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刘洪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刘洪彪,字后夷,号逆坂斋,1954年10月出生于江西萍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德艺双馨”书法家、“全军文化艺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自学书法五十余年,兼涉诸体,尤擅行草,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高规格大展,并多次获奖。出版文集《缀连琐碎》和《刘洪彪文墨》(一函五册)、书法展览设计装置图文集《盛装书法》及作品专集、合集等二十余部。曾先后出访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埃及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洪彪同志的逝世是书法界的重大损失,中国书法家协会致以深切的哀悼。
《中国书法》特刊此纪念专题,以示悼念!
刘洪彪 草书五言联 2016年
当谋奇特事 要做正常人
万殊一相
刘洪彪
一幅优秀的草书作品,就是对世间自然景象及个人情绪、精神的抒发,它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人们已经作了很多比喻和描述,最后概括成八个字: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草书确实具有这样包罗万象的本领,一笔可成山水万殊,一张纸、一幅作品,小小的尺幅之间大小粗细、轻重缓急、干湿浓淡、虚实开合等等,世间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都可以在这一件作品中找到痕迹,是草书强大的魅力。“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也是对我们每位草书家自身的一个要求,对我们艺术追求的一个要求。当然,也通过我们向书坛有志于草书学习和创作的书友们发出一个信号,将来我们面对笔下这张白纸的时候,不要仅仅把它看成是一张纸,它可能是一个大的足球场,上面有二十二个人在比赛,两个守门员,阵形是四四二或其他,这样章法和格局就出来了。作为书家,我们面对的甚至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足球场,或者像卫星上拍摄的地球、宇宙的照片一样美妙!因为我们的宣纸比那张照片大得多,涵盖量、包容量也比它大,也可以创造出无数奇妙的景观,这就是我对“万殊一相”的解释。
刘洪彪 草书自作诗贺友人书法作品展斗方 2016年
时谋巧构妆佳咏,每遣清词润素笺。已藉毫锥游墨海,更修文质向云巅。
说到理性和法度森严,我原来有一句话,甚至在中国人民大学草书高研班教学中,我把它作为一句重要的话写出来让学生看,就是“书法创作尤其是草书创作,要在理性的调控下感性书写”。理性是什么?就是基本功,就是法度;感性是什么?就是情绪、想象力,任情恣性。写的时候要感性、自然地书写,但是所有的任情恣性、自然率意都不能过度,要有理性的调控和理性的支配,这就是功力。我还说过,草书从艺到技、道是三个阶层的提升。草书有个基本法,或者说书法有其基本法,就是我们平时训练的笔法、墨法、结字和章法,我觉得这些都是书法的基本法。书法的更高层面,还应该是辩证法,即站在哲学的高度,要有哲学的辩证思维,用辩证的思维指导创作。这就是我们说的种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草书创作确实很难。因为它最接近艺术的本质,最具抒情表意性。它要具备哲学的思维,具备制造矛盾、解决矛盾、达至平衡的能力。它还要具备所有正书的基础和基本功,只有建立在基本功之上,才能去做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探索。数一下历代的草书大家,在一个朝代中,能数出三四位耳熟能详的草书大家也就不错了。我们这个时代或许会比古代产生得多一些,当然这是我的观点和预测。我觉得,在今天,书法的社会公用及其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我们临的那些碑帖,其实大都是古人写的信札、文稿、诗稿、兵书、经书等等,都是些实用的文本。没有哪一件是专门搞的创作或展览,准备挂到谁家或放到一个公共空间让人审美,古人没有这种动机,书写也不是这种目的。
精英高举二王旗,神往心驰向剡溪。书圣千秋无上誉,传人亿万颂安息。
在谈毛笔字的实用性,在人与人的生活与交往当中已经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了。我们也不拿毛笔写信、写文章,或许个别的书法家在坚持,但绝大部分人不用了,好在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依赖、审美习惯使得书法依然存在,所以必须转变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身份。从一九八一年开始,中国书协成立,并被纳入到中国文联团体会员当中,与影协、视协、美协、摄协、舞协、音协、曲协、杂协、民协等协会并列。从那时开始,书法有了自己的新的艺术身份,从而也使得不被广泛使用的草书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和空间,所以我认为草书在当代会大有作为。
参加过全国九届国展、十届国展和十一届国展的评审,其中九届国展收到来稿作品五万多件,我负责的是行草书评审组,这一组分到了三万多件作品,占了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这说明当代书坛喜爱行草书的学书者占了百分之六七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社会背景、政治环境等等各种因素促成的一种现象,也是当下高速度、快节奏的一种生方式的呈现。在这样一种生活节奏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一定会影响到书写方式,快节奏、高速度就成为一种现象。“高速度、快节奏、正能量、真性情”,这是我对草书的一个提炼。我们要主张正能量、真性情。二〇〇六年,我写了一篇短文,标题为《草书盛世可望由今人创造》,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最接近、最符合艺术本质的草书领域里,最有望做前人没有做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引领书坛的一个高标,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高峰。这是我的预测,也是我的期待。
在过去的教科书中,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种,可能现在的书法理论教材中也是这么写的。我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讲草书的三十二讲中,把草书分为四种。我是站在书法艺术的立场上分的,而不是站在文字的立场。因为如果站在文字的立场上,章草之前的那些不成熟时期的草书已经被淘汰了,比如说古草、汉草都已经不用了,后来规范章草的同时又形成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大草或者狂草。现在,我之所以站在书法的立场上来分,是因为我们在收到的参展作品中,清晰地看到了这四大类。大家都很清楚,章草就是还留有隶书的痕迹,字字不相连,总是在末笔或主笔带一个雁尾;小草也几乎不相连,类似于孙过庭《书谱》和《十七帖》这样的草书,每个字都有草法,但字字不相连,很安静;大草再大一点就是狂草了,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字字相连,经常有组合,正、斜、宽、窄这些没有规定,很随意,有很多章法、格局上的变化,有时候可能五六个字一行,也可能一个字就是一行,这可以称之为大草或狂草。
本文为本刊编辑根据“万殊一相——胡抗美、刘洪彪、张学群、王厚祥狂草四人展”论坛刘洪彪先生发言整理而成
论书新语
刘洪彪
关于广博和专一
一个人涉猎得广,对诸多事物都予以关注,进行分析,就会直接或间接受益。学习书法如果仅仅是在临帖写字,不懂政治,不懂时局,不懂人情世故,视野、思路、想象力就不够。史上留名的书法大家,无不具有很高的地位,很响亮的身份,很渊博的学问,很综合的素养。比如,李斯是宰相,王羲之是右军将军,颜真卿统领过二十万人的军队,赵佶是皇帝,董其昌、王铎等是礼部尚书。要是想做一个真正的有点意义的书法家,除了书法之外,还要去关注、涉猎许多东西,才能使得你这个内心更充实,更丰富,才能使得你的创作有更多的办法,你的笔下有多样的景观。年少时画画、作曲,那是一种兴趣爱好,对文化艺术的向往。年轻人的某种兴趣,说不定是制定目标、明确方向的一个原动力。我小时候家境困难,八岁时父亲就不在了,母亲没有文化,家里孩子又多,很困难。特殊期间,我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下井挖煤,所以只能自己去琢磨,探寻,这个弄一下,那个弄一下。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因为他的潜力、天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能搞得好。所以,我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以后,就集中精力做一件最适合自己的事情,选择了书法。但是,曾经的广泛涉猎对书法确实有帮助,使得你这个人更活泛一些,不那么一根筋,走死胡同,钻牛尖,会培养出放射性、交织性的想象力。
刘洪彪 楷书自作诗绵竹一日六绝句轴 2014年
关于“艺多不压身”
艺多肯定不压身。这个“艺多”不像人负重,身上背负的物质超过了一定的重量就承受不起,这里指的是人的大脑的开发。我们人类的大脑的开发,实际上远远不够充分,每个人都还有余地。比如说书法作品,它本身就有字法、章法、墨法、笔法,印章盖在什么地方?盖多大印?这属于内部章法的构成,它本身就含有很多审美要素。你如果艺多,知识多,审美情趣高,美学理念先进,又不断地更新,你的作品就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能让受众不断地接受它,认同它。
还有,要懂得用什么形式,用什么材料,去装裱、装饰、装置书法作品,就要对材料、色彩、形式构成等等有研究。一个展览,不管是个展还是综合展,会牵涉到很多东西,比如总体策划、宣传、出版物、设计、展览的形象塑造等等。还有系列展览,第一次与第二次,与之后的若干次,既要有内在的联系,又要有各自不同的形象塑造。所以,懂节奏、懂旋律、懂色彩、懂环境的营造,懂格局的建构等等,就可以游刃有余。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左右你决策的对错和方案的好坏。如果没有良好的综合素养,策展人的职责是担当不起的。
秀水映灵山游人大幸 欢声和笑语居者洪福
关于“盛装书法”
我二〇一〇年出了一本书叫《盛装书法》。《盛装书法》这本书收入了过往六年我所主持设计的十六个展览的图文。这个“文”,就是我对每一个展览的设计思路。这个“图”,一是展厅实际的效果图,展厅呈现出了怎样的审美环境;再一个是设计图,是我们预想的展览形象。
《盛装书法》是从二〇〇四年开始,六年来,我试图改变中国书法旧的展览格局的思考和实践。我提出:“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这个“盛装”和别墅”是一个比喻,是说书法作品应该有一个好的外观,有一个好的品相,不能那么寒酸,不能那么小家子气。因为书法是高贵的、高级的、高雅的,所以不能亏待了她。
书法怎么住“别墅”?怎么穿“盛装”?“盛装”就是要给这件书法作品穿上好衣服,改变陈旧的装裱方式,让它有时代感,有现代审美意趣,能够融入到现代的建筑。旧式装裱适合在四合院、大杂院里张挂,但与现代化的美术馆却实不相称。
“住别墅”是什么意思呢?过去的书法展览,作品密密麻麻挂满一墙,那是筒子楼,是超市,是地摊。筒子楼的住户,一个挨一个,拥挤不堪。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其他的作品也拥过来凑热闹,影响你的视觉,让你审美疲劳,让你烦燥。什么是别墅?别墅是前面有庭院后面有花园,楼间距离比较宽,通风,透气,有阳光,有草木。书法展览也应该这样。墙上的作品最好是有一定的距离,不要互相干扰,用眼睛的余光基本上看不到周围的作品,可以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欣赏每一作品,这样才能对书法有足够的尊重。
我们看画展,看一些现代艺术展览,一面墙可能只挂上几件作品,甚至就挂一件作品。一件作品一盏灯,其他的灯都暗下去,就会让这个画面,尤其是画面最重要的主体部分突出来,排除所有干扰,审美者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有一种静穆和神圣。书法展览为什么不能这样?
刘洪彪 草书杨慎临江仙词横幅 2012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关于高雅书法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当代书法与民众的距离其实比以前近得多。过去只是读书人、秀才们、君臣之间小范围内的交流。现在,大学生、知识分子很多,政府层层叠叠,各种机构、社团、企业,到处都举行书法展览。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人在家里写写画画。现在的书法跟老百姓的距离比以前近得多。
可能会有人担心,我们的书法会不会是阳春白雪?我们高级的、高贵的、高雅的书法作品能不能被一般的人认知?芭蕾舞,美声唱法,管弦乐队,在西方多长时了,难道这些老百姓都听得懂、看得懂吗?但这不妨碍它们是高级、高贵的,不妨碍它们在世界的流布和传播。每一种文化艺术样式,并不一定要让它普及到每一个人,让所有的人有共同的审美,这也不可能。人类的文化艺术种类繁多,有些适合这个人群,有些适合那个人群。当然,我们希望书法艺术能够适合更大的人群,让更多的人去欣赏。我敢肯定,只要我们坚持高标准地搞下去,在繁荣的当代,书法的影响就会一点一点地扩大,受众面就会越来越广。
刘洪彪 楷书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轴 2011年
关于笔墨当随时代
日记入书,歌词入书,短信入书,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一些不满足于跟着古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人摸索实践出来的。《刘洪彪文墨》里有一个分册叫“短信”,其实在这之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尝试了日记入书,两年前,我又发表了用手机短信入书的作品。为什么我要特别地把它作为书法的书写内容?因为中国书法跟其他的艺术门类还不大一样,它具有双重审美功,一个是笔墨线条的黑白构成美,一个是文字意境的审读美。很多人看书法要看文字,写的什么诗,做的什么文。一件好的作品,它的笔墨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与文字内涵很统一,这是最好的。短信在当下,实际上是世界上大部分人最重要的交流媒介和工具,也是最普及的,最常用的。可以说是天天都要用,一刻离不了,几乎渗透到整个人类。影响我们生活如此深刻的这么一个手机短信,书法家如果忽略它,我认为不应该。多年前,歌手李春波有首歌叫《一封家书》,开头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最后是“此致敬礼”。他把这一封信作为歌词,这就是对生活、对艺术的敏感,能捕捉到生活里的细节,于是作品就鲜活。将短信用于书法,就是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状况用笔墨表现和记录了下来。后人看到此类作品,自然就会想到这是手机短信盛行时代的书家写的。这就是笔墨随时代。笔墨当随时代,并非只搞形式,不注重内涵,不注重笔墨,不注重学习和继承古人。纵览中国书法发展史,说到秦代就想到小篆;说到汉代就想到隶书;说到晋代就想到“二王”行草;说到唐代,欧、颜、柳、褚们的楷书面貌马上就呈现出来;宋代的行书;元明清的书风也有那个时代的气息。所以,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它的时代属性,有标志性的高峰,有鲜明的符号。
道我们这个时代就没有吗?难道我们就只能写“二王”、写颜真卿、写米芾?难道我们就要跟古人写得一模一样、不能改变?我们这代人是干什么的?没有创造的责任?当代书家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不能留下时代空白。一味模仿和抄袭古人,怎么链接中国书法史?怎么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所以笔墨当随时代是必须的!必须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格和特征来。这就是我们要找寻、要创造的东西。临摹古人,写得和古人相似,我并不反对,但这不是终极目标,那只是手段。我们学习书法,不把古人的东西领悟透,凭空去创造,也不可能。有领会古法,融通古法,才有可能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只有善于嫁接,敢于整合,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
关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构成
古代书法,实际上是以实用为主。虽说历代流传下来的碑帖都是精品、经典,但古人在书写时,并没有创作的意识,他们是写文稿、写诗稿、写奏折、写告示、写碑文,实用是第一功能,是让别人识文断字的,其次才会有审美这个剩余价值,那是附加值。
古代的许多作品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个书写方式、格式。写诗是一个格式,写信是一个格式,写奏折是一个格式,写碑文是一个格式。如果谁写乱了,人家就会说你基本格式都不对,谁都不想承受这个讥讽和嘲笑。但是在当代,书法已成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品类,我们拿毛笔写字是在进行书法创作,作品要挂在宅墙上,要挂在展厅里,要被收藏、被审美。书法的社会功能变了,现代书家必须改变书法表现形式。不是说旧形式不好,但是它单一。如果整个展厅里二百、三百件作品都一个模式,那会很乏味!何况当代书法又搞比赛,又搞评奖,竞争很激烈,如果作品样式很简单,没创意,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当代书家才想方设法把古人的那些不经意间的东西进行放大,并充分运用。于是,仿古、做旧、拼贴、划线、打格等各种手段都出现了,书法作品的形式就比较丰富。
当然,不管怎么落款,怎么变色,怎么留空,都要合情合理,这是个原则。我举一个例子,我写大幅草书,经常在作品的某一个部位,把整个作品的正文、款文用朱液楷书全部写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初衷是什么?我曾经想过,历史上,草书没有盛世。秦代是篆书,汉代是隶书,“二王”时代是行草,唐代是楷书,什么时候是草书盛世呢?没有!当然,唐代有张旭、怀素,宋代有黄庭坚,后来还有祝枝山、徐渭、王铎等,但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很突出的一个书家而已。草书没有出现过一个大面积地占据整个时代的高标现象。为什么会没有?最重要的原因,草书是副体,而古代书法又以实用为主,草书这个副体不易辨识,一般人认不得,它就担当不起这种全面交流沟通的任务。草书是文人们使用的一种稿书,是文人墨客用来切磋技艺的。现在,书法成了一门艺术,草书又是五体之一。草书的“专有符号”和不同书家的不同书写状态,使得草书不被一般人所识。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永远甘于曲高和寡?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草书,我想到了用楷书为草书作品写释文这个办法。中国人书法审美有一个习惯,要认字,看你写什么内容。所以我们不能跟欣赏者对着干,不能要求人们只看线条、不读文字,不能拒人以千里之外。当欣赏者看一幅草书作品时,整体的气格吸引了他,可进一步地欣赏却有困难了,怎么办?好,我来告诉他。作品里做注的小楷字可以让他对照着草书看。于是,他在这个作品前停留的时间就会长了。欣赏者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他就获得了双重审美。欣赏者在不断地对照中积累了识草的经验,这就起到了普及草书的作用。这是我的动机。后来,我又发现这种做法有多种好处。
好处之二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作品巨大,但是我们的印章不可能太大,印泥盒也没这么大,携带也不方便。但是,中国书法传统的黑、白、红三色,也不能比例失调,八尺丈二的作品还盖这么小的印就不行了,红色少了。所以用朱液行款这种方式来协调书法的黑、白、红三色。不管是方块的、长条的、横条的,有这么一块红色,相当于钤上一个大印章,黑、白、红就和谐统一了。
第三个好处在于平衡局面。丈二八尺的大作品在桌子上写不了,书案的面积有限,手臂的长度有限,写起来不方便。有的人习惯写完了几个字让人抻纸,这样写大草把握不了全局。所以我写大字、大幅都在地上进行。另外,我写字不主张打格、折纸,我认为既然不是用书法,就不需要抄得整整齐齐,要自然地书写,尤
其是草书。那么,提一支大笔,踩在大纸上躬身书写,就不一定能把这张字排布得非常和谐,就有可能哪个地方空了,哪个地方歪了,不合适。怎么办?就用朱液楷款来弥补、填充、平衡。可以随机在左、右、上、下、中不同的位置落款,这样,形式变化就无穷无尽。这就是第四个好处。这一种方法,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形式。
第五个好处是还能让观众欣赏到草书之外的另一种书体,在一件作品当中能表现出作者不同的书写才能。我还将这种方式归纳为草字楷款、大字小款、黑字红款、纵字横款。一种形式的发现,引来了多个好处,这对于我们书法作品的形式构成出现各种可能,也许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有了这样的举一反三,书法创作就不怕单调了,搞个展,百十幅作品,就不担心雷同了。
刘洪彪 楷书自作文向岳父致敬轴 2014年
本期专题内容请见《中国书法》杂志2012年第8期、2014年第12期、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