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工程”《信仰》创作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吕品昌
中央美术学院很荣幸参与了建党100周年主题雕塑工程并接受了《信仰》雕塑创作任务。从2018年6月至今,在中宣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的指导之下,中央美术学院高度重视,书记院长抓落实。尤其是范迪安院长始终站在创作的第一线宏观把控,在整体作品的构思、立意、艺术效果,以及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大家都抱着同一个信念——做到卓越,为新时代创造一次经典,留下雕塑史上又一件传世之作。
大型主题雕塑《信仰》以具象写实的人物群像为核心意象表现,以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成就等为背景元素,生动地、艺术地展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朝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的豪迈情怀和必胜信念。作品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群像,展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雕塑以圆雕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古典写实主义、象征主义与英雄主义的艺术风格,以突出表现其精神性、象征性、叙事性与当代性。整体构图上,将山石和人物融为一体,人势与山势相结合,塑造出巍峨挺拔、众志成城的意象,突出信仰的庄重与坚定。尤其是汉白玉材质的使用,充分体现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加上整体人物宣誓动作的一致性和韵律感,气势宏伟、气场博大,给人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主题定位、动作姿态确定之后,构图表现与形象塑造是创作过程中的着力重点。整体人物形象的“宣誓”动作的确定,构成了考量雕塑整体形式感的重要元素,“宣誓”动作是有规定要求的,由此也产生构图上容易形成呆板、动作过于单一以致缺乏运动感的问题。因此,构图上如何做到既庄穆统一,又灵动活泼一直是我们寻求造型突破的主要方面。
形象刻画是创作的重点。原则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艺术家们不能拘泥于具体历史事件和特定历史人物,而是以大胆的构思和处理来塑造并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和党员特性的艺术形象。为把握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身份、性格、时代特征和精神面貌,为避免众多人物形象在同一个动作造型下的雷同或重复,我们做了充分思考和讨论,为了加深对党员人物原型的认识,我们力求从大量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图片和原件实物中发现创作灵感、寻找典型。
更重要一点是为避免形象塑造上的同质化、概念化倾向,充分发挥了团队的集体智慧,以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投入创作。创作过程中,打散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布,相互穿插进行,很多形象的塑造甚至是在相互动手修改和调整的情形下完成的。这种统筹安排有效避免了风格和手法的单一化、概念化和极端个性化。
参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主题雕塑《信仰》的创作,让我们对主题性雕塑创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结起来有多方面的体会和心得:一方面,主题性创作涉及对历史与时代的深入认识,如果不去发掘历史、呼应时代,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打动人心。另一方面,主题性雕塑创作应该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创作者的鲜活个性,以免成为缺乏情感和魅力的“形象工程”。只有保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主题性雕塑才有鲜活生命力。
对中央美院来说,培养、锻炼了雕塑系新一代主题创作队伍是最大收获。其中8位参与者都是雕塑系在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真切地看到新一代雕塑家团结协作、能征善战的出色表现。从小稿、中稿、等大放大稿到打制石雕成品,他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充满了创作热情,展现了承担精神和完成国家重大题材主题性美术创作任务应有的能力,是政治站位、思想和业务素质都值得信赖的高水平创作队伍。此番大家没有辜负党的重托,没有辜负这个时代,相信今后能够胜任更多国家创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