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自去年12月初在浙江美术馆开展以来,备受书画艺术界关注,好评如潮。展览期间,江苏省书法院组织全体创作人员,分批赴杭州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并研讨交流。为此,特推我院书法家观展系列文章,敬请同道评正。
赵之谦书法的融通与创变
文 / 李啸
近日在浙江省美术馆举办的“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是继王铎、傅山、何绍基“中国传统经典系列”主题大展之后,该馆策划的又一个重头展览。展览汇集了全国十八家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机构的三百件(组)作品和文献,书、画、印、文献四个版块立体化展示了赵之谦一生卓越的艺术成就、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创新的艺术精神。江苏省书法院组织全体创作人员专门赴杭州进行业务观摩,受益良多。本人在这里仅就赵之谦书法的融通与创变方面,谈三点粗浅的认识,并求教于方家。
赵之谦是一个天才型艺术家。在艺术家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有人天资聪颖,年少成名,也有人生性愚钝,通过后天努力,大器晚成。赵之谦属于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的那种,禀赋、悟性、眼界、家学、师承、境遇等等诸多因素集聚一身并为其拥有,一切内因外因都为他的成功创造条件。据《府君行略》记载,赵之谦幼时即“天禀瓌异,颖悟倍常童”,二岁能作字,六岁学古文,九岁学诗,十岁后讲学,十七岁学金石之学,弱冠后即考取秀才,立后以第三名成绩考取举人……用今天的话讲,赵之谦是典型的“学霸”。尤其是他在书画印等艺术上表现出超凡的天赋,书法真行篆隶诸体兼擅,绘画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精,印章更是开宗立派,集大成者。对一心想通过仕途来博取功名、光耀门庭的赵之谦而言,艺术原先只是余事,仕途坎坷、屡遭挫折的现实,却让他用心艺术,成就了人生的辉煌。
《四体书》 四条屏 赵之谦 102.3cm×47.3cm×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之谦在艺术上是非常自负的,他曾自治印章“汉后隋前有此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朝人朱文本如是”等等,可窥一斑。他自视甚高,有时还会“奚落”古人,调侃权威。他在杭州曾与何绍基谋面,但“不与论书”,若论书“必致大争”。他批评翁方纲,“此公学浅胆大,可恶……”。他“辣评”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而自评则是“天七人三”,颇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有人会说赵之谦太过狂傲,但是他的天资、才学、成就、影响,足以支撑这种狂傲,也许这种狂傲对他来说是一种天真,而天才艺术家身上是需要这份天真的。天才注定是孤独的,赵之谦在艺术上追求多元与创新,而精神上却坚守简单与纯粹。他曾经想通过科举实现门庭显赫,却因为艺术而创造人生精彩。这样一位天才全能型的艺术家,在古今历史也是罕见的。
行书 节录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四屏条 赵之谦 160cm×41cm×4 君匋艺术院藏
赵之谦是一个融合型艺术家。风格的形成往往贯穿于艺术家的学习过程,对大部分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赵之谦的“渐变”来的似乎有点快,因为除了拥有过人的艺术天赋之外,他还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的面非常宽广。其中涉猎经学、金石之学、考证之学、训诂之学、艺术之学、宋明理学,涵盖收藏、辑刊、笺奏、诗律、书法、绘画、印章、棋艺、琴艺等。我们可以看一下他的“师友圈”,他们是沈复粲、胡子继、丁文蔚、傅节子、何竟山、江叔、陈子余、谭仲仪、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潘祖荫、舒梅圃、胡澍、沈树镛、德林、任熊、吴让之、何绍基、姚燮、徐荣、宗稷民、缪梓、沈赤堇、潘谘、梁念培、赵光、万青藜……这些人在上述诸多领域都有很深造诣,他们对赵之谦影响至深,帮助也很大。二是师古亦重师友,且转益多师。赵之谦幼年一直学习颜书,于《颜家庙碑》用功最勤,达到日书五百字,对孩童来说这样的训练量是惊人的。十七岁师从沈复粲学习金石之学后,开始受秦汉书风影响,篆书师法邓石如、德林,后来也受吴让之影响。在包世臣《安吴论书》以及张琦碑学理念的指导下,他痴迷郑道昭碑、六朝刻石,临摹《杨大眼》、《魏灵藏》等龙门造像后,书风骤变。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三十五岁进京赴考失利,对他打击很大,开始抛弃颜字风格的馆阁体,开始了他书法艺术化的进程,之后五年左右时间,他的北魏书风逐步形成并成熟。三是非常善于借鉴融合。赵之谦最早从《张猛龙碑》中借鉴魏碑的笔法根本和结字特征,后从龙门造像中获取险峭的方笔和翻转的折笔。在他给胡子继的信中,真实记录了他转益多师的学习经历。“……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邓石如)真迹数百种,始悟顿挫。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及阎研香(德林)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磔诸法……”。他师古师友,又非常注重借鉴兼融并“化为己有”。他尝言“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正书。”学一及二,举一反三,这种学习能力是非常人可以企及的。
楷书 风流辨雕联 赵之谦 1850年168.5cm×36.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楷书 万累一日联 赵之谦 1881年 166.4cm×43.5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篆书 如天此国联 赵之谦 150.5cm×37.9cm×2 浙江省博物馆藏
赵之谦是一个创新型艺术家。艺术创新难,书法创新更难。几千年来书法家们一直写着同样的汉字,还要写出不同的面目、不同的风格,谈何容易?而赵之谦不仅在艺术上创新,而且他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他的创新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他师古而不泥古,不囿于古人,不迷信古人,更不迷信权威。他既转益多师,又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以碑入书、入印,又以印入画,开创了“金石画风”。他以书入印,实现了“印外求印”,印章的章法多变,并独创“阳文边款”。赵之谦书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审美层面上的创新。赵之谦将碑进行了“活化”,赋于了碑“雅化”的审美特质,开辟了融碑入帖、碑质帖妍的新风。他成功地将洛阳龙门造像雄强、厚重、古拙、霸悍的书风进行“雅化”,力求字势飞动,字形活泼,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魏碑,极大地推动了碑学的普及与发展。他用碑的笔法打通诸体,并将这种“雅化”的审美贯通到每种书体之中,让北碑传统的古质多了妍美,可谓另辟新境,独树一帜,照亮了晚清书坛。可以说,赵之谦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趋向完善,从而成为有清一代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二是在技法层面上的创新,赵之谦实现了动态与静态两种书法形态的互融互通,实现碑法方折为主用笔与帖派圆转为主要用笔方式的互相转化,同时将碑法贯穿于篆隶楷行四体,互为生发。在技术上这种互融互通、转化生发是一种创造性的实现,这种过程中需要无数次探索实践与挫折失败。赵之谦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书法创新的典范。三是在风格层面上的创新,赵之谦在篆隶楷行书体风格上都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在篆书方面,他用北碑直入平出的笔法书篆,还经常巧妙使用碑中的折锋,将结体中弧线进行曲折夸张处理,让小篆圆中有方,方中带圆,仪态万方。在隶书方面,他习惯入笔时略带点“翘头”,收笔时“波挑”幅度更大,借笔画装饰,增添妍媚。他对自己的楷书最为自信,注重突出字势字形的动感与牵带,让字更为鲜活,被称为“魏底颜面”。在行书方面,他虽然谦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但是通过书风的融合,他的所谓“稿书”逐渐成熟并自创新境,创造出独特的“北魏风行书”,被认为是清代一座新的书法高峰。
隶书 临《刘熊碑》轴 赵之谦 92cm×40cm 君匋艺术院藏
赵之谦信札集册 25cm×23cm 绍兴博物馆藏
2024年2月26日,时客京华
(李啸,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兰亭奖、全国展评委)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