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感言
赵本华
观堂尝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境界人所共知,勿须赘述。书法,实亦大道也。以余之所感,亦有三境:首乃“法”境。习练书法,无论何体,必求其法,得其法,循其法,方入正途,不堕魔道。再乃“心”境。古人云:“书为心画。”右军亦曰:“字居心后。”可见“心”之要也。习书实为习心,心习方可字习,所谓活心活字是也。又者“道”境。世间万象,实乃“道”体。文以载道,书法以载道。观右军书,可悟道家取法自然、随性中和之美;观弘一书,可悟佛家通达名利、禅透生死之明心见性之美;观鲁公书,可悟儒家正气浩然之厚重方正之美。三境合一,自当如观堂所言也。余虽不敏,愿于此境终生求之不辍。
题庚子年即公元二〇二〇年高考以寄诸生 25cm×33cm
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48cm×28cm
赵孟頫《俗尘帖》 48cm×14cm
赵孟頫题跋 50cm×22cm
临颜真卿《祭侄稿》 34cm×128cm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评论列表(1条)
用“此君”作为一个同门书法会的名称,一看就心喜。竹子的刚正与虚和,可以令人联想到这一门书法人做人做艺的形色种种。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似当看作中国文人对个人品格的自警和修为。
中国人的爱竹和美竹由来久远,一直可追溯到远古《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时代。
竹的形象品格,修美而丰盈,直节而高标,“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白居易《养竹记》说,“竹似贤”, “号君子”。
由古而下,载籍彰彰,中国人与竹的故事层出矣。正如季筠先生展前语所说,他就是取用了东晋人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 的故事来命名这个谢门书会的。
考诸前人,用“此君”来命名堂室的,似尚不少。仅在宋代,就有梓州文同的 “此君庵”、荣州祖元禅师的 “此君轩”、莆田方蒙仲的 “此君室”。何哉?叩其根由,都在恋慕竹的高风峻德罢了。
季筠先生少年慕竹,仿佛前修宿缘,故早在“乙巳(1965年)春丁鹤先师赐名竹,罗祥止先师赐斋名此君轩”。数年前我在《谢门学子七人书法邀约展.序言》上说:“季筠少时,因慕翠竹之劲节高风,谦谦虚怀,另名谢竹,更以“虚斋”自号,余与谢氏交游四十年,观其行节品操,宜乎冠此名号也。” 此前许多年,尚在“文革”间我便为先生治过“虚斋”名号印,故我说他 “少时慕竹”,未是无由也。先生今又用“此君”命其私门书会,追其根本,也当未是无由也。
这个网络群体展,实是一次对师门传承模式的捡阅。作品丰赡,多出精心创作,风标异釆,手段各施,可谓五色交辉,喜心悦目。往者孔子聚徒三千,也仅得七十二贤,细数此次展主,都有二十九人,且尽皆当今书坛俊彦豪英,季筠先生课徒有年,辛勤不沒,有得有得,可贺可贺! 辛丑孟秋之月邓代昆拜观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