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文明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提案:
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文明交流
【案由】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这些仅靠官方舆论场、仅靠外国民众来中国旅游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线下文化和旅游交流近乎停滞的不利局面下,必须发动民间艺术的互动传播,文艺工作者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积极主动作为,破除路径依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担当文明交流使者,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
紧扣时代特点 助力文明互鉴
在全球疫情的阴霾里,我坚持举行文化交流活动,连续四年春节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举办展览,让欢乐喜庆的中国文化元素在海外开枝散叶。我创作的抗疫、乡村振兴、体育等系列作品,采用雕塑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正能量,实现了从“走出去”“走进去”到“请出去”“请回去”的飞跃。
站在时代高处,观照当下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围绕在乡村振兴、抗击疫情、航空航天、冬奥盛会等社会热点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例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记录时代故事、讴歌时代精神,让艺术创作成为传递中国新形象的强有力载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同时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实承担起新时代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责任,让对外交流更自然,让中国故事更精彩。
深度交流需“在场” 对外传播要加强
我自2013年起,携“肥女”系列雕塑到世界各地的标志性空间巡展,至今已举办43场展览。作品受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喜爱,民众近距离欣赏、触摸、留影、模仿作品,使“肥女”形成了一个独具符号意义的艺术IP。当地媒体主动采访、传播,当地政府热情邀请再展,形成良性互动,众多作品被多国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我深感如想让外国观众透过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就必须通过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努力。“在场”和“不在场”的交流,体验和感觉大不相同。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和共通性的作品,以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健康中国、快乐中国、幸福中国、自信中国的形象。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支持自发海外交流
鉴于43场世界巡展的感悟,我认为我们当下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一、展览交流活动多在当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举行,为普通民众所知的作品偏少。
二、展品的当代性偏弱,多侧重于展现文物非遗、自然景观。
三、提供的文化产品基本趋于同质化,难以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
一、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外交”的力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籍此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推动各国文化在互动中共同发展。
二、让文艺创作切入乡村振兴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实践中,充分发挥文艺的教化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多在国外的公共场地、户外空间举办艺术展示活动,拉近与海外民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人民接触和拥抱当代中国的艺术。
四、破除对“民族文化辨识度”的简单固化理解,纳入更多守正创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艺术作品。
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除了纯任务式外宣以外,对民间自发的艺术交流给予更多支持,夯实对外交流的底盘。
六、破除单一传播手段和单向输入方式,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利用各种高科技与新媒体,以民众喜欢的传播形式,结合当地文化和民情广泛传播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