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生前好友、加拿大作家巴里·焦耳(Barry Joule)谴责英国泰特未能以一场恰当的展览展出他早期捐赠的一批培根作品,以至于他取消了将数百件作品进一步捐赠泰特的计划,转而捐给法国的机构。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威尼斯举办双馆回顾个展,呈现他使用“世界上最黑的黑”制作的雕塑。
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天进近日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和良渚研究院院长,全面主持博物院的学术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的“一周艺术人物”栏目为您报道这一周来的重要艺术人物现象与动态。
英国|巴里·焦耳
谴责泰特未展出弗朗西斯·培根的部分作品,转而捐赠法国
巴里·焦耳与弗朗西斯·培根(右)
近日,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生前好友、加拿大作家巴里·焦耳(Barry Joule)谴责泰特未能以一场恰当的展览展出他早期捐赠的一批培根作品,以至于他取消了将数百件作品进一步捐赠泰特的计划,转而捐给法国的机构。
这一捐赠计划原本包括150幅素描、10幅油画、数百幅照片和超过12小时的录音材料,其中艺术家同焦耳谈论了从艺术到性的各种话题。
如今,焦耳更愿意看到这批藏品进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法国国家档案(French National Archives),并且已经开始了协调。焦耳表示,“泰特和英国将错过该国家艺术史上最重要的画家之一的部分遗产。我将永远拒绝与泰特合作。”
弗朗西斯·培根在泰特美术馆,1985年
2004年,焦耳向泰特捐赠了约1200幅速写、照片以及培根工作室的档案,这在当时被描述为对于该馆最慷慨的捐赠之一,估价约为2千万英镑。当时的声明写道,“泰特将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对这批藏品展开研究、拍照和编录,此后将进行展示和借展。”
焦耳表示,由于泰特没能以一场恰当的展览来合理对待这批藏品,他不得不诉诸法律行为。焦耳曾居住在培根的伦敦工作室附近,两人的友谊始于1978年,一直持续到艺术家于1992年去世。
泰特的一位新闻发言人拒绝评论该馆对于这些2004年的捐赠的处理方式。对于焦耳取消未来捐赠,她表示,“我们能够证实的是我们已经收到信函,并将做出回应。”(文/钱雪儿)
威尼斯|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
用“世界上最黑的黑”做雕塑,对材料的垄断受争议
安尼施·卡普尔
近日,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Gallerie dell’Accademia)和曼弗林宫(Palazzo Manfrin)举办双馆回顾个展,呈现他使用“世界上最黑的黑”制作的雕塑。
这种名为碳纳米管黑体(Vantablack)的材料由英国公司Surrey NanoSystems生产,而卡普尔受到该材料的吸引也不足为奇。早在20世纪90年代,从“地板上的黑洞”到可以步入的深红,卡普尔对深而纯粹的颜色的可能性进行了实验。碳纳米管黑体是一种涂层,使用大量微小碳管来吸收几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线,因此很难辨别其形状,而他的特性是根据卡普尔的想法量身定做的。
当卡普尔获得了在艺术作品中使用这种涂料的专有权时,问题就来了。其他艺术家谴责了这种垄断——最著名的是斯图尔特·森普尔(Stuart Semple),他以一系列绘画作品予以回击,其中包括“最粉红的粉色”:只要你敢肯定自己不是安尼施·卡普尔,任何人都可以买到这种作品。
安尼施·卡普尔使用“碳纳米管黑体”制作的作品
卡普尔是第一个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展的英国艺术家,该学院是威尼斯收藏古典大师画作最古老的美术馆。展览还将在威尼斯火车站附近的曼弗林宫举行。去年,安尼施·卡普尔基金会(Anish Kapoor Foundation)开始对这座18世纪的破旧大厦进行改造,它最终将成为基金会的总部,设有展览场地、艺术家工作室和收藏卡普尔一些重要作品的仓库。它的许多画作现在被学院收藏。
安尼施·卡普尔1954年生于孟买,1972年定居英国,并就读于霍恩比艺术学校及切尔西艺术学院。1990年,卡普尔代表英国参加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翌年又成为“特纳奖”得主。(文/钱雪儿)
浙江|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
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院长
徐天进
近日,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天进今日起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和良渚研究院院长,全面主持博物院的学术建设和文物保护工作。
徐天进是国内公众考古最早的组织者和推广者,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师从北京大学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攻读商周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毕业。现任良渚博物院院长、良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博物院理事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商周考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1982年毕业以来,徐天进教授曾先后参与并主持陕西耀县北村遗址、铜川王家河墓地、绥德薛家渠遗址、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陕西周原遗址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发现周公庙西周甲骨文并长期主持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先后主持编写《考古探秘》《吉金铸国史》《弓鱼国玉器》等专著,担任《天马-曲村》大型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主要执笔人;参与并承担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的研究。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博物院
良渚博物院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院内共展出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600多件(组)。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建筑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
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目前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徐天进说:“我是一个考古人,挖了一辈子的土;也是一名教书匠,在北京大学教了几十年的书。未来愿与良渚博物院的同事们一起努力,把博物院的各项工作做好,不辜负良渚遗址这块具有特殊意义的‘金字招牌’,也请社会各界朋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注良渚博物院。”
对于未来的工作规划,徐天进表示,“还是要以良渚为核心,这是核心的核心,一点都不能丢,还要强化,另外还是要不断地引进新的东西进来,要把跟良渚有关系的结合起来,做一些新的内容。考古人看待事物的时间尺度可能以千年或者五百年为单位,用千年为单位的时候,现在所有事都不是事,唯一要考虑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给未来能够留下一点什么值得留的东西,这是更重要的。”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担任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将在水城威尼斯的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向公众开放。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由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担任总策展人、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托·西卡托(Roberto Cicutto)主持。
此前,据威尼斯双年展官网公布的消息: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策展人由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展览主题为“元境”(Meta-Scape),参展成员包括艺术家徐累、王郁洋、刘佳玉以及AT小组。
谈到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为何叫“元境(Meta-Scape)”,张子康表示,“元境(Meta-Scape)”这一主题最初的灵感来源,部分是源自我曾看过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写给自己弟子汪成为的一封信,在信中钱先生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翻译为“灵境”,意译得相当精妙。
在1994年10月,钱先生在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等三人的信中再次提到:“‘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同时“灵境”也是完全贴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称谓,因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和文化审美,历来都是讲求意境与灵性的,从古至今对意境的解读也极为丰富。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场效果图
“元境”中的“元”,既有最初、开始之意,也代表了一种无限的概念,一如艺术创作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当下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所以我们想,既然这次展览的作品多与数字化和虚拟技术有关,那么“元境”会是一个比较契合的主题。
据悉,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选择的艺术家年龄包含了60后、70后和90后,参展艺术家使用的创作媒介也不尽相同,参展成员包括艺术家徐累、王郁洋、刘佳玉以及AT小组(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及科技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