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当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正在将注意力投向生态领域。近日,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内出现一组名为“需氧微生物”的漂浮球,创作者安尼卡·易表示,它们在美术馆内创造出一种“生态系统”。在中国昆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最近召开,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用建筑、园艺和环保的思维设计了艺术装置——“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传递“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理念。
在英国,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的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获2021年RIBA斯特林奖。
在上海,艺术家尹呈忠个展“国风”、吉美艺术空间的“王剑锋 油画作品展 ”“翰墨尚德—孙信德书法展”及“心香一瓣 · 郑有慧书画艺术文献展”先后开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艺术的金枝玉叶:雕塑》,讲述雕塑技艺的故事。艺术家杨先让、山水画家崔晓东的个展在京举办。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英国伦敦 | 艺术家安尼卡·易
亮相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如果机器人有嗅觉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安尼卡·易

近日,艺术家安尼卡·易(Anicka Yi)揭晓了她为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所作的委任项目:一组名为“需氧微生物”(aerobes)的漂浮球占据了美术馆的这一空旷空间,以海洋生物形式以及菌类为灵感,这些装有氦气的形体能够在空间中移动。安尼卡·易表示,它们在美术馆内共同创造出一种“生态系统”,与环境和观众互动,并显示出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安尼卡·易作品 泰特现代美术馆

安尼卡·易1971年生于韩国首尔,目前在纽约工作和生活。她的作品大多与人的感官、尤其是嗅觉有密切联系,并常常与各领域科学家展开合作,通过对日常事物以及活体生物(细菌、植物、动物)的一些奇异的组合方式,来探究诸如人的身份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高科技给人带来的兴奋与恐慌等。
在泰特的此次为人创作中,同样体现了科技与研究的重要性。专家们研发了一些飞行器,使每个漂浮球都有模拟自然生物的独特飞行轨迹。这些机器人能够通过接受电子感应器的信号来对空间和人做出反应。
此外,易还通过这些“需氧微生物”提出了有关智能以及我们将大脑视为其主要传输者的问题。“大多数人工智能的运作像是没有身体的意识,但活体生物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感官来了解世界。”她说道,“在世界上,身体与其他生物和环境进行互动,这样的知识被称为‘身体智能’。如果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感官来学习呢?机器能否展开它们自己对于世界的学习?它们能否独立于人类?能否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交流智识?”
于是,在易的这组作品中,气味成了一大元素。在展期期间,气味的组合将不断变化,艺术家从泰特现代美术馆周围滨河区的历史中得到了灵感,据说这些气味包括来自先寒武纪的“海腥气”、白垩纪植物的味道、为了抵挡14世纪黑死病而使用的香料气味,以及工业革命期间的煤炭和臭氧。“易对于‘空气政治’很感兴趣,她关心空气是如何随着态度的变化、不平等以及生态意识而改变的。”(文/钱雪儿)
英国 | 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和雪莉·麦克纳马拉
获2021年RIBA斯特林奖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伊凡娜·法瑞尔(左)和雪莉·麦克纳马拉

近日,2021年RIBA斯特林奖揭晓。由202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设计的伦敦金斯顿大学Town House获奖。斯特林奖以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1992)命名,每年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颁发给英国近期最好的建成建筑。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伦敦金斯顿大学 Town House  ©Dennis Gilbert

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由爱尔兰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Yvonne Farrell)和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组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她们所创造出的空间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同时,展示出对城市环境和建筑工艺的了解,在力量与精致之间求得平衡。
伦敦金斯顿大学Town House于2020年1月开始投入使用。这座六层大楼内部设有大学的主图书馆、档案馆、舞蹈室、剧院、私人学习室和两个咖啡厅,又被称作“伦敦金斯顿大学的正门”,以及“由泰晤士河进入金斯顿的通道”。
建筑外立面铺设传统红砖,并配有落地窗。前置交错相连的石头柱廊,形成开放的室外空间。用于建造矩形柱廊外立面的石头为旧建筑拆除后的废弃石料,以呼应Town House隔壁的萨里郡议会大楼。通过几个简单的元素组合,在结构与视觉上,使外立面实现交错和重叠的效果,创造出复杂的空间结构,寓意着这里是一个鼓励协作和交流的场所。(整理/钱雪儿)
中国昆明|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
以“未来城市花园”献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劳瑞·切特伍德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盛大开幕。在主展区入口处,英国建筑师劳里·切特伍德(Laurie Chetwood)用建筑、园艺和环保的思维设计了艺术装置——“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以此传递“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未来城市花园:自然与城市

装置作品“未来城市花园”以太阳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劳里·切特伍德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需求设计了食物花园、水上花园、空气花园、睡眠花园和居所花园。这五个花园代表的不仅是人类的基础生理需求,更是所有生物共同的需求。
这并不是切特伍德第一个关于中国的作品。近十年来,他一直在进行与中国相关的创作和实践,包括英国切尔西花展获奖作品——2017年的成都“丝绸之路花园”和2018年的武汉“水上花园”。在成都“丝绸之路花园”里,切特伍德将金沙遗址中的太阳神鸟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元素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呈现出富饶的土地和自然的宝库;而在武汉“水上花园”里,他又将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和长江水系融合进园林之中,展示了75个不同物种的中国原生植物。
而此次,切特伍德希望更多人听见“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声音,也希望他的作品可以带给人们一些关于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整理/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王剑锋
人文关怀的写实主义绘画
10月17 日,“王剑锋油画作品展”在位于上海“船厂1862”时尚艺术中心的吉美艺术空间开幕,展出了艺术家王剑锋在人物和风景方面的近二十张作品。同时,这也是吉美艺术空间的开幕首展。
艺术家王剑锋,1977 年出生于浙江丽水,2009 年毕业于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梅尔尼科夫工作室, 师从梅尔尼科夫、贝斯特洛夫、巴戈香、谢尔盖·列宾等教授,在留学期间,他是历年来唯一同获“列宾美术学院素描嘉奖”及“毕业创作嘉奖”的中国学生。2012年,王剑锋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邱瑞敏教授,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上师大美院艺术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王剑锋

王剑锋作品重人物描写的真实性,包括脸部的表情、细部的勾勒,皱纹、衣冠在光影下的效果,无一不精细;俄罗斯社会写实主义,承袭巴洛克时期对光影的讲究,光源在人物形态表现上呈现出戏剧性效果。他的作品中,尤其像《远方的守候》和《听见远方的歌》中, 皱纹、胡须、手指、眼神、衣着,描绘笔笔到位,侧面呈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 生活背景、知识水平、甚至那个瞬间的心理状态。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远方的守候》, 2017, 布面油画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听见远方的歌》, 2016, 布面油画

吉美艺术空间创始人/主理人 Jessica Tsai 在展览序言中写道,“艺术家都沉不下心,还指望观者能静下心感受所谓艺术作品的能指和所指吗?如果能大行其道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那么消费者心理学、市场经济学,是不是逐渐会成为艺术家的必修课?” 
Jessica Tsai表示,新开设的艺术空间并不想流于表面的审美和浅显的美学欣赏,“虽说大美无言,但是可以把艺术沉淀下来,把无味之味、言外之意的精神境界,用细节之美和五感六觉的现实方式去呈现。” 王剑锋作品中的人物,正是在这样有温度,有厚度,有质量的刻画中展现出来。(整理/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尹呈忠
个展“国风”:面对当代的漆艺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尹呈忠

2021年10月16日,展览“国风——尹呈忠漆艺术作品展”在上海普陀区美术馆开幕,回顾艺术家尹呈忠的漆艺作品。
尹呈忠,1952年生于江西吉安,祖籍赣州,1982年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江西省文艺学校美术科科主任,江西书画院二级美术师,1994年调上海教育学院美术系,任副系主任、副教授,后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曾策划“开放的视觉”、“以漆的名义”、“漆彩东方”、“漆文”、“以漆为媒”等多项展事。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尹呈忠《漆殇系列 No.2》

尹呈忠既是传统漆画的破局者,又是当代漆艺术的开拓者。尹呈忠在回溯自己漆艺创作经历时表示,“我在国美读的是油画系,也许大家会好奇怎么我今天拿出的是漆艺术展而不是油画展,其实油漆不分家,油画的介质是油,漆画的介质是漆和油,但画油画我总感觉难免有师夷之技的味道,而画漆画我则感觉似乎更贴切和亲近。因为迷恋漆材料的可塑性与包容性,我就这样以漆为主要媒材一直做了下来,到今年正好四十年。”
他表示,中国漆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这两种异质文化应该交汇融合,一方面是传统漆艺术需要面对时代,一方面是当代艺术需要关注当下和本土文化,在我看来漆这种媒材就是融合这两种文化的最佳媒介,是打通传统与当代的最好途径。(整理/陆林汉)
上海|书画家郑有慧
书画里的心香一瓣与教师情怀

“心香一瓣 · 郑有慧书画艺术文献展”前天在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对外展出,展出郑有慧书画作品及相关艺术文献近百件,包括人物、山水等画作。郑有慧的祖父乃知名文学史掌故专家、书画鉴赏家郑逸梅先生。
郑逸梅先生自1913年起就在报刊发表文字,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类文章而被业界誉为“补白大王”,至耄耋之年仍然挥笔不辍。郑逸梅先生的家学渊博,也使得郑有慧学有根底。郑有慧与其祖父共同生活三十八年之久,在受其浸润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不少书画界大家的指点教导,尤以梅竹见长。曾从陶冷月画梅、申石伽画竹、顾飞画山水,亦曾从学于唐云、应野平、朱梅邨、张大壮、黄幻吾、陈秋草、吴青霞、邵洛羊诸门。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郑有慧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郑有慧山水扇面

学画时郑有慧曾日日由早到晚去图书馆临摹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历时半月余方成,求学作画时期科科也都名列前茅。郑有慧表示,画画和教学这两份事业互促互助是她此生最感自豪的一件事。祖父郑逸梅先生一生从教,父亲虽然是实业家,却也入过学堂传授心得,他们为郑有慧老师的人生取向点燃了一盏明灯。
郑有慧在展览前言中记有:“家居普陀区近百年,四代从事教职工作,其中三代均在普陀区执教;今日再次在本区举办展事,确是事出有因。多年前,在普陀区教育学院退休,应聘于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任副教授,开设了《中国书画基础》课程,持续十年。,每期课程有二个班级的留学生,三四十名,来自于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以及美洲,他们在东华大学学习,因为这门课程,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十年来,我与留学生们共享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快乐。中国画是国粹,接触和喜爱并且创作研究她,需要有相应的中国文学修养和底蕴、中国书法造诣以及古诗词学养。在中国绘画史中有成就者或者杰出者,多数是学问高超、才艺出众之人。笔者以为创作国画,能改良人的秉性,塑造灵魂;增加艺术学养,陶冶情操。国画内涵深不可测,学无止境;哪怕投入一辈子,也会收获甚少,还可能会走入魔道,无法抽身。因此,学习、研究、探讨,必定是终身的课题。”(宗和)
上海|书法家孙信德
百件书法呈现“翰墨尚德”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翰墨尚德——孙信德书法展” 近日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
展览展出孙信德100多幅作品,涉及正、草、隶、篆等各体。展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书法形式,还采用了竹刻牌匾、木雕艺术、宣纸刺绣、经书等,尤其结合了非遗文化来表现书法艺术的美感。现场还展示了他创作的21卷大字楷书《妙法莲华经》。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孙信德在展出现场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展出现场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金训华日记》楷书字帖

孙信德1934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因家境贫寒,未及弱冠即到上海谋生。对于老一辈学习楷书的人来说,孙信德书写的《金训华日记》楷书字帖并不陌生。这套字帖自上世纪70年代初版以来,5次印刷,印数高达182万册,被周志高评价为“他是历史上工人出版字贴第一人”。然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又是上海书法家协会成立时筹建人之一的孙信德,是一位从江南造船厂走出来的书家,被誉为“历史上工人出版字贴第一人”。滋养和成就他的,是上海的海纳百川。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也是上海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据介绍,孙信德先生在研习书法的同时,一直关心书法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远赴新加坡、日本、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等讲学,弘扬传授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曾担任德国曼汉姆市东亚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书法教师。(宗和)
上海 |艺术撰稿人郑小千
《艺术的金枝玉叶:雕塑》:书写雕塑技艺的故事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郑小千

不久前,上海书画出版社策划出版了《艺术的金枝玉叶:雕塑》,该书是“艺术的金枝玉叶”系列之一种,主要面向艺术爱好者。该书中打破常规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以趣味为框架,运用大量的图文讲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雕塑篇的作者郑小千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文化史,现从事艺术出版,曾为报刊撰写“西方古典雕塑经典作品” 专栏。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艺术的金枝玉叶:雕塑》郑小千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21年

此书以雕塑为切入点,借“故事”的载体讲述雕塑独到的技艺,被赋予的功能和重现后世的契机。第一章“祖先的脑洞”呈现的是无论身处何种文化,人类都将面临一个终极问题:当肉体抵达终点后,我们的灵魂该何去何从?第二章“向动物界偷师”选取了中国文化中意涵丰富且出镜率高的动物造型,通过它们向我们表明,即便是想象之物也离不开对现实事物的入微观察。第三章“男神女神擂台赛”聚焦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以组队的形式,对比了古代神话和历史上被神话的代表人物的雕像。第四章“变形是件技术活”着眼于雕塑创作中的关键词“变形”,从技术的角度讲述雕塑的风格样式和视觉生命如何延续更迭。最后两章从神的世界来到了人的世界,第五章“疯狂的爱”选择了那些表现极致情感的雕塑。第六章“世俗生活”则将雕塑放置于历史之中,挖掘它们所附带的日常痕迹。(文/畹町)
北京 | 艺术家杨先让
“艺苑相索”:从版画、彩绘看民间美术的生动与绚烂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杨先让

10月17日,“艺苑相索——杨先让艺术捐赠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杨先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几十年来,杨先让围绕“艺术为人民”的艺术理念在版画、年画、彩绘以及民间美术领域持续创作,先后出版《杨先让木刻选辑》《杨先让彩绘选集》。本次展览共展出杨先让作品160余件,分为版画、彩绘、综合、民间艺术四个单元,杨先让也将各个阶段创作的30件版画、彩绘精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杨先让画作

1930年,杨先让出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幼时父亲收藏了许多美术作品,每年秋天都要挂出来晾一晾,这大概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1948年杨先让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孙宗慰、冯法祀、李瑞年、蒋兆和等先生,195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杨先让被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很快,他所创作的宣传画、年画就被作为独幅画印刷发表。杨先让的版画题材广泛,其中既有表现革命主题的创作,也有表现新中国建设成就的主题创作,还有表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美好生活的主题创作。他的版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蕴含了浪漫主义的诗情意蕴,人物造型准确而鲜明,情节描绘生动,黑白分明的版画语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彩绘是杨先让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他的彩绘在题材上以风景为主,那些司空见惯的钟楼古墙、城镇街道、胡同小巷、层层深院,以及民宅建筑之中木格门窗、石阶瓦顶、石榴凤仙,还有阳光明媚的北方乡镇、细雨朦胧的南方水乡,无不是画家笔下素材的来源。
上世纪80年代,在杨先让的积极努力下,中央美术学院开创了民间美术系,他将中国民间美术和民间艺人请入美术学院课堂,积极传播中国民间美术,探源中华文化之源。他也带着团队去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黄河流域进行民间美术地考察,他们足迹踏至黄河沿岸8个省、100多个县镇,最终向世人呈现出3卷本《黄河十四走》。(文/高丹)
北京 | 山水画家崔晓东
“尝试建立一种华贵绚烂又不失严谨理性的新古典美学样式”
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崔晓东

10月16日至31日,“山河岁月——崔晓东精品荣宝斋特展”在京举办,展览遴选山水画家崔晓东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近40件,其中既有“长城”系列、“泰山”系列等传统题材,也又有“韶山”系列、“香山”系列等近年来的新作,以此展现艺术家开拓新时代山水画新境界的成果。
2016年受毛主席纪念堂邀约,崔晓东以《韶山毛主席故居》尝试进行主题性创作之后,其以古法写生的笔墨而创作的一系列主题性山水画作品就被关注到,如《香山十月》《长城万里》《延安宝塔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泰山旭日》《太行山》等。一周艺术人物|艺术家与建筑师的生态观,从泰特看到昆明

《泰山旭日》崔晓东

以“长城”系列为例,长城虽然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各领域的艺术家对其进行过诸多尝试和创作,然而在山水画领域,无论古今鲜有名家经典留存或创作闻名于世。崔晓东在“研究和实践了很长时间的传统山水,并经常写生”的基础上,对其“不熟悉的长城题材,进行尝试和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崔晓东以全景式的平远之景来表现长城的群山生辉、山舞飞龙,用“肖像”化的手法,来展现长城的宏伟与庄重、崇高与豪迈,将万里长城塑造成一位时代的巨人。
崔晓东“香山”系列山水画作品,受李可染创作七幅《万山红遍》的启迪,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北京香山深秋时节万山红遍的壮丽景象。“香山”系列是崔晓东山水画转型时期的一个标志——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的古典气韵逐渐被一种华美庄重的美学追求所替代,并尝试建立一种华贵绚烂又不失严谨理性的新古典美学样式,构图的平和,气象典雅。(文/高丹)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1年10月18日 上午7:54
下一篇 2021年10月18日 上午10:49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