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年展策委会召集人|陶勤
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终于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与广大观众见面了,我作为北京双年展创办者之一感到兴奋、期待且与有荣焉。我亲眼见证创办20周年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北京双年展”),逐步成长为当今世界展示绘画与雕塑的最大平台之一,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冷军(中国)
肖像之相——小唐 / 2007 / 布面油画 / 135厘米×80厘米
2008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从一个美术史值得纪念的下午开始
2002年9月18日,我认为是一个美术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下午召开了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会第1次会议。创立北京双年展的动议是我最早提出的,彼时我已从事美术工作和外事工作多年,愈发感觉到,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际社会其实有了解中国当代人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的诉求。美术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形象很好的载体,西方社会试图通过举办展览呈现他们所理解的中国,但往往有失偏颇。如何以主流的美术形式正面传播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是中国美术界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我们有必要把中国的主流美术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界面,完成匹配大国外交的主流国家艺术形象传播,双年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双年展具有频率恒定的持续影响力和跨国界效应,是目前广为流行的国际艺术展览形式。我们应该创办属于自己的双年展。
首届北京双年展筹备期间,陶勤带队访问威尼斯双年展,并在展览现场发布首届北京双年展宣传册
约格·伊门道夫(德国)
无题 / 2000 / 布面油画 / 150厘米×130厘米
2003首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基于此我向美协提出创办北京双年展的建议,刚好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王镛先生也提出类似的想法,我们一拍即合,立即着手调研分析,并向上级层层汇报,最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双年展于2002年正式立项,批准由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美协共同主办,中国美协具体实施。在驻意大利使馆的推荐下,多年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的温琴佐·桑福先生应约作为无偿的国际策展人。邀请国际策展人加入策委会,也是为了借鉴西方双年展于我有利的运作经验以促进东西方文化沟通。我们紧锣密鼓于9月18日召开了第1次策划委员会会议,那天下午的讨论足足进行了4个多小时,最后确立了北京双年展以绘画和雕塑作为展品的主调,并确定“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作为首届展览主题。这两项都被写入了展览章程,重申了人类造型艺术的严肃性,弘扬了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北京双年展的办展理念亦浓缩于其Logo中。该标志由两条笔触似的图形相互咬合构成,寓意着东方与西方的交流融合,也符合现代艺术界所提倡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大趋势。两条笔触又代表了展览两年举办一次。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黄、蓝,三原色代表着艺术的多姿多彩。同时标志又采用了渐变的手法,象征着北京双年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良好发展前景。
北京双年展Logo
虽然我们对北京双年展的基调和主题很有信心,但这毕竟是一个刚刚创办的展览,那个时候互联网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和普及,我们担心外国艺术家看不到消息,不来参展。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个看似很“笨”的办法——挨个走访各国驻华使馆,那一年几乎每个使馆都走遍了。事实证明我们的笨办法很有效,通过走访我们将首届北京双年展征稿的信息传达到了众多国家,并因此结交了很多外交界的朋友,为北京双年展的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扩大知名度,我带队访问威尼斯双年展,在其展览新闻中心发布北京双年展宣传册。北京双年展初次在国际亮相便吸引了来自45个国家艺术家的投稿,如此广泛的国际参与度也证明了我们国际公关工作的有效性。
马克·波福莱尔(法国)
天地交泰之忆 / 2013 / 布面丙烯 / 200 厘米×300 厘米
2015第六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2003年9月20日,首届北京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两大主场馆开幕,展出五大洲45个国家的577件作品,堪称当时美术界国际艺术交流的一大盛事,被媒体誉为“金秋最美的风景”、“国庆‘黄金周’亮点中的亮点”。而且2003年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间点,那时北京刚刚从“非典”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同时2003年也是北京纪念建都850周年。首届北京双年展的开幕成为北京“后非典”时期恢复正常国际交流和振奋民族精神的标志性时刻,成功填补了首都国际美术双年展的空白,为古都北京850周岁华诞献上贺礼。
中国美协承办的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第16届代表大会
首届北京双年展成功落下帷幕后,经中编办批准,中国美协正式组建了北京双年展办公室。有了首届的良好基础后,之后每一届展览吸引到来自全球各国越来越多艺术家的投稿,参展国家、参展艺术家不断增加,展览规模越来越大。并且,依托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研讨会的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第16届代表大会在中国召开之时,中国美协还高票当选了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国。这无疑有助于北京双年展扩大朋友圈,增强话语权。
袁飞(中国)
着盛装的女孩 / 2006 / 雕塑:树脂 / 100厘米×120厘米×182厘米
2008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香农·芬利(加拿大)
冬之恋 / 2012 / 布面丙烯 / 80厘米×64厘米
2015第六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不同展览主题诞生的渊源与故事
每届展览的主题是重中之重,北京双年展历届主题的诞生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
比如,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与北京奥运会同期举办赋予了其特殊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百年盛事,北京双年展在2002年规划之初就将推动奥林匹克精神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考虑在内。第三届北京双年展特意安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周期内,2006年初经与北京奥组委沟通,确定第三届的主题为“色彩与奥林匹克”,旨在表现当代艺术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在关联。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西奥巴尔德出席开幕式并致词,300多名各国参展艺术家也专程来华参加了开幕式。此外,这届北京双年展有作品应邀借展给国际奥委会第120次全会会场,为全会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
苏厄·约翰逊(美国)
维持 / 1999 / 雕塑:青铜 / 180厘米×122厘米×122厘米
2005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第四届的主题为“生态与家园”,这届主题的确立背后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策委会召开时我刚参加完中央党校的学习,课程中谈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感到这是一个在当今社会受到普遍关注的课题,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命运,能够引起广泛的国际共鸣。于是我在策委会上提出这一主题方向,并得到了策委们的一致认可,最终将本届主题定为“生态与家园”。这一届双年展得到全球93个国家近4000名艺术家的踊跃投稿,足以说明“生态与家园”这一主题的确引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广泛共鸣,把握住了当今时代的思想脉搏。当时《光明日报》撰长文《关爱生态守护家园:北京双年展唱响人类心声》评价本届北京双年展:“生态家园,呼应时代潮流、阐释文化立场;创新共鸣,扎根现实沃土、坚持艺术本真;包容和谐,开拓国际视野、折射中国精神。”
马里奥·韦尼耶(法国)
奥林匹克精神 / 2007 / 大理石、不锈钢 / 45厘米×28厘米×30厘米
2008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2017年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双年展提出的主题是“丝路与世界文明”,呼应了“一带一路”倡议,并与当下各国的文明交流现状密切关联。2017年也恰逢北京双年展创办15周年,几十位驻华、驻外大使发来贺词贺信,共同庆祝北京双年展描绘美美与共,体悟心心相通的15年历程。15年来北京双年展专注于世界范围内绘画与雕塑艺术当代价值与意义的深入挖掘研究,涉及范围及艺术群体宽广,学术定位鲜明而有针对性。在15周年时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作为主题是一个恰当的小结,更是北京双年展继往开来走向新的辉煌的开端。“丝路精神”所呼吁的人类和平、合作、互利、互惠、沟通、交往,正是北京双年展坚持多年的艺术主张。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海报
2019年恰逢祖国70周年华诞,第八届北京双年展于国庆前夕登陆中国美术馆,拉开艺术献礼国庆的宏大序幕。本次展览征稿力度空前,征稿范围扩展到150个国家,最终在近9000件投稿作品中选出113个国家的640件参展,参展国家数量再创新高,展览开幕近百国嘉宾出席,可谓是世界美术界一场盛大的国际嘉年华。本届北京双年展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通过历史的、现实的、世界的3个维度,对当下关乎人类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进行了艺术化呈现,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世界各国故事、各国形象,以多彩的画笔描绘了人类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好的世界,各国艺术家共同绘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美术的力量。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北京双年展连续两届主动配合、呼应了国家大外交和大政方针,通过双年展平台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邀请中外艺术家以全球通用的造型语言,“讲”全世界听得懂、听得清、有共鸣、有实效的好故事,“讲”中国责任担当的故事,“讲”人类未来共同发展的故事。此外,第八届北京双年展在布展设计、展览渠道、媒体报道等多方面,也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与超越。此次双年展首次采用按“关键词”布局的方式,将总主题细化为多个子主题,分区布展,呈现效果更加集中、立体、鲜明。同时充分注意到各个层面的观展需求与细节,在展签尺寸、休息区视觉设计等方面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此外,这届北京双年展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展览传播渠道,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担纲制作的“360°全景网上展厅”,使无法来到现场的观众通过手机也能在线观看展览,且在线下展览结束后仍可浏览,让展览摆脱了时空限制,观看人次大大增加,仅线上展便达数十万浏览量。
第八届北京双年展海报
2022年是北京双年展项目创立的第20个年头,1月下旬将与观众见面的第九届北京双年展以“生命之光”为主题,聚焦奥运精神及抗疫精神,旨在肯定一切生命的价值,尤其凸显人类生命的尊严、能量和光辉,作为20周年的答卷呈现再恰当不过。本届北京双年展亦是2022北京冬奥会“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生命之光”延续了2008年第三届“色彩与奥林匹克”的艺术多元化取向,不仅将再次为首都重大外事活动、全球体育盛会增添人文气氛与艺术色彩,还高度关注全球新冠疫情,为饱受疫情困扰的人们带去慰藉与鼓舞,体现特殊时刻人类生命价值绽放的光彩、众志成城的信念和力量。直面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体现当代艺术的担当和人文关怀,正是北京双年展的策展原则之一。
第九届北京双年展海报
由于国内外严峻的防疫形势,第九届北京双年展的征稿应该是有史以来困难最多的一次。即便北京双年展组委会想尽办法,首次在没有召开筹备启动新闻发布会的前提下在业内发动创作征稿,总共留给征稿和创作的时间也只有3个半月,是历届最紧张的一次。在史无前例的局限下,我们想尽办法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各种“不见面”非常规方式联系国内外艺术家、机构,通过微信、官网、宣传册等宣传渠道,大力推广第九届北京双年展,发动中外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所幸,征稿结果令人欣慰,本届北京双年展共收到包括中国在内124个国家的5352位艺术家投稿近6000件,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紧张局势下可谓奇迹。有的国家驻华使馆看到征稿消息的第一时间就主动联系我们,约请面谈投稿参展事宜;有的使馆因为看到征稿消息较晚,主动来电请求宽限截稿日期,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发动投稿;国外的艺术家们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展览,用宝贵的时间、精力或者说生命去创作;国内艺术家也克服种种困难,在极其有限的创作时间内变“不可能”为“可能”,在炎炎夏日挥汗如雨辛勤创作,如期交出满意的答卷。各国使馆及文化艺术机构的高度重视,国内外艺术家高昂的创作热情,让我们感到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北京双年展的主题一直是能给世人以希望的趋美主题,与带有强烈社会批判及实验性的卡塞尔和威尼斯双年展的阴冷主题呈对犄之势。当西方文艺界批判人类面对的种种困境之时,北京双年展一直在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寻找路径和方法。
走向成熟,“为世界艺术建立了一个支点”
北京双年展是我从它立项到壮大一点点做起来的项目,我对北京双年展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不夸张地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因此,当这个“孩子”逐渐长大、成熟,由内而外地受到国内外认可夸赞时,我感到十分欣慰。而一些他成长过程中的时刻,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中华世纪坛开幕现场
记得在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开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位北欧女记者问:“世界上的双年展流行前卫艺术,北京双年展却定位绘画和雕塑,不怕被视为落伍吗?”我答:“艺术作品追求个性,艺术展览就不讲个性了吗?北京双年展一开始就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特色,明确要参照国际艺术双年展的惯例探索建立一个有中国特点的新的双年展形式。最近西方对架上绘画和纪念性雕塑开始重新感兴趣。比如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关注绘画这一问题上与北京双年展不谋而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际艺术界的趣味倒转,为新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发展机遇。寻求传统艺术样式在当代审美活动中的魅力,是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北京双年展旨在挖掘传统绘画与雕塑在当今的创新潜能,促进诸如‘绘画死亡论’等国际性美术问题的共同解决,这是中国美术对世界的贡献。”在随后的研讨会上,瑞典美协主席盛赞“中国为世界艺术建立了一个支点,由于北京双年展的介入,使倾斜于美国的全球当代艺术渐渐趋于平衡”。
陶勤陪同中外嘉宾参观北京双年展
按照两年一届的节奏,第六届北京双年展本应在2014年举办,但是因为和全国美展时间重合,便向后推迟1年。结果还因此引出一个小插曲,一个非洲国家的使馆主动来问我们:“国内文化部给我们发函,说北京双年展是两年一届,章程应该出来了,为什么没来跟我们联系呢?是不是这届不要我们参加了?”我们赶紧向对方澄清情况,消除误解,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使馆的这种反应,说明北京双年展已经在国际上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国艺术家的关注,而且备受国外的文化和外交政府机构重视,甚至可能被一些国家纳入了人文外交、文化交流计划当中。此外这个使馆对北京双年展的重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普遍态度,他们积极踊跃地参加,是因为在这里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中国是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发起国之一,维护文化多样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双年展在美术领域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原则。这也是北京双年展能吸引最多参展国的重要原因。
卡罗尔·福伊尔曼(美国)
幸存的萨丽娜 / 树脂、油彩 / 200厘米×97厘米×185厘米
2008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入选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外艺术家将对北京双年展的肯定和拥护转化为强烈的意愿与行动,纷纷将精心创作的参展作品无偿捐赠给北京双年展组委会。截至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累计接受世界60多个国家500多位入选艺术家捐赠的500余件作品,约占历届参展作品总数的1/8,涉及当代架上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塑有关的各个门类,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北京双年展这艘当代世界绘画与雕塑“巨轮”的精华面貌,是开阔国内美术界人士及爱好者眼界的艺术宝库,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展示价值。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关于“一带一路”的藏品还应邀亮相外交部蓝厅,媒体评价其提升了这条“外交新闻通道”的艺术颜值。而到了第八届北京双年展上,国内外捐赠作品达到135件,超过该届所有展品总数的1/5,超过历史藏品总量的1/4,从中亦可看到历届北京双年展积累下来的优秀口碑与重大影响力。为使这笔重要文化财富发挥更大更积极的社会效益,我们主动策划了以历届北京双年展藏品精华为主要内容的分主题国内外学术展览巡展项目,迄今已经在包括丹麦、比利时、意大利、芬兰、英国、格鲁吉亚、希腊、马耳他、西班牙、捷克、巴西、墨西哥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国内山东、辽宁、甘肃、福建、江苏等地成功巡展,充分发挥了美术作品滋养人类心灵的价值。
历届北京双年展藏品国际巡展
此外,每一届北京双年展在举办前、举办时、举办后都能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及良好评价。如第三届北京双年展举办期间,除《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和新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外,英国路透社、西班牙埃菲通讯社、委内瑞拉《宇宙报》等外媒也对本届北京双年展给予高度评价,路透社甚至制作了一部相关的新闻短片,被中国香港、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电视台所采用。第四届北京双年展,中央电视台在15天展期内给予了超过10次的新闻报道,展览的开闭幕消息都在《新闻联播》中播报,《东方时空》以长篇新闻深度报道,四套、新闻频道的《中国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结合展览进度给予多次深入报道,向海内外观众点评介绍展览亮点、获奖作品等。香港凤凰卫视在重点新闻栏目《时事直通车》中给予报道,英国路透社到场采集新闻图片,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在开幕式现场录制节目,美国ABC新闻、秘鲁商报等外国媒体深度参与新闻发布会。
陶勤接受媒体采访
第六届北京双年展主题海报登陆首都机场T3航站楼“空港时空之旅”展廊
第六届北京双年展主题海报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
每届北京双年展都于开幕式后举办为期1天的同声传译国际研讨会,犹记得第八届的研讨会可谓十分精彩。与会者普遍认为北京双年展在艺术价值观的引导中,使世界范围内架上艺术的回归与复兴初见成效。北京双年展打造了发展中国家美术同发达国家美术广泛平等的对话平台,因此成为世界上受最广泛国度艺术家欢迎的展览。
未来,中国美术的最大国际交流平台——北京双年展,将逐渐地把同中国建交的国家都纳入参展国的范畴,这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须要我们不断坚持不懈努力。此刻就让我们共同见证第九届北京双年展用艺术诠释生命的价值、尊严、能量和光辉,宣告人类信心和勇气的回归。因致力于让艺术家成为创造人类共同命运的光明使者,形成艺术与社会的深层连接,第九届展览为北京双年展这部牵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格局的巨大引擎增加了原动能。人类“生命之光”将持续放射出璀璨的光彩,让我们一起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全文)
(本文发表于2022年第1期《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