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开展“向上向前的生活”。这是今年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的主旨。
从最初利用校内所有教学、展示空间,到2019年升级为“青艺周”,中国美院把“毕业季”作为城市节日,不断向“无墙的学院”迈进,展区覆盖了杭州全城多地。2022年6月1日,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2022年毕业季(简称青艺周)以“生活力”为主题在线上线下同步呈现。
澎湃新闻发现观,与过往不同的是,随着社交媒体发展,不少毕业生在创作时开始注重过程的拍摄记录,以此做到线上线下的同步呈现。
从“毕业季”到“青艺周”
第四届“青艺周”以中国美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的毕业季为主体,联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共13所高校同步推出线上毕业展,线下则在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物馆、天目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不对外)、浙江音乐学院、运河大剧院、全山石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校区(不对外)共十大场馆呈现,总展出面积约5万平方米,累计展出3000余组作品。据悉,此次线上线下“青艺周”共有5000余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参与。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表示:“我们做毕业季,以及把毕业季升级为青艺周,就是为了把教学成果分享给全社会。同时,让青年的艺术学子能够直接面向社会。今年,我们秉持共同富裕理念,带动全省各高校的艺术专业、艺术院校一起举办线上展览。我们有这样的野心和胆量,也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社会能量、艺术能量和学院能量。”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面向公众集中展示教学创作成果,至今已经延续了12年。从最初利用校内所有教学、展示空间,到2019年升级为“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把“毕业季”作为城市节日,不断向“无墙的学院”前进,在业内获得广泛的关注。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2019年,首届青艺周提出的是“青春·观·世界”的主题。2020年,当人们的生活脚步被疫情打乱,第二届则以“共同生活”为主题,举办了线上线下同时开幕的青年艺术周。当人类作为共同命运体时,如何去面对灾难、疾病和困难?这一探讨主题也展示了中国美院的视野,或许艺术早就不单是艺术本身,而是结合了科技、哲学、社会学的探讨,其所要表达的也不仅是一种当时的情感,而是对现实的回应,以及对过去未来的态度。2021年,以“现在史”为主题的第三届青艺周则不同于各艺术院校局限于校园的毕业展,而是将毕业展覆盖到杭州十处场馆,试图真正做到面向公众,全城绽放。而今年的第四届青艺周是以“生活力”为主题,探讨“向上向前的生活”。可见,每一届青艺周的主题都紧随时代与热点话题。
对于毕业作品展示,高世名曾告诉澎湃新闻,“比起由收藏制度和艺术市场打造的自由艺术家,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但是作为艺术世界的一员,我们又期待着那些闪亮的艺术家个体,这是一个矛盾。我所关心的艺术不只是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中的拜物之对象,而且是扎根于民众生活的东西。艺术工作者的工作是日常生活的艺术,他们不仅创造新审美、发明新感性,而且让设计的美学和艺术的智慧作用于百姓日用之道,并进一步让百姓日用而知”。
线上线下同步探索“生活力”
今年,第四届青艺周是以“生活力”为主题。记者观察到,与过往不同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不少毕业生在创作时已开始注重过程的记录、拍摄,以此做到线上线下的同步呈现。
本届青艺周以“生活力”为主题,缘起自百年前面对古老民族救亡图存的呼求,教育家陶行知以“生活力”作答。“生活力”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皆可立足生存的安身之能力,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对生活始终充满热忱的立命之愿力,包涵着对人间烟火、百姓悲欢的朴素关怀,也蕴籍着对他人与远方、万物与生命的深切共情。
主办方希望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者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现场,用艺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以人性的热诚与善意,去捍卫生活的积极与坚韧,去颂扬生命的开放与通达,去开展出人类“向上向前的生活”。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学生记录的创作过程
而在线上,CAACOSMOS“中国美术学院在线艺术社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独具特色的在线艺术社区,是面向未来而打造的数字应用场景,也是一个为所有从事艺术、热爱艺术的人们汲取灵感、展示自我、在线学习与交流的艺术社区。在开幕系列片里,《生活力——宇宙黎明》和《宇宙黎明——生活的远方》以充满青春能量和未来元素的音画现场让观众从日常繁琐中抽身,在对未知宇宙时空的探索中寻求生活的真意。
记者了解到,此次“青艺周”将于6月1日晚在中国美术学院官方抖音号进行线上开幕展演及各展馆探馆直播,十八大直播平台同步放送。
开幕式直播平台(部分)
传统学科的展示
在此次青艺周中,传统学科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以“一日之迹”作为毕业展分主题,其宗旨在于:在知行合一中回归生活日常、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心目俱会、在研习点滴中构建艺术本体、在春夏秋冬中体验生命活力。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本届毕业展汇集了该院本硕博三个层级190位毕业生的494件作品,体现了毕业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阶段中多思维、多视角、多领域的思考、研习、探索的创作成果。他们在体察自然、感悟人生中创造自我,将精神生活的人文关怀作为心与意通,思与境合的出发点,把笔墨经验投入到生命体验中。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毕业生苏宗辉作品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毕业生刘婉蓉作品
绘画艺术学院的“绘·生活”聚焦的是如何描绘生活。生活与绘画的关系是什么?绘画者应该如何生活?怎样的生活值得我们去绘画?怎样用绘画唤起或唤醒观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和共情的思绪?对重大事件和现实际遇如何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表达?怎样以绘画切近向上和向前的生活?……绘画艺术学院新一代毕业生,以其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视角,以实践即学术的态度,以自己的绘画回应着上述的疑问。而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展示主题是“共情环境”,学生们以雕塑、公共艺术的表达来展现对生命的共感与共知。
汪起文《丰碑——重建的秩序》综合材料
此外,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致力于社会美育的建构,引导师生用艺术的创造力与人性的善意捍卫生命的积极与坚韧、开放与通达,并转化出“向上向前的生活”之动力。6月1日上午,该学院为公众准备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特邀浙江交响乐团于浙江美术馆二楼序厅以弦乐四重奏的方式奉献一场朝气蓬勃的夏日开幕音乐会,共同谱写“生活力的交响诗”。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毕业生记录下的皮影雕刻过程
从创新设计到科艺融合
作为学院科艺融合的先锋军,2022年是创新设计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作品呈现,也是艺术教育上的重要成果检验,是理科生、文科生、艺科生在融修的教学模式下产生的教学成果。创新设计学院于2021年9月入驻良渚校区,围绕长三角的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特色和优势,开设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三大专业。高世名相信,这个新教学体系会培养出别开生面、具有独立精神、创造意志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设计人才。
创新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多势之丘》
该学院毕业展以“日新·共富”为主题,回应了“重建设计人文,重新发明日常”的办学理念;并聚焦新技术变革,不断重塑世界格局的挑战和机遇,以设计思辨来回应社会关怀,以设计创新的实验畅想未来设计的可能。如展示作品《多势之丘》,基于河南省整体开展的乡村建设的背景下,选择了辉县郭亮村和浚县古城这两座颇具代表性的乡村空间作为策略设计对象,通过对两地的地理区位、景观聚落、生活行为的踏查和对比分析,提出具有地方性、可能性;而作品《隐导》则从光污染问题入手,从关爱昆虫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方法;作品《夸夸运动》则是探索积极的身体动作实现对心理的正向影响……除了浙江展览馆的线下展出外,创新设计学院还将于6月2日至6月6日期间打造五场线上学术论坛。
创新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夸夸作品》
创新设计学院毕业生作品《隐导》
而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毕业展“镜像回归”在浙江美术馆对外呈现。展览将分为五个板块:“时间光锥”“回声在坐标缝隙里”“重现的镜子”“今夜不科幻”“流明”。青年艺术家们透过多元呈现、混合媒介的艺术创作映射不同的传统与现代观念;而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展则是在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成立伊始,对该学科过去20年发展的一次回溯与总结,亦为双学院之“元启”。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与游戏系的作品中,许多毕业生在思考国潮未来主义以及游戏之于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意义,进行多样的探索和多元形态的呈现。“国潮未来主义”是什么,观众或许可以在西湖博物馆展区中寻找到答案。
影视动画学院毕业生作品《临界》
设计艺术学院则以“生活里”为本次毕业展主题,缘于设计既在“生活里”,又是“生活场”。旨在挖掘青年艺术家或设计师内心对生活的感知。向内,形成自己的专业修为、专业能力;向外,强调设计作用于社会这种应用场景,强调设计和社会的关系。据悉,该院的毕业展将在天目里呈现。同时,作品将融入到了书店、买手店等商业空间,意在让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接受商业的洗礼。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表示,“我认为天目里是我们杭州最时尚、最设计、艺术和商业融合最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就应该在这里发生,设计也应该在这里落地。”
值得一题的是,此次除了中国美院的毕业展外,观众也能看到恢复四年制的首批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毕业生作品展。“骰子的第七面——中国美院附中AIP2022毕业展”与“不负丹青——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22届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将于2022年6月3日—20日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展览馆(新馆)联袂展出。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第四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导览地图
据悉,第四届青艺周展期为6月1日至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