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刻经》亦称《小铁山摩崖刻经》、《铁山摩崖刻经》、《匡结刻经》。位于城区北铁山之阳一倾斜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 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佛光下镌字,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
《大集经》部分:南北长33.55米,东西宽12米。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属《大方等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排列整齐, 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颂文》部分:上篆刻“石颂”2个大字,各近1米见方。今“石”字仍较完整,“颂”字仅有“公”旁可辨,“页”已残缺不清。颂文2行,614字,已残毁177字,存437字。每字径22厘米左右。有对铁山摩崖的位置、地理环境的记述;有对铁山刻经经主西汉丞相匡/kuāng/衡的后代匡结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请大沙门僧安道壹写《大集经·穿菩提品》的记述;有对经文周围刻画的祥瑞图象的记述:“六龙上绕,口茔五彩之云,双龟下蟠,甲负三阶之路”;还有对刻经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之语:“青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意指其可与“书圣”王羲之、韦诞、张伯英、钟繇媲/pì/美。以颂文中“寻师宝翰”、“敢辑遗训”之词句分析,颂文的作者当系安道壹的弟子。
安道一(壹):北齐时高僧、大书法家。他经历了北周“二武灭佛”之难,认为“缣/jiān/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绝”。故在迁移中把佛经刻于石崖之上。安道一刻经字大如斗,历来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杨守敬《平碑记》说:“擘窠/bò kē/大字,此为极则”。因其书艺甚高,开一代新域,中外影响颇大。{擘窠:写字、篆刻时,为求字体大小匀整,以横直界线分格,叫“擘窠”。}
佛;善男子,云何名为:穿菩提心?{缺:菩萨既发菩提}心已,终不生于相似我慢。不著菩提心;不贪菩提心;不爱菩提心;不观菩提心。如是,则能令心寂静。观深法界,观诸佛法。深法界。者,谓:十二因缘。远离二边,一切诸法,性,自无我。观于我性;一切法性:空,无有主。住空三昧;无相;无愿,知诸行法,无有造作。观色,如沫。受,如水泡。息,如热炎。行,如行,如芭焦。
::菩提(pú tí ) 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著(zhù ) 明白、清楚。
::如是(rú shì ) 1.如此,这样。事物的本来面目。2.佛家认为是用来表述真如佛性(真如实相)的用语。
::三昧(sān mèi ) 佛教用语,意思是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
【1】佛;善男子,云何
【2】名为:穿菩提心?
【3】{缺:菩萨既发菩提}心已,终不生于
【4】相似我慢。不著
【5】菩提心;不贪菩
【6】提心;不爱菩提
【7】心;不观菩提心。
【8】如是,则能令心
【9】寂静。观深法
【10】界,观诸佛法。深
【11】法界。者,谓:十二
【12】因缘。远离二边,一
【13】切诸法,性,自无
【14】我。观于我性;一切法
【15】性:空,无有主。住空
【16】三昧;无相;无愿,
【17】知诸行法,无有
【18】造作。观色,如沫。
【19】受,如水泡。息,如
【20】热炎。行,如芭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