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得鱼赋 [古典诗人、辞赋家、现代散文作家] 得鱼者,书家王德育先生之雅号也。根在蓬溪,薪火传承有序;名传天府,德才兼备居卑。年近杖朝,精神矍铄身心健;艺求化境,学识过人气象奇。 书法,乃华夏文化之遗宝;书家,为人类文明而传道。爱水得鱼,依水而生而活;爱书得法,守诚尊古尊师。忆旧年,河边镇,致礼蒙师学坟典;锦水滨,挥毫陋室习诗词。仁者结缘,得名宿谆谆教诲;慧根有报,悟法书肃肃灵规。碑帖兼修,植根传统;汲纳诸家,挥毫擒纵。其印远绍秦汉、其书功力出众。 悠悠逝水,智者当知俗生短;寂寂雪峰,书家不惜发丝斑。黄龙溪畔笔难停,海窝子中墨未干。功夫在书外,写到生时是熟时;名利抛身后,经过苦时是福时。观字知经脉,读篇嗅墨馨。酒后微醺,川剧唱来友朋醉;茶中知味,毫端写就锦城春。 噫嘻!诗书当合璧,山水自相随。大匠垂青久,倾情书我诗。投桃报李,忝为嘤鸣:“缘何君厚爱?频频书我诗。五书精可品,九载喜相知。抵掌论青史,倾杯梦墨池。空名堂内笔,尽写士人思。” 时至今秋,大作将出。青眼向吾,书家有嘱。战战兢兢,勉而成赋。挚感真情,浅文拙句。乞兄海涵,谅我倾慕。 诗云:“同道文缘在,书香共久传、心除名利净,诗学晋唐妍。泼墨含清韵,抒情印雅笺。得鱼仁者寿,鹤舞彩云边。” 壬寅夏月 于锦城登临庐 篆书 马春诗 篆书 洪君默诗 篆书 自撰联 隶书 唐·刘禹锡诗 隶书 唐·柳宗元诗 隶书 前贤联 楷书 唐·王维诗 楷书 自作诗二首 楷书 杜甫诗 楷书 明·杨慎词 临江仙 行书 宋·韩缜词 风萧吟 行草书 汉·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一则 行书 苏园诗二首 行书 唐·王维诗 行书 宋·李清照词 满庭芳 行书 宋·秦观词 满庭芳 行书 唐·钱起诗 草书 唐·杜甫诗二首 章草 三国·曹植诗 虾鳣篇 草书 唐·司空曙诗 草书 唐·韦应物诗 草书 清·郑燮诗 草书 明·洪应明 菜根谭句 草书 唐·杜甫诗 篆刻 晋韵唐风 篆刻 澄怀观道 篆刻 峥嵘岁月 篆刻 人生如戏 篆刻 千里快哉风 篆刻 大巴山人 篆刻 耿翁美髯 篆刻 书阳西画阳西 篆刻 昆刀截玉露泥痕 篆刻 三十有五致太平 篆刻 成都铁路局集团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 篆刻 形骸之外 篆刻 牟云飞藏书印 篆刻 不求最大但求最优 坚持创新保持道德 篆刻 摇墨散珠 篆刻 君子无逸 篆刻 良明遣兴 篆刻 广东猛狮 篆刻 蜀中印徒 篆刻 和煦文风 篆刻 山峻水碧畅目抒怀 垂露春光满,崩云骨气余[节录] 读王德育先生杖朝之寿书法篆刻集 [剧作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四川文艺出版社编审] 德育先生全身心拥抱书法各体的研习路径,有雄厚的基础。他在习书之前和漫长的习书过程之中,咬定哲学、文学、历史等多学科。单以其它艺术的滋养而言,川剧对其书艺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实证。能够敲几十出川剧锣鼓的德育先生来说,都是学好书法的优沃铺垫。 德育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涓滴成流的积累,百炼钢化绕指柔的千锤百炼。其实,同行看到他的书法篆刻已经具备了自家面目。他的书与印,往往让人感到元气旺盛、真力弥漫,往往激起人内心的久久共鸣。 德育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的蹁跹腾挪。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德育先生书法艺术,首先在章法结构上表现出蹁跹腾挪——这就是一种结构上的动态美。先生巧妙地通过疏密、呼应、对比、正斜、连断等等关系的处理,让一个个固定的字在组合中流动起来,让人产生一种惊奇:它们时时在作蹁跹腾挪的舞蹈。
雅逸高韵 馨远溢芳[节录] 王德育书法篆刻作品赏读 [号陇人,书法家] 德育先生是我敬重的书家,他的书法是那种不惊不诧,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机杼,没几十年磨炼,恐难达此境。其实,呛眼的、花哨的、时耄的东西他多的是,只是不拿出来卖弄。 他用小篆笔法写大篆,给人以劲键爽朗之感。他多年临写汉碑,加上他魏碑、籀篆的功底,以及戲剧艺术的滋养,才有如今趣多味浓的隶书。碑味十足的楷行书,交织多种晋唐之韵,宗规飘逸的行草,又蕴含几分儒雅之气。草书肯是他才思和笔力的综合表现,胎息怀素,但其体魄仍是王铎主导,与时下展览体保持了一定距离。有书家说,楷行草表现学养,篆隶书显现智慧,信然。 德育先生拜名师学篆刻近四十年了。其印宗秦汉,吸古开新,刀法讲究,字法正确,章法和谐,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风轻云淡 为霞满天 [节录] [字庸之,号庸斋。文化学人,兼及书法篆刻学术] 王德育先生醉心于书法、篆刻几十年,为川内资深书法篆刻家。其书法各体兼擅,虽然看似波澜不惊,却是内蕴深厚功力,实乃几十年磨砺而成。孙过庭引用庄子所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樸”以论书法即是强调传统书法艺术功力长期历练之所为,以此状述王德育亦恰如其份。 王德育秉性聪颖,从小打下书法童子功,后又进入书法专修班研习书学,勤奋刻苦,步步为营,一步一进,不断提高。因而形成其稳健灵动的书风,成就了自己一定高度的书法层级。其非常全面地涉猎传统书艺的不同风貌,融汇贯通为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作品有非常突出的个人形质。 苏东坡结合书家的人格品行来认识书法作品的优劣,盖因人品和学养是书家的立身之本。王德育其人,真诚、厚朴,与人为善、与真为伍、与实相偕,与友相交不计地位高低,为社会奉献不计得失。正是这种高格人品,使他赢得信誉和声望,获得尊敬。其性情耿介率直,因而其书作直呈阳刚之气。而其对书法作品的论评针砭得当,对自己也时有警省、善于总结。有人或曰其字少黄钟大吕之雄强,少婉柔含蓄之深沉,其实不然。王德育书风的承续,上至先秦、汉魏、二王,再及苏、宋、赵、董,一脉相沿,自是刚柔有度,书法有道,不离其宗。 精、气、骨、肉、血是书法作品不可分割的整体,神与气是精神意识层面,是书法美学中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骨、肉、血则是形质范畴,是看得见的外观表现,是书法作品神气充足的基础。书家精气神充足,书法作品才能达到神、气、意相融相合。王德育书法各体,因人品、因学养、因功力,能较为完美地体现“人书合一”的精神境界,给予欣赏者以美的视觉感受。 “雅俗共赏”应该是艺术欣赏的最高标准,无论书法界之外的观赏者还是书界同人,如果对一幅书作都能给予好评,这能令书法家感到极为欣慰。王德育的书法就有“雅俗共赏”的效应,能使外行、内行都为之击节赞赏。 得鱼兄一向认真行事、低调为人,刚直不阿,从不张扬。几十年的书法生涯,尽管成就斐然,却并不自以为是,而是“三省吾身”不断总结以求不断提高。至于他人的评价,无论是褒是贬,从不计较。褒,看作是激励;偶有异议,亦当作一种鞭策。这种不惊不诧、泰然处之、始终葆有清醒创作态度的书法篆刻家,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王德育《独守千秋纸上尘》付梓贺联 [中国书协会员,诗人,蓬溪书法群体主创人员] 得鱼王德育兄,中国书法之乡蓬溪书法群体主创成员。其书皈依经典,胎息正脉,正大气象,且诸体皆擅,深为学界同仁敬重。今值其玉版瑶册即将隆重面世,邑人欧阳福撰联书贺。 坐统子,讴川腔,骋懐大道,用志修真终成器 弄诗文,翫翰墨,游刃蓝田,忘筌率性总得鱼
酬赠王德育先生八秩仙寿兼贺大集付梓 [中医师,诗人] 缘悭一面久神驰, 秀挺艺林名早知。 濯锦江边同话旧, 青羊肆上共飞巵。 法书妙造臻禅境, 宝印精钤入化机。 敢信世间仁者寿, 祝公康乐百龄期。
贺王兄德育 八轶华诞 [福建晋江人,企业家,诗人] 得鱼兄书法治印皆人艺俱老,挥毫泐石力求精妙。尤为可贵者,存傲骨却无傲气,非俗士可比也。 尽历艰辛路, 悠然八十春。 违时存傲骨, 谦恪隐高人。 赢得身田健, 迎将思致新。 笑他刀笔吏, 我自任心真。
贺王德育先生作品集出版 [书画家,诗人,四川美术出版社编审] 人生看得几春秋, 墨海飞花染白头。 寄兴毫端何所以, 逍遥长作少年游。
得鱼先生杖朝之寿口占致贺 [诗人,书法篆刻家。四川省书协会员,开明印社、澳门印社社员] 有鱼濯锦砚池中, 方寸之间欲化龙。 喜看杖朝书俱老, 草真隶篆得天工。
拈先韵集古贤诗句为古风有贺得鱼兄 杖朝之寿暨书法篆刻作品新集付梓 [字庸之,号庸斋。文化学人,兼及书法篆刻学术] 得鱼王德育工书法篆刻而外,曩为川剧司鼓,亦擅扬琴。 俯仰人间八十年, (宋·陆 游) 春花秋月入诗篇。 (唐·鱼玄机) 云淡风轻皆道体, (元·黄 庚) 一枕寒松伴鹤眠。 (清·释敬安) 晴窗铅椠诗书气, (汉·徐 淑) 万里烟霞在目前。 (唐·杜光庭) 昔人谓书乃心画, (宋·强 至) 挥毫落纸如云烟。 (唐·杜 甫) 篆籀独追秦汉上, (明·倪 谦) 笔力犹能驱两肩。 (宋·楼 钥) 按以隶法兼众妙, (清·吴士玉) 龙蛇飞动真超然。 (宋·李之仪) 划然草书恣挥洒, (明·胡 俨) 气象峥嵘势万千。 (清·杨玉衔) 出入二王变欧柳, (清·陈肇兴) 日日临池把墨研。 (清·郑 夑) 东晋遗法宛犹在, (清·陈廷敬) 笔底波澜走百川。 (宋·李 彭) 兴来弄翰尤得意, (宋·韩 琦) 信手落笔分清妍。 (元·赵孟頫) 溯汉追唐终尚晋, (民国·马一浮) 文雅风流继昔贤。 (明·罗钦顺) 翰墨游心与神契, (明·林 鸿) 落笔纵横不离禅。 (唐·司空图) 可知笔正由心正, (清·查慎行) 不患古道今无传。 (宋·熊 鉌) 却使壮夫工篆刻, (清·蒋士铨) 好将金石奉雕镌。 (宋·徐 铉) 信刀所至意毋必, (清·吴昌硕) 但从秦玺认蹄筌。 (清·李兆洛) 谁言篆刻等小道? (清·沈德潜) 但教意气每翩翩! (明·戚继光) 弦鼓一声双袖举, (唐·白居易) 等为戏剧谁能先。 (宋·苏 轼) 携琴独理仙家曲, (唐·薛令之) 似听松风漱玉泉。 (宋·吴 芾) 书简漫消新岁月, (明·沈 周) 静翻贝叶养心田。 (宋·杨公远) 得失总归谈笑里, (明·龚 诩) 精神如到峨眉巅。 (宋·王之道) 万物静观皆自得, (宋·程 颢) 即是逍遥物外仙。 (宋·陈 襄) 大册高文振鸿笔, (宋·李 纲) 永日长牵翰墨缘。 (清·许南英) 劝君更尽一杯酒, (唐·王 维) 称觞献寿乐钧天! (唐·沈佺期) 癸卯杏月 定稿于庸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