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曾获第八届“国展”全国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展获奖,全国“流行书风”征评展金奖,第四、七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获奖,首届全国册页书法展二等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铜奖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钟显金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问
黄俊俭:你在部队从戎40年,后10年从事书法专职创作,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你印象最深的、与书法有关的事是什么?
答
钟显金:我在部队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及军人俱乐部工作:写标语写奖状、绘制宣传板、刻幻灯字、下基层培训板报骨干、组织官兵及老干部业余书画爱好者创作及参加展览等,都是我工作的范围,在这些与书法有关的工作中,不知不觉中也提升了我自身的书法修养,在全国书法展赛中曾多次获奖,而后才进入了专业创作队伍。
问 黄俊俭:你谈到草书要具有节奏感,你认为节奏感对于草书创作有什么作用?节奏感该如何把握? 答 钟显金:“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原,艺术美之灵魂。相对论变化的结果。”那何谓“节奏感”呢?就是以上解释之内含的一种感观及视觉。草书分大草与小草,其区别在于字与字之间是否有连带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是以历代经典代表作来举例说得更清楚: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等是大草,而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等就是小草范围。一幅草书作品有没有节奏感显得尤为重要,草书书写没有节奏感,只能墨气一片或干枯一片,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谈不上情感宣泄,打动观众,特别是大草。那么,在大草创作中,就得特别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墨色变化,由浓到枯的转变过程就是一段节奏,下笔也许要写数字以上才能停止,书写全过程中文字所产生的浓淡、枯润、收放、舒密、方圆、美丑及中侧锋并用等构成关系就是作品节奏感的体现;而小草,字与字间相对独立,节奏感就没那么突出了,这是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所决定的。谈到大草作品,其节奏太多,眼花缭乱,等于没有节奏,节奏运用得好的作品等同于音乐的旋律一样,有快慢、有长短;有开头、有尾声。理性创作草法规范,但又不能斤斤计较个别点画之得失;感性投入又不能乱方寸,失去基本构架。节奏感运用的好坏是体现作品是否出彩,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之一。
问 黄俊俭:你在书法创作的同时,对刻字亦有较深的研究,也曾在全国刻字艺术展中得过奖,你认为刻字创作的难点在哪里?现代刻字队伍与书法队伍相比,人数非常少,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钟显金:现代刻字创作的难点在于:第一,书法要过硬,这是前提,否则创意再好只能当工艺品。为什么过去书法界有许多人对刻字持否定态度,其原因就是书写性不够,这些年刻字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提倡及努力,现如今水平提升很快。第二,内容与形式要高度统一,这是中国现代刻字所要求的,也是与国际其他刻字的区别所在。第三,在创意上,行、草书入刻难度更大,特别是阳刻。第四,创作时间长、成本高,还要具备设计能力、美术基础及用刀技法等。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无不使大多数书法作者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客观上限制了许多书法作者,队伍发展受到局限,加上许多书法作者对现代刻字认识不足,也不愿意付出,甚至持否定态度。我认为,现代刻字艺术作为新型艺术门类,创作不易,付出更多,理应得到书法界同仁的尊重、鼓励和支持,把中国书法通过另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发扬光大。
问 黄俊俭:你于2018年退休后,主要忙点什么?也请你回顾一下自己的从艺之路。 答 钟显金:虽然我在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我热爱书法艺术,不断求索的精神却从未懈怠。退休后工作任务减少,近年来没有再参加投稿竞技,因而有更多的时间按自己的心性去思考书法创作,以及与书法有关的姊妹艺术,补补字外功,临临帖,再从故纸堆里去寻找新的元素来丰富创作。以后的数年,一者继续深化和探索草书创作中未解决的问题;二者是进一步把自己的小楷再深化一下。一大一小的创作将伴随我的余生,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个难度,我想只要有勇气敢于挑战,一切都不是问题。 谈到从艺之路就一言难尽了。我是1960年底出生的,生活困难时期,身体先天不足,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父亲在四邻眼里写得一手好字,我从小受熏陶;我在上小学、中学期间也受老师毛笔字的影响;1978年,我入伍去了东北吉林部队,当上了一名电影放映员、广播员及图书管理员,有机会写写画画,有更多的机会向书法写得好的老兵、当地书法家讨教学习,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随着漫长的岁月,我先后于重庆部队任文化干事、俱乐部主任,成都军区军人俱乐部任美术干事,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任创作员等。书法的提升都是在部队的大熔炉中得到提高和锻炼。我从内心里,感谢党的恩情、军队的培养及社会同仁的帮助!人贵在于有自知之明,作为书法人,常调侃自己“专业作者,业余水平”。退休不退艺,只有循序渐进,不断的努力和超越,“活到老,学到老”是永不灭的真理,当各类头街都卸掉后,余下的是想舍也舍不掉的手上功夫——书法本体的提升才是硬道理!
钟显金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1年8月11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