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错字了怎么处理?

在书法书写的过程中,书写的多样性、书写者情绪和状态的不稳定性往往容易造成书写失误。古人面对书写失误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借助于1912年之前的纸本和石刻中典型案例进行简要归纳。
古人书写时的失误方式主要包含错字、落字及颠倒三种类型。
一、错字
书写时错字的情况古今皆有,且最为常见,因此处理方式种类也最为繁多。主要有:
(一)涂抹雌黄、铅黄等颜料后重写。
 
640-22
古代有一种名为“雌黄”的矿物,成分与雄黄类似。在中国古代,雌黄经常用来修改错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古人谓之铅黄,盖用之有素矣。”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雌黄在修改错字时是比较好用的,只涂一遍就能盖住错字,而且保持的时间很长,不易脱落。
有一个成语叫“信口雌黄”,形容人随口胡说八道,这一成语的来源就与雌黄的这个用途有关。
(二)直接覆盖错字重写。
由于雌黄和铅黄不易得,且古人书写载体差异巨大,更为简便的修改方式被更多人接受并应用。面对书写中的错字,直接覆盖错字重写是最直接的处理方式。此类修改,正字用墨往往较错字浓重。
640-23
 
(三)直接将正字缩小一号写在错字右侧或写在正文最后。为了不破坏作品的整体气息,修改时力图整洁而舍弃任何涂改及加点,仅在错字旁补写了小一号的正字。将正字缩小一号写在正文最后多用在明显错误处。
640-24
 
(四)标记错字(画块面、圈、竖线涂抹)后将正字写在后面或侧边(主要在右侧)。
 
古人写字,从右往左,竖式而就,此种补正习惯是古人书写习惯的一个反映。涂抹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画块面、圈、竖线。但当面对大段文字需要删减时,更为简便的处理方式是画“X”号。
640-25
640-23
640-26
 
(五)在错字右边打点( 打一点、两点、三点、四点等)后将正字写在其后或右侧。
 
640-29
要特别注意有些字的异体字形态右侧常有一点,这个点不能视为删除点。如果书者用笔肆意,任性而为,很容易造成误读,对此种情况读者须联系上下文确定。现罗列一些此类常见字:土、者、华、解、拜、升、神、氏、民、友。
640-27
640-30
640-28
习书者常知“之”字草书与三点竖连很相似,因此遇到字右侧有相连三点时,要注意区分错字替换成“之”字与此处补上落字“之”的两种情况。
640-24
640-25
 
(六)在错字右边以小字符写“卜”字作删除符号。米芾使用频率较高。《戏成诗帖》《苕溪诗帖》等帖中都有此用法。
640-31
对于古人错字的处理方式还需注意三点。首先要区别单字错误与连续多字错误两种情况所优先应用处理方式。就目前所见,单字错误的情况上述所有处理方式都适用。如果是连续多字(包含及超过四字)错误的情况,以画块面、圈、竖线涂抹错字后将正字写在后面或右侧的处理方式为首选。
在错字右边打点( 打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十点)后将正字写在其后或右侧的方式中打三点又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如孙过庭《书谱》。
另外,对于有辅助符号的修改方式(画块面、圈、竖线,打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十点,写“卜” 字),订正文字内容与正文不易混乱,不影响读者获取准确信息,所以所见订正文字字号大小有与原文同大或小一号甚至大一号的情况。但当正字直接书写在须修改处右侧(可能包含左侧)或原文最后时,常见古人缩小一号书写,应是与正文作区别,免于混淆的缘故。
最后,上述谈到的打四点、十点与写“卜”字的修改方式,笔者限于资料并未找到将正字写于右侧的示例。期待资料完整再补充。
二、落字
书写落字,常常见于书者书写过快或对内容不熟悉的情况。对此,古人有以下三点常见处理方式。
(一)直接将落掉的字补写在上下字之间的空隙处右侧,是针对落字失误最简易的处理方式。多见于掉字字数较少的情况。
640-34
在清人信札中常见某字右侧空隙处添补有长句,容易误为是此前后字之间的遗漏句。其实,此情况也许是书者为解释此句事情而加的一个补充说明。清人王芑孙《致云舫札》中描述了一段居丧时期穿戴方面的礼仪:“百日脱孝之后,不过照常居忧服色,其拜客见人,则加红缨帽,不戴顶,墨布靴,此亦大概皆然,不必立异。”他在“常”字右侧就加了“布褐氊裘皆可”之句,此是对“不过照常居忧服色”之句的一个补充。
(二)在两字中间打一点后,再在点右侧补写落字,所补字数要比上一种方法的承载容量更大。盖因为有辅助符号点的存在,指向性可得到极大加强。就字数而言,一二字可。如空间允许,十数字亦可。
640-32
有时,书者也会在落字处打点后将补字写在正文末尾。如罗坤跋祝允明《东坡游记》将“宋仲温”之“温”遗漏后就是如此补漏。宋仲温即宋克。
须注意在实际书写过程及阅读古代文献时,打一点补写落字方法很容易混淆为修改错字方法中的在错字右边打一点再在点右侧写正字的方法。
(三)画线补漏字在右侧,适用范围也很广,实可视作在打一点补写落字方法的衍生。
 
640-33
三、颠倒
词句颠倒,在词语方面出现概率比较多。有时,为了文章的逻辑性,书者调整前后句也会应用颠倒符号。(关于颠倒符号的来源,可参见谭步云先生《出土文献所见古汉语标点符号探讨》、张涌泉先生《古代写本钩乙号研究》。)
具体来说常见使用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在颠倒字间隙右侧写“乙”字;2.在颠倒字间隙右侧打“√”符;3.在颠倒字、句间隙穿插画“乙”字形符。
(一)在颠倒字间隙右侧写“乙”字 ,苏、黄、米三人都见有使用。在帖中,“乙”字字号都较其他字小得多。上文讲到落字情况时,古人有在两字之间的右侧直接添补落字的方式。因此在面对两字之间右侧有“乙”字的情况,要确定其真实含义。
640-35
 
(二)在颠倒字间隙右侧打“√”符。
 
640-36
 
(三)在颠倒字、句间隙穿插画“乙”字形符。
此方式在王铎诗稿中很常见。
在自然书写时,有时会遇到多项问题交叠出现的情况。如康有为《诗集自序文稿》中就出现了两个长句同时遭遇颠倒及落字的情况。面对此失误,康有为是在使用“乙”字形符的基础上,再在两句结尾处各自添补落字。
上面所讲所有颠倒示例,都为前后相接字、句。有一种颠倒情况较为独特——原本字、句顺序“ABC”误写成“CBA”,修改只须调动“C”“A”的顺序。这一书写失误处理方式被保留在一封手笺中。《花笺染翰——清与民国著名学人书札集锦》一书存录的晚清外交家许景澄致其表弟信,原本应为“十四十五”之句误写为“十五十四”。面对此失误许景澄并未整个调整“十五”“十四”顺序,而是用“3”字符单独调整“五”“四”二字。本文将“3”字符调整颠倒方式归为“乙”字形符之衍生一类。
640-37
 
除此以外,实则还有一种总的补救方式——落款处说明。只要文字表达准确清晰,即为解决失误问题。现举一例。面对落字问题,清刘墉就于落款处书“云下脱一色字”来说明失误,从而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整纸的“光洁可爱”。
640-38

 

来源  |书品艺术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5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