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展评审召集人谈创作与评审 | 篆书、篆刻、刻字

国展评审召集人谈创作与评审 | 篆书、篆刻、刻字

     编者按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浙江展区于411日在绍兴开展,现将篆书、篆刻、刻字评审召集人围绕创作与评审情况的发言内容整理摘编如下。 

     

      篆书创作与评审 

      张继 

     

      本届国展篆书作品从类别上看,呈现出甲骨、金文、简帛、汉篆、清篆几个突出板块,其中金文、清代篆书数量之大尤为明显。就整体书风而言,再现传统模式的作品居多,跟随时风现象虽然较过去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而真正在优秀传统基础上汲古出新,融传统、时代、个性于一体的上乘之作还是相对较少。部分金文作品整体布局尚可,但用笔较为刻意,结体较为谨饬,缺乏生动气息,似有集字之嫌;师法汉金文的作品与过去相较,无论数量或质量均有较大提升,书风上亦有雄强、跌宕、静雅之别。中山王风格的作品由于过度强化装饰性,缺少书写感,从而全军覆没。清代篆书作品师法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吴昌硕、王福庵等前人墨迹,无论结体和笔墨尚缺乏创作意味,亦存在集字感。篆书作品在国展评审中尚属小众,识篆难、记篆难应为主要原因。同时,篆书创作也难以打破其固有的用笔和结字模式。优秀的篆书作品在创作上需要强化以下十二个方面:一是传承明确的技巧法度,用笔有笔法,结字有字法,用墨有墨法,谋篇有章法,要敬畏传统;二是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法度之外,前人和今人默认的一些形式规则也不可忽视;三是自然流露的时代审美,艺术当随时代,书法自然不能例外;四是独具特色的个性风貌,其实人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能否将其体现到创作中,也反映出书者的胆量和悟性;五是胆大心细的创变能力,创变是核心,而胆大和心细则是对立的,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六是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如果创作中缺少了矛盾,那么作品就会显得单调与苍白;七是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讲矛盾不可失去统一,讲统一又不可失去变化,如何妥善解决复杂多变的矛盾关系是作者综合能力的体现;八是鲜活灵动的生命气息,书法创作中形体塑造固然重要,但神采更是一种生命体现;九是相互融通的笔墨技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通其他艺术门类的有用元素更能收到意外之效,当然这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感悟能力;十是准确无误的文字应用,作者应该具备起码的文字知识,尤其是篆书更要谨慎用字,不可任意造字;十一是健康向上的文学内容,其与艺术形式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十二是潜移默化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须日积月累,但它终究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创作之中,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 

     

      篆刻创作 与古为新 

      王丹 

     

      总体来看,本届国展篆刻创作呈稳步发展之势。可用三度”“五性来概括。三度即专业度、成熟度、完善度;五性即艺术个性、印章属性、书法属性、美术属性、工艺属性。三度具备,五性协恰,更见进境。具体表现在作品风格追求多元,古今篆刻各种形貌都有体现。作品质量普遍较高,风格鲜明,意趣丰沛,技法精熟。特别是将军章和魏晋南北朝风格的作品质量较往届有所提升,三晋小玺与工稳印、鸟虫篆创作的表现依然不俗,取法唐宋官印或铜质蟠条印、楷书印的作品也有入选,这些都增加了本届展览的丰富与包容性,篆刻艺术的表现领域和认识范围在逐渐加宽。印屏制作考究,色彩协调,印蜕、边款、封泥、题字相得益彰。评审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作者紧跟展览时风,尤其是以往大展中获奖作品的面貌,横向取法。有的省份多件作品,印面字法、章法、线质、题签等都严重趋同,印屏装饰花哨,题字、边款过多。二是作者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创作中古文字常识储备不够,古文字使用不当,出现讹误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命题中韩愈诗句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一印,许多作者在边款中刊入原诗,把里、裏”“几、幾等字用错,由此出现硬伤。三是取法需要拓宽。取法黄牧甫印风的作品时见入选,很难看到取法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印风的作品,这里是否存在对传统继承不够全面等问题,值得探讨。四是对大古玺大疏大密图式的搬用一度成为时尚。这种图式对比强烈,现代意味较强,但借鉴简单,缺少变化,入展作品中这类作品有所减少。五是中性作品偏多。很多作者作品风格呈现中性色彩,这样的作品常能入选甚至获得高票,但得票多的作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品,如何在中性与个性之间求得最佳评审结果,则是评委需要面对的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深入传统,悟透经典,汲取传统神理、精华,厘清经典高度、深度,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为我所用。再有,深刻认知艺术,特别是篆刻艺术的本质即艺术个性、形象性、抒情性,研究篆刻的印章、书法、美术、工艺等属性及其关联,规避艺术创作中模式化、同质化、简单化等流弊,提高作品的完善度。另外,从某种角度讲,篆刻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印外求印,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断积累,进而提高和丰富创作的格调境界、审美意蕴与内在精神。  

     

      刻字创作的喜与忧 

      毛国典 

     

      十二届刻字展与十三届国展刻字作品数量和质量均有提高。一是作品尺寸和形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本次来稿形式多样,大者不空,小而精致;二是传统刻字作品明显增多,楷、隶、行、草、篆诸体皆备,隶书作品中有汉简、汉隶和清代隶书,篆书作品中有甲骨文、金文、清代篆书等,由于各种书体、风格样式的增多,改变了过去单一篆书和少字数为主的创作模式;三是综合材料创作首次纳入国展,出现了陶瓷、紫砂、砖刻、金属、石刻等,在以木质刻字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拓宽了刻字材质选择范畴,给广大刻字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灵感。十二届刻字展有多件综合材料作品入展全国展,可以预见在以后的刻字与综合材料创作中,创作形式会更加多样化,传统书法刻字也会不断增多。刻字创作仍存在诸多以往想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作品形式、表现手法、刻字刀法趋同,缺乏个性;篆书文字笔画叠加、穿插、夸张、变形等,难以辨认识读,还有许多篆书篆法不规范,笔画或多或缺,随意性很大;着色明快的刻字作品不多,许多作品着色太暗、太深、太生、太硬,甚至给人以郁闷、恐惧之感,着色单一,缺乏新意和色彩的丰富性;部分作品设计存在过度拼接、装饰倾向,类似工艺品,缺乏书法元素。刻字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刻工、设计、色彩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当前刻字创作有进步的一面,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就需要刻字作者开拓视野,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刻字创作,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深潜传统,推陈出新,不跟风、不模仿、不扎堆。色彩要明快,底色要以浅为主基调。创作材料选择要宽泛,无论竹木、砖石、金属、紫砂、陶瓷等等,只要是能刻的,都可以利用、尝试。要借鉴书法创作,各种书体都可以运用到刻字创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把刻字与综合材料提升到一定高度。要转变创作观念,打破惯性思维,深入挖掘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汲古出新。要让刻字作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走进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刻字,才是广大刻字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4年4月11日 下午12:06
    下一篇 2024年4月11日 下午9:35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