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民美育、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国家收藏与利用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提案一:关于以美培根铸魂 加强全民美育的提案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要求。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提高全民审美素质,还需加强社会教育。美育本质上是全民性的。要让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在涵养,以德铸美,以美铸品,就必须加强全民美育。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新时代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赋予当下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如目前书法虽已成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但教学师资严重欠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校园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不同门类的艺术工作坊等专门的美育场所。社会层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它们要和学校携手,也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有关方面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三是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再如为各门类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传授艺术提供条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门类。在人民审美诉求日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今天,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提高各级行政领导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树立家庭美育意识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在迈向新征程的伟大时代,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倡导道艺统一,将进一步提升全民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提案二:关于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的提案
我们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推动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也是重要一环。近年来,全国各个学校积极落实美育和体育的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不足。譬如,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教学场地及基本器材,美术课、体育课被挤占,学生的审美素养不高、体质不佳等。这些与长期以来不少学校忽视美育和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对二者所蕴含重要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关。
基于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化共同发展。
一、统筹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场地及器材的完备是学校进行美育、体育建设的基础。然而在一些学校仍然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学场地及器材不足的棘手问题,这直接导致地区、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改善办学条件也是工作重点,为此,我们可以统筹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如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进入校园,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启蒙教育。还可利用高校专业资源,积极举办中小学美育、体育专业教师培训工作。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使博物馆、美术馆成为学校的“美育课堂”,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设立校园美育馆。大力支持大学生艺术、体育专业教师支教计划,弥补偏远地区学校美育、体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合理返聘退休美术、体育教师。
二、提升学校优势,优化课程开发。取消中小学生的各种艺术类等级考试,在学校开齐开足美育、体育课程。大力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育活动编入课程,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锅庄舞、瑶族的竹竿舞,陕北的剪纸、苏州的版画、天津的泥人等。制定不同年级的培养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领域,有机增加课时,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展)”,使学生从小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三、在美育融入体育精神,在体育中贯穿美育思想。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小学美育课程设置上充分融入体育类艺术作品的内容,如观赏表现体育精神的美术作品,聆听表现运动节奏的音乐作品,在舞蹈编排中结合体育类的动作,观赏体育类的经典赛事、电影等,使学生对于身体美、运动美有更为艺术化的理解和领悟。在体育教学指导中,向学生传授与运动美相关的知识,增进他们对于身体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引领他们在运动中发现审美、享受乐趣。
提案三: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国家收藏与利用、以多元之美书写中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的提案
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中华各民族人民根植于乡土文化之上创造出的具有本原审美文化特征的各类民间造型艺术形式。它们广泛应用于各民族的生活场域,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贯穿于宗教祭祀、生活装饰、审美娱乐、劳作功用之中,从形式上包含有绘画、服饰、头饰、刺绣、染织、玩具、纸扎、戏具、雕塑、家具、器皿、农具等种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日渐加剧。广袤的乡土社会原有的生活与劳作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各民族的民间美术失去了原有的生存语境,它们正在逐步消亡与流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国家就开始对民间美术进行了抢救性收藏。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的最高殿堂在民间美术传承和保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机构设置到展览、收藏、研究都保证了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其中近六万件套民间美术的收藏主要来源于这个时期。但是,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这时期的民间美术收藏工作有着局限性,其一,对于民间美术的关注主要以汉民族的民间美术为主,而边远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重视程度不够。其二、缺乏长期文化战略眼光,没有中国各民族民间美术收藏总体规划。因此错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收藏的最好时机,造成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大量流失。
基于以上,呼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要加强国家层面对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系统性收藏和利用,具体建议如下:
一、由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课题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全面梳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状况,建立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家收藏规划,建设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数据库。
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财政部联合设立关于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家收藏专项扶持资金,由中国美术馆等国家艺术机构有条件的进行抢救性收藏,同时摸清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国内外私人收藏状况,建立奖励性捐赠渠道。
三、在国家收藏基础上,通过典藏活化来展示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之美,同时,扶持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展览,以展览促进收藏,以展览促进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四、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美学、文化、历史、民俗的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以多元之美书写中华民族团结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