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艺术、激光视听装置、光影互动场域、机械装置、摄影及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的新媒体艺术展,在近些年以其强感官体验吸引了诸多观众。作为跨年新展,“维度之外”与“向光而行”两个新媒体艺术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对外展出。
“向光而行”展览以“光·源”、“光·聚”、“光·衍”三个单元呈现11位当代艺术家作品,以光为主题,探索光与自然、力量、科技,以及人类未来之间的多重关系。
北京时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光·源”是展览的起始,艺术家徐戈的参展作品《声花》采用互动的形式,观众将自己的声音传输入作品,其中每一朵花都能把输入的声音进行转译,成为另外一种身份的发声。七朵花各自发出独立的声音,并释放出光。艺术家以向阳花为创作元素,围绕个体与集体关系而展开思考。
徐戈 参展作品《声花》
艺术家徐子薇用《一场灵魂的游走》、《Mad Lab 2》以光与镜子为媒介,探寻虚拟与现实、时刻与永恒的界限。艺术家认为镜子在所谓的现实与虚拟二重世界之间划开了无法逾越的界限,同时又是二者接触和交流的唯一介质:是人由“实在界”进入“想象界”的关键道具。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似乎被这些媒介带进了它强大的空间里面,并重复着以往。在这过程中我们只是充当了它的材料,像是一场灵魂的游走。
徐子薇作品 《一场灵魂的游走》
蒋鹏奕用摄影的方式进行光的绘画。作品《太阳!太阳!》中艺术家在暗房把胶片放入片夹里,上面加一张不透光的黑纸遮住,然后放在阳光下,用放大镜把太阳光线聚集黑纸上看到冒烟再移动——就像是小时候玩的游戏,用凹凸镜烧纸、烧火柴头一样,用这种偶然捕捉到的太阳来留住光。
蒋鹏奕作品 《太阳!太阳!》
第二单元“光·聚”单元中,艺术家沈凌昊的作品《时间的剧场——个体与无限》整件作品构建一个沉浸式交互空间。艺术家使用感光材料在空间中创作了十件几何形态的雕塑,这些雕塑都有留光显影的光学特性,每隔数秒空间中的UV光会定时亮起,并激活雕塑中的感光涂层。在作品前驻足的观众和他们的动作姿态会被短暂记录在作品中,这些影像会随着观众自身的运动而产生变化,并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观众自身也成为“时间的剧场”的主体。
沈凌昊作品 《时间的剧场——个体与无限》
艺术家许毅博的机械动态装置作品《一》,通过“一”的视觉化重复叠加,渗透出中国传统道家思想的生成之势。
许毅博机械动态装置作品 《一》
第三单元“光·衍”,聚焦于探讨科技与未来。艺术家贺彦朝与黄筱茜的作品《从火星⁴到α宇宙⁵》,从虚拟策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虚拟文本、幻想叙事以及交互游戏体验等方式,呈现未来虚拟宇宙对当下现实世界的补充。
贺彦朝与黄筱茜作品 《从火星⁴到α宇宙⁵》
艺术家吴元安与实验音乐人杨思韬合作的作品《平行圈》运用光线和声音的变幻,在空间中塑造不同的视听体验,试图用声音将激光的力量光线释放出来。概念上讲述平行对称的两个宇宙空间,在同一时间线上,围绕着两个平行的镜面发生的事。光在其中穿梭反射,像意识在空间中变幻莫测的流动。
艺术家吴元安与实验音乐人杨思韬合作作品 《平行圈》
赵燕与艺术家梁宏伟的联名多媒体装置《极》,借助作品装置中的光感部分,当观众走向镜面触发光的交互装置,也同时看到被点亮的自己,这行为本身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赵燕与艺术家梁宏伟的联名多媒体装置《极》
“维度之外”呈现青年艺术家曾晨、林万山的作品,展览现场呈现出青年艺术家对数字时代语境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的思考。
“维度之外”展览现场
艺术家曾晨的《自我生成系列》通过与AI的合作探究了人类与机器协同的边界、艺术家与机器更为私密的创作协同关系以及人工智能时代下艺术创作的新的偶发性可能。
曾晨谈道:“我的作品最初的设定是希望模拟人工智能生成人类物质这样的运算逻辑试图用计算机视觉模拟出对人类的想象。在我看来这样一个过程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状态甚至具备一定的所谓‘神性’,有种独立意识,一种高于人类之上的俯瞰世界的上帝视角,所以这几次作品的命名都与‘神’相关。”
“维度之外”展览现场
作品“宇宙呼喊计划”将在轨的航升一号卫星(HS-1)视为装置剧场的一个“电磁波”诗人,并把手机端线上程序收集而来的音源作为声音诗本,以地球为圆心,在一个轨道周期内,向未知区域执行太空“唱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