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邓代昆说“只有认识到草书在递变过程中和其他书体的多因素关系,在学习中才会有所联想,在创造中才不会拒斥其它书体笔意对草书的渗入,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创造。”
他又说“在事实上,篆、隶、真、行,乃至草书之间各体的笔意也都是可以借来互为影响的。但要注意的是要能用化,要能掩住痕迹,不能生搬硬套,不能让作品成为“百衲衣”。汇涓涓为巨流,融百体为一体。这很有点象蜜蜂酿蜜,采来百花为用,当蜜酿成之后,就只有蜜,而再没有百花之迹了。 ”
邓代昆书西汉扬雄《蜀都赋》草八尺八屏 (236cm×53cm×8)
分 解
(之一)
释文:
(之二)
释文:
(之三)
释文:
(之四)
释文:
(之五)
释文:
(之六)
释文:
(之七)
释文:
(之八)
释文:
单个字欣赏:
雕
龟
藿
千
灵
丽
兰
偃
崎
胥
豫
杂
蠼
之
宗
邓代昆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书法上的独树一帜,开辟一家之风,还体现在他对艺术创作的深入见解。邓老师从小便对古籍经典了熟于心,传统文化并没有对他现代书法的创新形成壁垒。邓老师说,“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却也缜密严谨。我的创作虽天马行空,却从没有脱离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根基、是本源,是我创作的不竭源泉;我的草书不仅严承师法,却也背叛师门。在我扎实学完颜真卿、王羲之的碑帖,怀素、张旭的狂草后,我就开始‘背叛’,去创立自己的风格。”邓老师认为,“传承传统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练基本功,当你对不同风格的章法结构、笔点线面的技法烂熟于心时,你才能随心而走。没有根基的创新便是风中楼阁,飘摇不定。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要做到‘变’,必须做好‘承’。”
摘自——李林《一位“草行者”的半世修行》
邓代昆,四川省成都市人。历仼成都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仼、学术委员会主仼,现为成都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成都市“非遗”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书法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囯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草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书法专委,成都市政协画院艺委。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22次(获奖4次)。西冷印社主办的展览2次(获奖2次)。获国际、全国大奖一等奖(含特等奖、金奖)183次,二等奖(含银奖)28次。书画篆刻等作品及有关文章长期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艺术作品及文章被收入多种专集。有个人艺术专著、艺术作品集及合作、参予编著书籍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