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中国民营美术馆这十余年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井喷的状态。不少美术馆在展出艺术的同时,也承担着国际交流、激活城市和社区活力的使命,但与此同时,有的似乎正逐渐演变为等同于运作艺术家的画廊,甚至,成为炒作者的平台。而其中,“网红效应”、“粉丝经济”往往可以最快最直接的带来流量,也让美术馆迅速破圈,但热闹的背后与真正的艺术到底有多少关系?
此次评点的有“生活·范特西”(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和“设计乌托邦 1880-1980: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各自维度,但指向的非国有美术馆和高校博物馆的展览和运营却值得被关注。
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生活·范特西
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展期:2021年7月24日—8月25日
点评:粉丝经济来到美术馆,展览让人疑惑,展览艺术家是Jacky Tsai,还是周杰伦?艺术成为名义和配角。美术馆需要破圈,但靠名人效应一蹴而就并非长久之计。
评星:二星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生活·范特西”展览作品局部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近期热展“生活·范特西”展出的是 Jacky Tsai的作品, Jacky Tsai是何许人?主办方给出的标签是“增强现实艺术领先的探索者”、“先锋波普艺术家”;再看Jacky Tsai,姓蔡,1984 年出生上海,2006 年毕业于中国美院,2008 年毕业于英国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后居住及工作于伦敦。
展览几乎所有作品都色彩明快,也均演绎着中西融合、波普、跨界等关键词,但其中另一个名字却凌驾所有关键词之上,这个名字是“周杰伦”,展览名“生活·范特西”也显而易见来自周杰伦的专辑。这位艺术家的名字真正“破圈”,很大的原因也是周董。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周杰伦社交网络上分享作品《翻玩范特西》

周董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并予以推荐的作品《翻玩范特西》,成为了此次个展的主打,这件特制的巨幅作品中,据说可以找到60余首周董的歌。这件作品似乎也成为了粉丝们的试金石和集体回忆,展览现场打造的公益艺术车、推出的衍生品和限定茶饮,也多少和周董有关。这不禁让人疑惑,展览艺术家是周杰伦?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展览现场的《翻玩范特西》。 官方图

当然,除了音乐人,周董的藏家身份也成为艺术行业的特殊事件,今年6月,周杰伦客席策展的当代艺术晚拍“周杰伦x苏富比”,成为“白手套”专场,取得8.46亿港元成交额,造就了周杰伦、拍卖行、市场等多方获益,其溢出效应也很快带动了周董在艺术行业的号召力。
如果与苏富比的合作,粉丝的参与度有限,那么此次“生活·范特西”则是“粉丝经济”的一次体现,虽然“80后”已经无暇来此找回忆,但周董的“90后”粉丝和更爱潮流文化的“00后”成为了观展的绝对主流,触碰明星的方式,也从唱片行、体育场、潮玩奶茶店,到了美术馆。此时,艺术成为名义、配角和商品。翻玩的并不是范特西,而是对于艺术的幻想。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展览现场。 官方图

无可否认,艺术是一个小众且垂直的行业,有时美术馆运营者使出了洪荒之力拿出最好的资源、配置最好的内容,但依旧反响寥寥。从《2020年度上海市美术馆名录》公布的数据可见,业内颇受关注的西岸美术馆的年观众人次是40余万(2020年人数或受疫情影响),但这个数字和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相比,便会发现艺术行业的“顶流”放在更广大的行业,还是普通的。
所以美术馆破圈是必要的,但如何破解美术馆白盒子的一元意义,需要时间,也需要技法。引入明星展览,引发名人效应,看似快速破圈,却也揠苗助长,让美术馆这一缪斯居所,成为了“粉丝经济”合谋地。(文/I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设计乌托邦 1880-1980: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展期:2021年6月1日—8月25日
点评:来自意大利藏家的158件家居展品,试图叙述跨越百年的现代设计遭遇工业化的应激、抵抗、反思与接纳历程。也可看到当世界在被技术重构的同时,设计职业也逐渐被建制化。行业规范与共性保证了产品的专业性,也约束了艺术的自由度。但是,策展人或许认为许多内容属于显而易见的常识,并未特意规划游览路线,让观众迷失在时间线上。
评星:三星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派、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构成主义、孟菲斯等各种主义和风格流派轮番荡涤。在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段中,人类的精英们不仅聚焦于工业生产的引流,同时用创造性的行动示范唤醒被工业早期催眠的人类意识。现代设计的历史既是对工业的讴歌和展望,也是对工业的批判和解构。正是它的存在,才能让传统和现代携手,让理性和浪漫交织,让人性重新回归。艺术与设计中的现代主义是一场波及全球的浩大运动,本次展览是一次物证的集萃,其背后是一个个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技术发明的支撑。而那些践行的过程也是如此精彩,理想、才情、意志和机遇,构成了鲜活的历史。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展览现场。 官方图

该展览野心勃勃,陈设环境舒朗,色调饱和鲜明,接近西方大博物馆的工业设计区,场馆支柱也被充分利用作为展示各位著名思想家和艺术家金句警语的空间。所选展品也颇具代表性,都是艺术普及读物中modern到post-modern时期的代表人物的典型作品。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次关于欧洲现代设计知识的科普,同时厘清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百年发展历程。但是,策展人或许认为许多内容属于显而易见的常识,并未特意规划游览路线。这或许是希望观众轻松随意,却使得有心者时时迷失在时间线上。毕竟,普通爱好者并不具备专业能力辨识不同组别展品的生产年代。随之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观众疑惑为何将不同展品分组陈列。是因为场馆空间的考量,还是展品色彩或者功能的搭配,还是因为同属一个时代,抑或者是受到相同理念的启发?总之,作为收费展览(特展门票60元),既无专门导览手册,亦无人候场可提供咨询,第一印象必然会大打折扣。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场馆立柱上的名人语录

不少展品当之无愧是设计史上的精品,当然也不乏一些展品令人怀疑带有滥竽充数的意味。比如,巨大仙人掌造型的挂衣架、色彩斑斓的马赛克沙发、暗绿色大脚板坐凳、让人或躺或坐都不安生的靠椅,似乎都有点形式大于功能、噱头大于内涵的共性。作为产品,它们可能淡化实际用途,走向概念,成为某段争奇斗艳的时代里供人攀比的工具。虽然,设计的维度是多向的,观念是充满着波折、迂回和交替的,但如果造物初衷就是为了美术馆陈列,这岂不过于功利了么。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仙人掌挂衣架,1972年

笔者也曾在现场听到观众闲聊,对着某些展品指点一番,说它们在“时尚”“高雅”的表象后其实也跟淘宝爆款的无甚区别。工业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可以进行大规模复制,当然也催生了仿制与抄袭。那么,这场展览有责任告诉我们这些已经入史的作品究竟有着何等开创性的设计元素。这些椅子、柜子、灯具,它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还启发了什么。如果观众能够接受这些美学教育,那才真是不虚此行。可惜的是,每一件展品都需要逐个扫码,而频繁的弯腰下蹲不仅打乱整体观览节奏,使人非常容易疲惫。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展品的组合

另外,我们还知道为了抵抗工业的匠心设计必然要突显人性关怀与独特观念。那么哪些元素是一件具体展品的灵魂呢?设计师们不甘沉沦的精神又从何处彰显呢?我们不希望通过记录访谈的形式借由语言去感受,作品本身应当在相互激发彼此意义的空间中直接吸引观者的注目,触及观者的心灵。类似的引导远远不够充分。同时,笔者对在播放访谈录像的房间中撤掉座椅放上几台跑步机的操作感到十分不解。(文/小郁)评展|美术馆里的“粉丝经济”,与艺术有多少关系

视频房间中的跑步机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1年8月1日 下午2:18
下一篇 2021年8月1日 下午4:18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