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武兰亭”鉴定的“黄石翁经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1)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题跋,他提到:
《“柯九思本”定武兰亭序》上的黄石翁跋(
图1 黄石翁跋《“ 柯九 思本 ” 定武兰亭序 》
“又‘趣舍所遇’破裂处石之高低不齐,故墨有浓淡,非完石鑱成裂文之比,此辨别定武之一验。”
黄石翁的这个鉴定方法,是经验之谈,原理如图2,图上拓包与纸间形成的悬空区受墨不足,即淡墨区。
图2 “黄石翁经验”原理图
今存世《定武兰亭序》唯“柯九思本”“独孤本”上有此现象,可作图演示,强化浓淡差后,这一现象特别明显(图3)。
图3 “柯九思本”与“独孤本”定武兰亭上的石裂纹造成的墨色浓淡
通过作图叠加,“柯九思本”和“独孤本”完美重合,即赵孟頫所谓“无毫发差”(图4、5),赵孟頫对于法帖的图像记忆是可以相信的。
图4 “柯九思本”与“独孤本”定武兰亭上的重合全貌
图5 “柯九思本”与“独孤本”定武兰亭上的重合局部
“独孤本”中间一片正好是黄石翁所谓“趣舍—所遇”破裂处,已经破裂为三块,将“独孤本”剪成A、B、C三部分分别与“柯九思本”重合,两个本子在B、C接缝“感概系”三字字迹无法完全重合(图6)。原因是制作拓片时,纸张在接缝处伸展状况不同造成的,离开这个区域,就完全重合了(图7)。
图6 “柯九思本”与“独孤本”重合中的局部错位现象
图7 纸张伸展状况不同造成局部错位现象的原理
检验定武兰亭系统的所有翻刻本、伪本,“趣舍—所遇”破裂无一例外都是仿刻出来的,完全没有这种因石头高低不齐造成的浓淡差(图8)。
图8 翻刻本上“趣舍—所遇”并无“破裂”造成的墨色变化
“黄石翁经验”,应该不是从一、两个版本看到,而是从多个版本比较总结而得。当然,这个经验并不高深,应该也不是黄石翁一个人掌握,有些人觉得理所当然而不说、有些人故意保守鉴定秘诀不说、有些人说了但信息被历史淹没了。
根据赵孟頫、黄石翁,以及袁桷、安岐等多人多个版本的共同鉴定意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柯九思本”和“独孤本”就是定武真本。
由黄石翁经验出发,还可以解决另一个著名的公案,那就是上海博物馆藏安思远本《淳化阁帖》的“银锭纹”问题。
木材、石材出现破裂后,在开裂处嵌入银锭榫,即可防止材料进一步破裂(图9)。法帖用枣木板刻成,枣木板破裂后,嵌入银锭榫(图10),银锭榫与刻帖平面有高差,拓墨中就会形成“柯九思本”和“独孤本”《定武兰亭序》中的“墨有浓淡”现象,这种纹理称为“银锭纹”。
图9 银锭榫(下)形似银锭(上)故名“银锭榫”
图10 枣木板破裂后添加银锭榫固定修复示意图
有研究认为,银锭纹可以作假(图11),并演示了银锭纹造假的方法,步骤包括刻帖上雕造破纹(图11-B)、垫上纸片(图11-C)、或挖出银锭坑(图11-D),再覆纸拓制,即可得到“墨有浓淡”的“银锭纹”(视频)。从而认为上海博物馆藏安思远本《淳化阁帖》上的“银锭纹”为伪造,并以安思远本《淳化阁帖》卷八“伏想清和帖”和“长史帖”为例,说明亦牵强。
图11 翻刻《淳化阁帖》伪造银锭纹的方法
那么,安思远本《淳化阁帖》上的银锭纹究竟是不是同法造假呢?
仍然需要用到“黄石翁经验”,枣木板的破裂,不仅有水平面上的开裂,还有垂直面上的错裂(图10-A),添加“银锭榫”(图10-B)能部分修复水平面上的开裂,对于垂直面上的错裂无法修复(图10-C、10-D)或不能完美修复(图10-E)。
“银锭榫”凸出或凹陷、刻帖面错裂、银锭榫本身纹理,三方面都会引起不同的墨色浓淡和纹理变化,破损程度越小、修复精度越高,银锭纹痕迹越浅,反之越深,多个银锭榫状态不同,效果不同,这种差异性更是无法造假的,《淳化阁帖》真假“银锭纹”的鉴定与定武兰亭的鉴定方法一样。
结论
结论1:
安思远本《淳化阁帖》上的所有银锭纹都是真实破裂和真实银锭榫修复造成的(图12),且贾似道的“悦生”葫芦印、“封”字印均为真印(图13、14),是目前存世《淳化阁帖》所有版本中唯一真银锭纹、真贾似道印的唯一贾似道藏本。
这是现存世《淳化阁帖》所有证据中的最高级证据,一切附加、追加文献和题、跋,以及后来藏印等低级证据均应服从这一证据,如果服从,可以采信,如果不服从,可以无视。
结论2:
各种翻刻本、伪造本上的所谓银锭纹均非真实破裂、修复造成,均为仿造和伪造,不难辨认(图14)。上海图书馆藏所谓“国子监本”与美国弗瑞尔美术馆藏本为同一套,其贾似道诸印均属伪造(图15、16、17),是否为国子监原刻待考,与存世唯一真印、真银锭纹的安思远本《淳化阁帖》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