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跑调”——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观察

小心“跑调”——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观察

     小心“跑调”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观察 

      张瑞田 

                

      “跑调”一词,在音乐界常见,某某在器乐或声乐演出时,未能达到乐谱的要求,音调高了,或者低了,就会称之为“跑调”。在音乐领域,“跑调”就是一次没有达到标准的演奏或演唱,问题很严重。 

      把“跑调”一词横移到书法界,也会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对“跑调”现象,一些人满不在乎,一些人口诛笔伐,一些人觉得小题大做,一些人颇感失望。“跑调”,在书法界要比在音乐界显得复杂。但是,归根结底,不管在任何领域,“跑调”都是一个不光彩的词。为了避免“跑调”,中国书协调动了各方面的资源,采取了适合当代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策略,比如社会动员、组织结构、科技手段、评选流程,还有相应的纪律要求与监督机制,确保一次重大展览的公正性、专业性,给全社会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符合当代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答卷。 

      这就是我对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评选的印象与理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的评选,可谓万众瞩目,牵动着每一位书法人的神经。作为具有最高专业属性和专业荣誉的书法篆刻展览,它是当代书法创作的真实反映,是衡量中国文化在现实中国轻与重的具体体现。因此,一项专业展览的评选,就有了多维的社会象征意义。 

      为了不辱使命,中国书协综合以往的评选经验,与时俱进,调整评选方法,更多地借助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当代书法评选的现代化手臂,赋予当代书法评选的新形态、新机制,从新的角度提升当代书法评选的新高度。 

      这一切,就是为了警惕当代书法的“跑调”,不管是从评选的制度设计、评选方式,还是书法作品本身,都要小心“跑调”,避免“跑调”。作为影响性广泛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必须经得起全方位的推敲,于此就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夯实评选的行规基础,启动监督机制,不留漏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把当代书法创作的真实状态展现出来。 

      如果说,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的评选,是书法界的一部大戏,自然就要经过起、承、转、合的过程。要起得有章法,承得有秩序,转得有条理,合得有标准。不能说本次展览的评选无懈可击,至少在现有条件下,做到了组织程序严密,尊重艺术规律,以符合当代书法审美的标准,聚焦每一件书法篆刻作品。以此希望书法家们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当代书法创作的不足。 

      审读阶段,就是评选的最后阶段。我把这个阶段,视为一部戏的高潮阶段。经过铺垫、推进、冲突,至此迎来了最有“戏”的时刻,戏的思想主题,情节的真实与虚假,也会在这个时刻体现出来。同样,评选的审读过程,是发现书法“跑调”的过程,审读者也像一部戏的舞台监督,他们会把“跑调”的书法挡在观众的视线以外。舞台监督警惕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审读者关注的是一幅书法作品的失误,其中包括错字、错词,落字、落词,庸俗的文本,文不对题或语焉不详的跋语。一幅笔墨不错的书法,就是因为这样的“跑调”惨遭淘汰;即使“跑调”的程度稍小,刀下留人了,也会产生很多遗憾。 

      一些人对书法的“跑调”不以为然。理由是,只要字好,就是好的书法作品,对有错字、错词的书法应该容忍。时下,“只要字好,就是好书法作品”的观点很有市场,许多书法家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写什么不重要,字型第一,字义可以忽略,写错了也没有关系,要求书法的文化内涵,就是画蛇添足,无病呻吟。 

      当然,好书法就是一幅好字,但好字不一定就是好书法。其中的艺术逻辑简单且复杂。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什么是好书法。书法是综合艺术,它与笔墨、篆刻、文学、宗教、生命情感构成了一个整体,即墨韵之“意”和文辞之“境”的融合,仅仅从笔墨的单一角度理解书法,是浅尝辄止,是缘木求鱼。 

      审读,是对书法“跑调”的发现与评估。是否“跑调”,“跑调”的程度,关乎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质量。一些轻微“跑调”的作品姑且不论,那些严重“跑调”的作品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其中之一就是跋语的修辞能力和语意表述。当代书法创作追求形式的新颖不存在对错之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笔墨呈现,加上一段温婉的跋语,形成轻重、急缓、浓淡的对应关系,自然是艺术创作常见的手法。只是这种轻重、急缓、浓淡的对应关系里,要有内在的文化与思想关联,要么说明创作时的感受,要么阐释所选择书体、诗文的理由,要么表述自己的艺术立场,要么书录一段与自己创作相关的名人名句。总之,不管抄录的语言,还是自己的想说的话,都应该是“这一幅”书法作品的组成部分,既不能游离,更不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许多书法作品,经历了初选、复选,评委投票,进入审读阶段,应该说是经历了“千山万水”,相当不容易。竞技书法体制,恪守公正原则,自然存在残酷的淘汰现象,占有绝大比例的投稿书法作品,是无法进入这个阶段的。遗憾的是,就是进入了这个阶段的书法作品,看似字好,还有一定的想法,最后因其严重的“跑调”,遭到否决。那个有趣的公式再一次出现了——好字,不等于是好的书法作品。 

      我在为严谨、公正的评选制度不断点赞的同时,也看到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弊端,即文化底蕴薄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过于简单,对书法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美学特质缺乏认识,过度强调书法的技能和书写,对书法作品的思想性也没有领悟的能力,自然不断“跑调”,与真正意义的书法产生了距离。作为目击者和聆听者,我确信,“跑调”的原由不仅仅是笔误或浮躁,参与一次重大竞技性书法展览,每一个人都是有备而来,甚至参展的作品经过了无数次的书写和研讨,那么,既然如此,又何以如此之多地“跑调”呢?再有,一个字里包含“形、音、义”,作为书法家,只在意一个字的“形”,而不明其“义”,“跑调”就是难以避免的。    

      其它艺术形式的“跑调”,都会被视为严重的失误。一篇文学作品,出现语法修辞错误,读者会抗议的;声乐演员、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屡屡唱错了音节,结果不堪设想;一幅画,造型不准,色彩混乱,不可能登大雅之堂;一场交响乐,不管是管,还是弦,演奏过程中少了一节音符,还是多了一节音符,都是致命的错误。显然,对艺术创作而言,小心“跑调”,避免“跑调”,是大家恪守的艺术共识。 

                

       

       

                

      (作者系十三届国展学术·媒体观察员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上午1:50
    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上午2:18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