】隹(唯)九年正月既死霸(魄)庚辰,王才(在)周驹宫,各(格)庙,□□(眉敖)者□卓吏事见于王。王大黹(致)。矩取眚(省)车:□□(贲)□(鞃)、虎冟(幎)、□徫(貄帏)、画□、□(鞭)、□(席)、□、帛(白)□乘、金麃□(镳鋞)。舍(舍)矩姜帛三两。乃舍(乃舍)裘卫林□里。□氒隹□(厥唯颜)林,我舍□(舍颜)陈大马两,舍□始(舍颜姒)□□(□),舍□(舍颜)有□□(司寿)商□(貈、貉)裘、盠冟(幎)。矩乃□(乃暨)□粦(濂邻)令□(寿)商□□(暨亿)曰:“顜(讲)。” □(履)付裘卫林□里。□(则)乃成夆亖夆(封四封),□(颜)小子□叀夆(具唯封), □(寿)商□(勠)。舍(舍)盠冒梯□(羝)皮二,□(选)皮二,□(业)舄□(筩)皮二,朏帛(白)金一反(钣),氒(厥)吴喜(鼓)皮二。舍□(舍濂)豦冟(幎)、□□(瑈贲)、□□(鞃),东臣羔裘、□(颜)下皮二。□(逮)受:卫小子家,逆者(诸)其□(剩):卫臣□朏。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其□(万)年永宝用。

三、西周墙盘 

 西周金文史墙盘后附200倍微距放大细节图

关于西周墙盘,前段时间专做过专题介绍,可以点击上方蓝色链接观看。

四、西周㝬簋

簋是古人用于盛放煮熟食物的器皿,也是一种礼器。㝬簋也叫胡簋,是西周第十代国君周厉王姬㝬(胡)为祭祀先祖、祈神降福而铸,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周天子自作的青铜器物,其余青铜器的主人都是王侯贵族,而非天子。它也是目前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中国禁止出国(境)的展览文物。因其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中之王”,亦被称为王簋。1978年5月在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640-39

此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器型为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文。此簋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上面像石鼓,下面若平台,周身布满竖棱,如虎皮身上的斑纹。两耳飞扬跋扈,简洁中露出大方,神秘中露出狰狞。器形雄伟厚重,拙朴典雅。

640-46

640-41

㝬簋内底铸铭文124字,制作于周厉王十二年,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

文物铭文原文:王曰:“有(旧)余隹(虽)小子,余亡康昼夜, 坙(经)雝(拥)先王,用配皇天。簧(横)黹(致)朕心,坠(施)于亖(四)方。肆余以(义)士献民,爯(称)盩先王宗室。”[㝬](胡)乍(作)将〈从鼎〉彝宝簋,用康惠朕皇文剌(烈)且(祖)考,其各(格)歬(前)文人,其濒才(在)帝廷陟降,(緟)貈(愙)皇帝大鲁令(命),用[素令](令)保我家、朕立(位)、[㝬](胡)身.阤阤降余多福,宪(宣)(导)宇(訏)慕(谟)远猷。[㝬](胡)其万年,将〈从鼎〉实朕多御,用贲(祈)寿,匃永令(命),畯才(在)立(位),乍疐才(在)下。隹(唯)王十又二祀。

大意为我昼夜尽心尽力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干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

五、西周逨盘(现存青铜盘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采集失败,请手动处理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Df6Qv5qmZ19rJCCRceLEt2Io5wlzVaxz9oAPibtRgTgOiaWZ52xxpbvG8rK7r8R8xnePKaVKJm6tuqWrRg7Oh0Q/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640-42

逨(lái)盘,西周宣王时器,2003年出于陕西宝鸡,现藏宝鸡青铜博物馆。

640-44

640-45

盘内底部铸铭文21行,共373字,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君王征战沙场、治国理政的历史。铭文所记载的周王世系及重要历史事件,与《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克商,成王、康王开拓疆土,昭王征伐楚荆,穆王四面征战,等等。

逨盘是杨家村窖藏27件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超过了著名的墙盘,也是现存青铜盘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为西周晚期青铜器的谱系断代研究提供了标准器,对于西周王年的界定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一部当之无愧的“青铜史书”。

六、春秋秦公镈

640-48

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村的村民无意间从一个地窖中发现了青铜器,村民保护了现场并逐级上报,很快专家到达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

窖藏中发现五件铜钟和三件铜镈。镈是春秋时期击奏体鸣乐器。五件铜钟呈一字形排列,三件铜镈呈半圆形围绕着铜钟,在它们周围还有少量兽骨。

秦公镈是发现的三件镈中最大的一件,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伟,中部鼓起呈弧形,鼓部齐平,器顶有龙凤相背回首,给人一种栩栩如生、飘逸生动的感觉。

640-47
640-49640-53

640-51

比起精美的造型,秦公镈更令人欣喜的是身上135字铭文。铭文大意为:我先祖襄公受天命被授以宅,被授以国,得到了土地和臣民。功业昭著的文公、静公、宪公不敢怠慢勤奋做事,没有辜负上天和先祖的期望,光明显赫,并小心谨慎地处理与周围部族、方国的关系。
经过文物专家的考证,结合铭文给出的信息,铭文中“我”就是秦武公。铭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静公、秦宪公,着重讲了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秦公镈的出土和所刻铭文的发现,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后,才受封列为诸侯,赐地岐山以西。铭文也明确记载了自秦襄公的儿子文公之后,到秦武公的世系,印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文公—静公—宪公—出子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七、春秋秦公大墓石磬刻字

640-50

释文:……绍天命,曰竈(肇)尃(敷)蛮夏,极事于秦。即服……

大意:秦景公继承天命,声威覆盖华夏及蛮荒。使之争相服事于秦。口气很大,可见当时秦国国力之强。

640-52

释文:汤汤厥商。百乐咸奏,允乐孔煌。虎(鉏)铻载入,又(有)竌载羕(漾)。天子匽喜,龚(共)、桓是嗣。高阳又(有)灵,四方以宓平。

这是石磬铭文中最长的一条。大意是:各种乐器演奏出悠扬的音律,秦公欢宴周天子,得其认可,继承共、桓二公大业。秦人始祖颛顼(高阳)在天有灵,抱有四方得以静谧和平。

“商”为七音之一。

“鉏铻”即“柷敔”指挥音乐停止的用具。《吕氏春秋·仲夏》“饬锺磬柷敔” 汉高诱注:“敔,木虎,脊上有鉏铻,以杖擽之以止乐。”足见秦乐演奏程序之完备。

640-54

 释文:唯四年八月初吉甲申
 秦景公四年(公元前573年)八月初的甲申日。

640-56

释文:緟用无疆……寝龚雍,四……

640-55

释文:受眉寿无疆,屯(纯)鲁吉康,……

都是吉祥语,长寿、厚福、安康。纯鲁意为洪福。

640-58

640-57

  左行为石磬,右行为石鼓。可以说是同时的文字,风格酷似。石鼓的年代似乎可以确定了。石磬文流畅、秀美。石鼓文厚重、古朴都是大篆上品。
1986年在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出土有铭石磬多枚(已残,估计原先最少有三套),经缀合后共有铭文26条,206字(包括重文6字)。这批磬铭对研究春秋时期秦国历史、文化以及秦系文字演变情况,意义重大。由磬铭可以考见春秋晚期周秦关系相当密切,亦可知秦文化深受周人影响。磬铭文字与传世秦公钟、秦公簋接近,更与“石鼓文”相似,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石磬作于秦景公四年(公元前574年)。

八、战国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是指中山王厝铁足铜鼎、夔龙饰刻铭铜方壶和胤嗣刻铭铜圆壶。其造器精美端庄,华而不艳,美而不娇,纯厚大雅,古朴深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无声地诉说着中山国饱经沧桑的历史和独有千秋的厚重文化,将两千年的过往娓娓道来。器表那跳跃的文字符号仿若一个个清婉脱俗、纤细秀美的少女,带领我们探索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王国。
“中山三器”以长篇铭文著称于世,其上共长达1100多字的铭文,对战国文献研究、古文字考释、书法美学等方面都提供了异常宝贵的资料。

640-60

铁足铜鼎

铁足铜鼎高51.5厘米,腹径22.6厘米,重60公斤,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铜铁合铸器。它是中山王厝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是一种礼器,出土时器物的底部有火烧的烟迹,且里面有结晶状的肉羹。鼎上铭文共469个字,铭文刀法娴熟,横竖刚直,构字秀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640-59

640-61

夔龙饰刻铭铜方壶

640-62

通高63厘米,最大径35厘米,重28.72公斤。礼器,造型独特,在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以纤细的笔触刻着优美的篆书,其铭文多达450字,铭文大意是中山王十四年,中山王命相邦司马赒,择所获燕国之吉金制成此壶。告诫嗣王记取燕王子之反臣为主的教训,颂扬司马赒的忠信和伐燕的功绩,并阐明如何得贤、民附和巩固政权的道理。

640-63


640-65

胤嗣刻铭铜圆壶

中山胤嗣铜圆壶是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整体造型优雅圆润,独具艺术特色。铭文位于腹部与圈足,腹部铭文59行,计182字,圈足铭文1行,计22字。铭文是嗣王为先王写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慈爱贤明外,还赞扬了相邦司马赒伐燕取得的战果。

640-64

中山三器是中山先民挥洒自己的气韵和才情,融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超凡艺术,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和礼制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其书体结构变化多姿,动人妩媚而不失典雅,极富艺术魅力。

九、战国秦骃玉版

640-66

秦骃祷病玉版是近些年来发现的重要的战国秦系文字材料, 传出土于华山地区,原藏私人手中,现归上海博物馆。

秦王曾孙秦骃祷病玉版(现藏上海博物馆)铭文,是以秦骃的口吻写成的,应是秦骃患病后,自己向神灵祈祷庇佑;病愈后,又亲自祭报神灵。如果病患病势沉重,无法自祷,亦可由亲友代替祝祷。如香港中文大学所藏东汉“序宁祷券”,就是由病患亲友代其祭祷神灵。

玉版铭文是讲一个名叫“骃”的秦国贵族,他在“周世既没”后某年的冬天(秦灭东西周在前256年和前249年,此年在其后),因为染病不起,怎么也治不好,只好到华山祷神,求神释罪。铭文近300字,不仅对了解古代秦地祭祀山川的传统十分重要,而且也为研究其他早期的同类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秦骃祷病玉版的发现,使我们重新注意到沙畹在90年前提出的问题。由于这两件玉版,其形制、功能与投龙简非常相似,可以视为道教投龙活动的前身或背景,它使我们再一次注意到,“入山”是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打开眼界的领域。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4年8月21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4年8月22日 下午6:43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