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原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
在三年疫情完全结束,又正值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伟大时刻,又一届川大书法专业本、硕、博学生毕业了。川大书法专业的发展,与每一届学子所取得成绩息息相关。每年此刻,我都要为学生毕业作品集作序,虽片言只语,但充满着一位师者和对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怀的长者于同学们的深情。作为第六届书法专业本科名誉班主任,我又一次见证了川大书法专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又见证着一批书法学子成才并走向社会,我由衷欣慰。“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刻,我对本届毕业同学临别寄语如下,包含着我做人做事态度,对客观世界认知,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做人要有思想高度。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思想高度决定做人境界。思想高度一方面源于人生阅历,人生阅历最重要的是正直品格。一生经历既短暂又漫长,需要去磨练,在人生旅途中,始终要具有正直品格,方能合乎大道,人生才能逐渐趋于精彩,迈向成功。我在几年前,曾出版过《论语一百则》书法集,选取了《论语》中我自己认为有代表性的句子,以书法形式表达出来,然后根据我自己认识和理解,围绕做人做事进行注解。我在阅读和注解论语过程中,充分领会了为政以德、为人以仁的道理。《论语》只言片语,微言大义,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精神。在我看来,这其中的重要思想内涵,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拥有正直品格的人,才能迈向有高度的人格境界。《论语》中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也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字面含义在当时语境虽是讲如何为政,今天语境,也是讲做人道理。
另一方面,思想有高度,还要向先贤学习,途径就是读书。苏东坡在《和董传留别》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就说明读书与修养直接关系人的思想境界。在我看来,首先要读儒家经典,例如“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千年不朽的经典,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其次要读历史经典。所谓历史,即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审视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史为鉴,学习经验,避讳过失。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历史经典的阅读,不断明晰自己做人方向,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加自己思想高度。
第二、为学要注重通变之境。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米芾《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予以为集古而无祖,学书之门径也。”其中内涵就是,当我们对技法经过了日久天长的锤炼,于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技法语言已经融汇于心,这个时候,我们的书法艺术就能够真正表达出一种超凡艺术境界。超凡艺术境界的基础始终还是对各种书体技法语言的融会贯通。我这几年正以书法习练之路径书写《文心雕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通变》一章,论述文学创作继承与革新。他认为“通”与“变”互为因果,“通”可视为继承,“变”可视为创新。只有融汇,方能贯通,融汇是基础,变通何止水平,更是境界。在不断继承与融汇集聚中,方能有新风格,衍生新风貌。要想为学达通变之境,需要视野开阔,不拘泥于一隅。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拥有全局视野,就具备了从融汇走向通变之境。我们现在正在提倡的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理科,就是讲通过各学科交叉与融汇,衍生新的学术前沿问题,这也是对为学通变的直接阐释。
第三,我谈下我对今年同学们毕业作品展的看法。毕业作品展只是同学们人生书学之路上的一个坐标,一次对自己学习阶段性的总结。本次展览100余件作品,是同学们基于惯例,按照专业老师要求,五体书与篆刻皆备,形式丰富,风格多样,诠释了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体会。优点毋庸赘言。我想提出一些对你们书法创作的要求,书写历代经典只是一方面,还需要思考如何将书写融入个人生命体验,书写如何彰显时代精神。即是说,书写在体现艺术性、学术性、经典性的同时,还需彰显个性与时代性。这也是我对前面所讲做人要有思想高度和为学要有通变之境的回应。
最后,我想在此强调我们每个人任何时候都要懂得感恩。感恩表面上看是个抽象词,但读懂内涵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我在过去曾对师生们讲:“厚道比聪明更重要”,厚德方能载物,一个有厚度的人,就是会感恩的人。在此,同学们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养育你们的家长,感恩教育你们的老师,感恩培养与支持你们的各级组织和社会,也感恩四川福宝美术馆为大家呈现的毕业盛宴。最后,希望同学们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有一个特殊的符号,这就是:川大书法人。
祝同学们宏图大展,再创佳绩!
文章来源: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