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担任学术主持人,参加论坛的中国美术馆博士有副馆长张晴,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百成,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研究部负责人邵晓峰,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副研究馆员邓锋,副研究馆员柳淳风。馆外博士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美术》编辑部主任吴端涛,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沈军,扬州大学副教授朱剑,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永康,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高勇。中国美术馆其他多名博士、在读博士旁听了论坛。
吴为山代表中国美术馆给参加论坛的博士们颁发了“中国美术馆博士论坛研讨专家证书”,并表达了中国美术馆学术办馆的理念以及对于优秀青年学者的期待。他认为,博士们来自于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也有不同的指导教师,在不同的学科环境、不同的学术单位里成长起来,所以也带着不同的学风,具有相对稳定、成熟而有特色的思维方式。博士最重要的是要超越,这个“超越”就是超越一般的具体学科之上的进入哲学层面的一种思考,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理论研究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广泛性。第一期“中国美术馆博士论坛”秉持写意精神,发扬建设艺术理论高峰意识,旨在通过集合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找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传统与国际审美之间的关联。写意精神的“意”、意象生成的“意”,均可创造性地运用到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造型与形式生成中。“中国写意”,实际上在中国的画论、传统美学思想,以及史学、艺术创作中都有所体现。如果好好梳理就会形成一个博大浩瀚的文献。为积极响应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美术馆组织策划了“中国写意”系列展览,推向海外,取得了广泛影响。这一品牌性国际交流展览是对馆藏作品进行专题性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期博士论坛的理论成果将有助于美术理论的发掘与拓展,体现中国美术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追求,同时也为青年美术人才的前行培育学术阵地。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发言
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张百成参加论坛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发言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负责人邵晓峰发言
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副主任王雪峰发言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发言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柳淳风发言
博士论坛研讨成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一、写意艺术理论
于洋博士以面对万物的“写意”为题,讨论写意的精神性和物质性的关系,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道与技的关系。徐沛君博士围绕“写意”这一概念从“写”和“意”两方面加以学术化的梳理与考察。朱剑博士深入解读了写意艺术重要的理论之源:“混”“象”“气”这三个范畴。邓锋博士以“写意美学的主体性与方法论”为中心,从历史观照和当下反思展开讨论。
二、写意雕塑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张晴博士从学习写意理论的体会谈起,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文化融合中充满着积极的主动探索精神,通过艺术家将写意理论和写意艺术的奥妙给予最真切的表达,是今天追求文化自信的艺术实践和亮点之一。王雪峰博士通过阐释“写意”要义,认为“写意雕塑”的提出是当代知识分子在雕塑上的文化自觉。柳淳风博士认为写意雕塑这种艺术形式诠释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审美倾向和理想情怀,是中国雕塑家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具体表征。
三、雕塑历史
李永康博士对被中国雕塑史所遗忘、忽略的新疆古代雕塑的写意倾向性和新疆古代的历史文化进行研讨。吴端涛博士以民国时期报刊中刊发的雕塑文章为切入点,以当时的雕塑创作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来探寻一批新兴雕塑家们在创作活动中所依凭的理论资源及价值取向。高勇就写意雕塑理论的生存及发展进行讨论,将该理论的起点、时间点、转折点做了考证与解读。
四、熊秉明等艺术家的学术与创作
邵晓峰博士以“熊秉明、吴为山写意艺术的学术建构比较”为题展开研讨,将具有国际视野的两位艺术家写意艺术的学术建构的厚重性、整体性、综合性、开拓性予以分析与阐释。沈军博士以“意象的生成——以熊秉明创作的牛马雕塑为例”为题深度解读了熊秉明雕塑的方法论与创作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发言
《美术》编辑部主任吴端涛发言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沈军发言
扬州大学副教授朱剑发言
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永康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高勇发言
吴为山表示,中国美术馆将长期主办“中国美术馆博士论坛”,并以专题主旨发言与研讨结合的方式,使讨论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与多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美术馆将利用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美术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