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亿万富翁藏家迈克尔·斯坦哈特交出7000万美元被盗文物,这位著名的慈善家、收藏家和对冲基金先驱对于被掠夺的文物有着“贪婪的胃口”,用公元前6000年的文物装点豪宅。
在伦敦,可海恩德·维里的个展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作品展现出对权威艺术家的尊敬和挑战。在上海,书法名家王伟平展出书法作品,多年来他沿用谢稚柳先生的诗鼓励自己写字。艺术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伯格在荣宅举办个展,呈现荒诞中的真实。摄影师戴牟雨则用跨界展览“始终一线”表达黑白胶片与绘画日课的对话。画家丁筱芳、丁阳父子二人联手创作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红色圣地》并在上海松江展出。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 | 亿万富翁藏家迈克尔·斯坦哈特
交出7000万美元被盗文物,或可免受指控
迈克尔·斯坦哈特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近日,纽约慈善家、收藏家和对冲基金先驱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向曼哈顿地区检察官办公室交出了180件掠夺文物,总价值达7000万美元。此外,他还被终身禁止购买文物,检察官办公室称此举“史无前例”。纽约大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布鲁克林博物馆都有以斯坦哈特的名字命名的学院或展厅,而且彭博社2014年称他为“华尔街最伟大的交易员”。
此次没收和处罚是在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文物走私部门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调查之后进行的,共有约60名研究人员、调查人员以及11个不同国家提供了协助。当局在这位亿万富翁用来装饰世界各地的众多住宅的被盗物品中发现了价值260万美元的鹿头形状的礼器,2020年在伊斯兰国的掠夺中从伊拉克被盗的价值15万美元的金碗,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的价值40万美元的石制遗容面具等文物。检察官办公室说,在180件被扣押的物品中,有171件已经被执法当局认定为走私文物。
迈克尔·斯坦哈特此前收藏的金碗
曼哈顿地区检察官赛勒斯·范斯在一份声明中说:“几十年来,迈克尔·斯坦哈特对被掠夺的文物表现出贪婪的胃口,毫不在意他的行为是否合法、他买卖的物品是否合法,或者他在全球造成的严重的文化破坏。”
如果斯坦哈特遵守处罚条款,他不会面临任何指控。范斯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检察官决定不起诉的原因是希望尽快将被盗物品归还其合法主人,并保护全球各地众多证人的身份,否则他们将在审判中被传唤作证。(整理/畹町)
伦敦 | 艺术家可海恩德·维里
英国国家美术馆个展:对权威艺术家的尊敬和挑战
可海恩德·维里
日前,曾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画肖像的美国非裔艺术家可海恩德·维里(Kehinde Wiley)在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举行个展“可海恩德·维里:序曲”。展览将对西方风景画和海景画的传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诸如移民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拆解。展览由克里斯汀·莱丁策展。
可海恩德·维里生于1977年,以高度自然主义的非裔肖像画出名。在新展“序曲”中,策展人克里斯汀·赖丁试图在维里的作品与美术馆永久馆藏中的经典作品之间搭建对话。“展览真正显现的是他既尊崇这些艺术家,又尝试挑战他们,”赖丁说道,“他欣赏他们的传统以及他们构图的能量,他们的技艺和想象力。但同样,他批判那些相关的文化和社会,以及他们身上的偏见。”
维里影像作品的静帧A still from Kehinde Wiley’s Prelude (2021)
展览将由一部摄于海地和挪威的六声道影片、五幅受到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史诗作品启发的油画组成。在展览中,维里探索了崇高和超验的主题,其中特别聚焦于山和海。在电影的一个章节中,黑人男性和女性出现在荒凉的冰川背景中,被当地地景中占据主导的“白”所淹没。在另一些片段中,他们和自然合二为一。展览名称取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并回应了浪漫主义对于流浪者的比喻:通常是一个背朝观众的白人男性,凝视着土地,寻找精神的连接。
在展览中,维里的作品将被国家美术馆中的历史肖像、风景和海景图包围。维里的作品对于古典大师的风格进行了借鉴,赖丁将这些新作品系列视为一种发展,它们在重新演绎艺术与诗歌传统的同时,表达了对当今最重要的一些议题的见解。(文/钱雪儿)
上海 | 书法家王伟平
墨痕盘郁古藤萦,书法小品个展在沪举办
王伟平
书法家王伟平先生的书法小品展近日在上海M50百合堂书院举举办。展览以王伟平近年所书小楷精品为重点,而他的小楷正是其驰誉书坛,最见功力的长项。且其对纸、墨极为讲究,凡作小楷皆以明清旧墨研写。此次展览的展品达80件,且形式多样,书法精湛,集中反映了王伟平近年来的书学思考、探索与实践。
王伟平先生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王伟平先生为海内书坛耆宿,影响远及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
王伟平先生浸淫书学大半个世纪,师从单孝天,私淑白蕉,问业谢稚柳。其书法立足晋唐,博涉诸家,于黄山谷、黄道周、八大、良宽、弘一皆有取法。王伟平对于笔法研究较深,用笔讲究,逆入平出。王伟平的结字,在重心与空间处理上别有会心,写来饶有妙趣,这也形成了其书风的外形特色。
王伟平书作
王伟平在谈到海派艺术时说,“我们现在所说的海派跟以前的海派也完全是两个概念了,以前的海派非常重视传承,现在只有小楷还是晋唐一路的,因为它参照物很少,就是碑帖。大字就不一样了,现在容易走两个极端:不是很小,就是很大。很大的字是没有参照物的,全靠自己发挥。而从我的眼光来看,他们很多草书都是破了草法的。”
王伟平书作
王伟平一直用谢稚柳先生的一首诗鼓励自己写字。“墨痕盘郁古藤萦”,说写字的线条要像古藤一样,要紧,要有质感;“行迹回翔大翼轻”,转弯要大,要平稳地转,好像一个老鹰在天上飞,很平稳的翅膀在滑翔的那种感觉;“直立毫锋倾逆势”,就是笔要逆行;“始知新格负奇名”。
此次展览在上海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六号楼百合堂书院举办,将持续至2022年1月10日。(整理/畹町)
上海 | 艺术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伯格
荣宅个展,呈现荒诞中的真实
艺术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右)与汉斯·伯格
日前,瑞典双人艺术组合娜塔莉·杜尔伯格(Nathalie Djurberg)与汉斯·伯格(Hans Berg)的个展“牛皮纸包裹的月亮”正在上海Prada荣宅举行。展览名称源自英国诗人Carol Ann Duffy的诗歌《情人节》,诗中将洋葱形容成“牛皮纸包裹的月亮”,在层层揭开的过程中描绘了爱情的浪漫和现实。而在这一荣宅特定的空间中,两位艺术家从2000年起创作的粘土雕塑与影片也如同洋葱般层层展开:伴随音乐,经过一系列荒诞甚至诡异的粘土雕塑后,最终被一系列密集的影像作品所包裹。这些影像如同超现实的梦境,动物、人物、怪物,在其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唤起观众的情绪。
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伯格现居住并工作于瑞典吕瑟希尔与斯特哥尔摩。杜尔伯格1978 年出生于瑞典吕瑟希尔,2002年获得瑞典马尔默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伯格 1978 年出生于瑞典赖特维克,是一名音乐家、制作人和作曲家,致力于电子音乐创作。二人于2004年在柏林经共同的朋友介绍认识后,开始以双人艺术组合的形式进行创作。他们凭借装置作品《实验》 (The Experiment) 在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了新晋艺术家银狮奖。此外,他们的作品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
《月亮的暗面》,2017,娜塔莉·杜尔伯格与汉斯·伯格
策展人、艺术评论人杨北辰表示:“这是一个狂欢节般的世界,具备着癫狂的节奏,观者于其中需要面对各种富于挑战性的画面与叙事,却又并不真的感到陌生。在这个暗黑童话的平行世界中充满了离经叛道的动物、形态各异的妖魔以及面目不清的人类,这些非正常的存在物勾连着诸多当代议题:从性别的流动性到身份的多重性,从欲望的资本化到无所不在的肉体与情感的暴力。”
在两人的粘土动画中,怪物成为“我们的压抑与焦虑,是隐匿的集体,是无意识的,是不被承认的欲望与无法言说的恐惧。”而流动的液体则呼应了“流动的现代性”。“我更像是无定形的,我可以成为任何东西、任何人,这就是你在作品中所看到的。”娜塔莉·杜尔伯格曾这样说道。在她看来,“所有的动画都是有关它所引发的感受,而不是它所描绘的内容。”于是,在非理性而市场让人困惑的叙事发展中,每个人走进他们自己精神难以言说的“迷宫”。(文/钱雪儿)
上海 | 摄影师戴牟雨
个展“始终一线”:黑白胶片与绘画日课的对话
戴牟雨
摄影师戴牟雨的展览“始终一线”近日正在上海睿品画廊举办,摄影作品《浮尘》系列、绘画作品《梦》《持》《繁》《止》等悉数展示。
戴牟雨,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99年毕业于广州美院装饰艺术系,现居上海,专注于纸本绘画艺术创作,曾参加数届上海021当代艺博会、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杭州水墨博览会、伦敦ART14艺博会等。
戴牟雨 《浮尘》摄影作品
戴牟雨 《不知不觉》绘画作品
戴牟雨认为,视觉创作是灵魂的一个出口,它有着某种平和内敛的气质——表面看似一种限制,背后往往蕴藏更多可能。“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书写的训练,锻炼专注力和平稳度,同时我相信直觉。”戴牟雨说。
戴牟雨会从一些事件中获取灵感,“以往摄影师的经历让无数的记忆画面重现,无需想像,图片的戏剧性成为底色,开启新的模式。创作的过程需要克制与磨砺,给形体结构,线条色彩带来改变,使‘心相’调性趋于清冷内敛。自由在心,努力接近,最终离开,观者观心,因人而异。”
在他看来,不断地做减法,艺术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黑白胶片的拍摄和绘画同步进行,既冲突又融合。捕捉“意”确实给图画带来快乐惊喜,线条的运用是一种原始的视觉语言,打破常规的认识,呈现魔幻的出离。回归画室,有规律的日课和不断叠加的工作量,产生出大量画稿,同时因不确定,才好玩。生活无常,所以更珍惜当下。(整理/畹町)
上海 | 丁筱芳、丁阳父子
艺术传承演绎家国情怀
一个擅长人物水墨画,一个专攻传统工笔画,丁筱芳、丁阳父子二人联手创作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红色圣地》并在位于上海松江云堡未来市园区内的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展出。
丁筱芳、丁阳父子
据界面报道,整幅作品独具创新地选用了上海石库门和嘉兴红船的两个意象做组合,寓意伟大的建党精神以及红色精神的传承。丁阳用丝丝入扣的工笔画写实描绘了一百年前中共一大的会议地址全貌,望志路105号和门外的黄包车这些细节的点缀,仿佛都在述说曾经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丁筱芳用写意的笔墨,渲染出了我党创建之初的不易,用红色的视觉主基调与石库门遥相呼应,寓意了革命希望之光的传承。据悉,这件作品是专门为美术馆的首展《奋斗——新中国岁月回响》而做,也是丁氏父子在主题创作上的又一次创新,以此表达对那段奋斗之初岁月的致敬。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关键词,奋斗者是每个时代最美丽的人物,而奋斗精神成为其永不褪色的底色。
《红色圣地》作品正在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奋斗》展上展出
展出现场
日常创作中,父子之间除了常常沟通创作思路,也会交流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丁阳对创作素材的选择。在丁阳看来,自己画石库门与父亲有很大关系,他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到:“石库门系列作品是自身创作过程中对于特定题材的一种探索。从小生活在上海石库门的弄堂里,其建筑的整体特点、设计与构造、每扇窗与门的结构、每块砖的形状也都镌刻在脑海里,我认为石库门建筑所散发出的气息蕴含着海派文化的精神,而海派精神所代表的就是中国20世纪现代化转型以来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对于从小在石库门中长大的丁阳来说,虽然后来一直在北方求学,但对石库门记忆深刻,这也成为他现阶段的创作母题。在本次《奋斗》展览中就有丁阳的另一件作品——《新启程》,通过描绘石库门前一家人送子参军的场景来反映上海城市生活和记忆。
丁筱芳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丁阳:1987年出生于上海。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文、邱书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