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是在济南、扬州、重庆成功举办之后,5月19日至21日,“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暨徐渭诞辰500周年纪念活动”在浙江绍兴举办。本届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的历史节点,同时以纪念徐渭诞辰500周年为契机,为进一步植根传统,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研讨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发展为美术理论建设提供了参考。
本届论坛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承办,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绍兴市美术家协会、绍兴书画院协办。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宣布论坛开幕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屹出席开幕式并宣布论坛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邓光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中共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绍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谭志桂,绍兴市政协主席魏伟,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如兴,绍兴市委常委、秘书长陆维,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顾涛,绍兴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王芬祥等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由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主持开幕式。马卫光、陈瑶、尚辉、范迪安先后致辞,随后由徐里为论坛主办城市绍兴授牌。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为主办城市授牌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致辞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致辞
中共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致辞
中共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主持开幕式
中共绍兴市委书记马为光在致辞中说,绍兴画坛名家辈出、绘画流派纷呈,特别是徐渭和其开创的泼墨大写意画派,对中国后世美术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以本次论坛和纪念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绍兴工程,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持续壮大文艺队伍,大力支持书画艺术研究阐释、创作交流、传播普及,努力推出更多精品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更好地以书画之美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为文化强国作出更多绍兴贡献。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瑶在致辞中说,绍兴自古人文荟萃,文艺流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绘画艺术就是镶嵌在绍兴文化皇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期待本次论坛能借古开今,引发对当代美术创作与前沿理论探索的深入思考,激荡起更多的思想火花,推动浙江在继承优秀美术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经典之作、传世之作,为打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现行省相适应的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新的大贡献。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致辞中谈到,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步履稳健,广大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正以守正创新的方法论积极推进各个造型艺术门类的创作,使中国成为当代世界架上艺术的重要基地和发展平台。尚辉认为,中国美术必须在开放的语境下探讨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美术自主发展也必须构建相应的理论话语体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说,面对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艺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贴近美术创作实践,加强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增强美术理论的传播力度、广度和深度,使美术理论在社会美誉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要向历史的纵深投以深刻的目光,从中国传统的论艺治学精髓中汲取营养,以优秀的文化基因支持当代美术理论建设,实现传统文化的转换和创新,构建中国美术理论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评价体系,使美术理论成为推动中国美术繁荣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本次论坛会期3天,分为“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绍兴美术专场”四大板块,分别由张晓凌、郑工、赵农、杨大伟主持。许江、张晓凌、于洋、李豫闽、孟繁玮、屈波、王平等国内著名美术理论家、评论家围绕论坛主题发表演讲,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及专注徐渭研究的知名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开展研讨、汇报研究成果、畅谈感想收获,以加强交流互动,提升学术价值。
众多专家学者为本次论坛做了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一批青年美术理论评论工作者和美术家参与研讨,充分展现出美术理论评论队伍后继有人、不断壮大的态势。此次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学科构建和多学科的跨界、交融、比较上开拓了新的视野。
第一板块: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主持
在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板块,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发表了《徐渭艺术的颓然之美》的主旨演讲。许江说,徐渭先生是浙地的历史传奇,在策论、诗文、戏剧、书画等领域独树一帜,为中国文学史和书画史的双重演进写下了全新的一页,更在拟古之风盛行之时特立独行,虽命途多舛但依然持豪达之气和犀锐之论,为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徐渭的绘画在“兴与颓”、“显与隐”、“形与影”三对因素中释放着对中国古典美学核心问题的诠释,“兴与颓”,交织着徐渭的才情与命运,是酝酿其艺术的重要机枢;“显与隐”是徐渭大写意绘画的精神规尺,揭示着绘画诗性的深度内涵;“形与影”,则是徐渭大写意绘画的重要特征,标示出对今天仍深有裨益的语言意蕴和记忆方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发表主旨演讲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讲述了《百年主题性人物画的叙事语境与风格流变》,分析在建国初期社会外部形态的改造与艺术本体层面的语言变革之中,主题性人物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完成了从题材、风格到技法、样式的现代形态的初创,并于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在经历了新时期艺术理念与表现语言的中西融合逐渐走向形神观念与笔墨语汇的自觉。他说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人物画家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代群差异,他们不再满足于前代画家将西方素描引入中国画的观念融合与样式移植,而是进一步积淀传统笔墨的厚度,吸收山水、花鸟画的笔墨性灵,汲取宗教壁画、民间艺术的养分,使人物画在现代转型的历程中,更为深刻地契合与表现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在水墨、工笔、没骨等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层面,完成了纵深而多向的探索。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发言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发表题为《美术及其周边:区域美术史研究的视野》主旨演讲。他认为美术脱离不了社会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就像在历史长河绵延不断,那些源自于自然的地理与气候对人类影响是显得缓慢;而事关政治与权力、宗族与信仰、人口增减、风土人情等则深刻地影响着美术;涉及重大灾害、战争爆发、国事变更虽说直接造成美术变化,而这种变化显然是短暂的。美术的产生、兴盛、衰落不仅从本体范畴上表现出来,还可能是一种历史、社会、人文方面的显影,拓展了美术理论研究思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繁玮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孟繁玮发表《重拾“诗画合璧”的艺术传统》主旨演讲。孟繁玮说自近代以来,中国画面临难以突破自身高度程式化语言体系、适应时代需要的困境。这一困境以及用西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曾引发广泛的讨论甚至批评。总的来看,对中国画创作状况的批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过度强调西方绘画求真的技法,逼真有余,意韵不足;一味追求笔墨效果,缺乏真山真水的陶养,流于技术语言上的低水平重复;沉溺于传统文人画趣味之中无法自拔,不能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素材中融思创变,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新认识、重新思考并践行“诗画传统”,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有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开拓中国画的艺术新境。
《美术》杂志社吴端涛发言
《美术》杂志社吴端涛聚焦《革命美术创作的当代继承与拓展》发表演讲。他认为人民性成为贯穿革命美术创作的精神主脉。这条精神主脉已经超越了题材和形式,而成为革命美术可以跨越时间而不断绵延的根本。在革命美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呈现非常多元,漫画、传单、宣传画、壁画、木刻、年画和连环画等艺术样式百花齐放。但其艺术样式无论如何改变,创作的来源和目的都归于人民大众。他认为继承革命美术传统,不止于简单而反复地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而重在对革命美术创作背后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坚守人民性是革命美术的精神主脉,同样是今天谈革命美术传统当代发展的核心要义,为今天的艺术家从事革命美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曹斌发言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曹斌演讲了《当代中国美术叙事与民族气派精神构建的意义》。他说随着当代中国画“视觉图像”叙事模式和类型不断拓展,如何围绕“当代中国画叙事”与“民族气派精神”而建立起当代中国画的价值体系,是当前中国画理论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当代中国画“视觉图像”入手,研究当代中国画“瞬间性”图像构成精神内涵。关注叙事场景的时空变化,探究当代中国画叙事展现“个人视角”的价值观,体现当代主流价值的引领,构建当代中国画叙事的民族气派精神。以学术引领当代中国主流价值,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旨在建立当代中国画话语体系。
第二板块:美术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发言
美术创作板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发表了题目为《徐渭书画的现代性意义》。他谈到艺术之本质与科学之“0”至“1”的关系是同一的,这是科艺融合的哲学命题,也是关于自然世界精神与物质之间,“无”与“有”之间转换的关系。中国人的艺术在借鉴了西方现代观念的当下,重新回到本源思想的反思与辨析思考中,他以徐渭举例讲解并认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无数经典创造在现代数字化演绎下,能够实现传统法则的新型数字化建构。以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解构、生成方式回应千年中国文化艺术创造的现代意义,以此阐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现代意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副主任孔新苗发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副主任孔新苗演讲题为《主题美术创作的三个范式》。他概括主题美术创作分为三个范式即典型性范式、语言范式、语境范式。并提出在新时代下要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强化专业教育中对创作人才的培养。认清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使中国美术现代性在新语境中延申,实现新的超越。他说主题性美术创作是对中国美术文化的现代美学特征研究,要走出西方美术的逻辑,建构中国美术文化的现代性叙事。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发言
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乔宜男阐述《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新进展》。他认为写意花鸟画未来的形态是建立在个性探索基础上的,艺术家个体创作形态的丰厚与系统的完整决定了花鸟画未来的面貌与走向。但真正有价值的个性认知也是来源于共性,这种共性是一个绘画群体经年的艺术累积与锤炼,是个性的原点,个人艺术认知是建立在早期艺术阅历与文化积淀之上的。这种共性也来源于所处群体的共性特征,一个地区、一个画派的绘画精神早已植入血脉。
四川美院教授屈波发言
四川美院教授屈波《观众、本雅明与美育:网红展的分析视域》,他讲到作为贯穿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条线索,雅俗之辩尽管时隐时现,却从未断绝,其沉潜与突显,在一定程度上勾勒了美术史的发展节奏。展览则是另一条促成中国现当代美术变化与变革的线索,某些展览,如持续长久的主流的全国美展,变化较为迅疾的各类型现代、当代艺术展等,均深刻改变了中国美术的风格与格局。近年来流行的网红展,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成为分析中国美术演变的极佳对象。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刘乐发言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刘乐发表了《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走心”——重复与差异中的南昌起义》主题演讲,以南昌起义为例,阐述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和中国的革命道路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种历史事件的典型瞬间为主题性题材创作,提出从“事件”到“时间序列”的思考,强调历史画创作既要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又不能简单沦为历史的附庸和工具。而“走心”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通过技法的磨练、情感的投入、深刻的思考及创造性开拓来丰富创作内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屈菁发言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屈菁演讲了题为《中西美术比较视阈下灾难主题美术创作的审美趋向及特征兼谈中国抗疫美术之艺术的表达》。分别从面对疫情灾难中国美术家的担当、中西美术情感的独特表达、殊途同归的精神抚慰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在讲述面对疫情灾难中国美术家的担当时列举了冯远《2020中国抗疫祭–为致敬英雄哀悼罹难者而作》与范迪安《挺立风云》解读画家隐藏在画面中的深刻寓意。并列举西方画家丢勒《四骑士》,与中国画家黄华三《苟利国家生死以》进行中西方绘画语言下的不同审美趋向与情感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在灾难主题美术创作中带来趋同的精神抚慰。
第三板块:美术理论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主持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发言
美术理论板块,由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赵农主持。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发表了题为《百年幽灵: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当代艺术》。他说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所面对的国际语境就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他总结中国当代艺术的几种表现方式大多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路径依赖。从挪用、复制到抄袭,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创作方式与生存逻辑。这一取向,导致中国当代艺术家原创力的普遍丧失。他提出中国当代艺术应致力于文化特性、价值观和文化记忆的重建。中国当代艺术应成为一种相互辨识的文化标记,一种文化特性和身份。它应向世界提供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及话语,并以此构成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即“再中国化”。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重建的主流途径,也是它完成主体塑造的文化基盘。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王雪峰发言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王雪峰发表《寻找英模——重读20世纪50年代张安治绘英模人物》主题演讲。他介绍了张安治的绘画历程,以及张安治绘制英模人物的缘起,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他们的事迹激励和鼓舞着全国人民,并形成激昂向上的时代精神感染着人们奋勇向前。张安治因为工作能够有机会接近这些英雄模范,他的内心被英模们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促发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在1951年国庆观礼和10月23日至11月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他利用会议间隙为英模画像,以此表达对英模的致敬。开启了他绘制英模人物的艺术之路。王雪峰说英模像在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予以重视。
《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王平发言
《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王平发表了《从中国画到新水墨》的主题演讲。他谈到中国画衍生的“水墨画”、“现代水墨”、“当代水墨”、“新水墨”这些概念是以世界艺术作为参照系,取长补短,多维发展的结果。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当下的艺术家更加广泛地拓展水墨多种表现的可能性,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世界艺术这个参照系又成为中国以水墨为材料的艺术家在不同的层面消解本题、转换意义从而导致其背离民族根基。往往使艺术家迷恋于形式上的探索,而忽视了艺术精神的追求。在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做到既有民族性又具国际性这一问题上,他提出了重新以中国艺术精神为参照,建立在中国文化哲学及精神意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大自由的境界。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黄倩倩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黄倩倩发表《明清人物绘画中“传神”理念之嬗变》主题演讲。她谈到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贯穿于历代人物绘画中,至明清时期的“传神”理念有了新变化。通过“阿堵传神”进行技法、“形神”理念的完善。在“形神”关系下无论偏形、形神兼备,目的都是为了“传神”。从“肖品”阐释“传神”理念。从“灵变”中“活”的特征要求绘画全方面、全方位而观。系统说明了明清人物绘画中“传神”理念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传神”的不同层面的理解。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杨大伟发言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杨大伟围绕《写意的省思》展开演讲。他谈到中国写意画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宋元以后的绘画程式化日趋严重,特别是当下,伴随着西方艺术观念的渗透,写意画对技巧的关心多于对意蕴内涵的深究,着力于表层语汇挪借模仿而缺乏了艺术活力,更多画家迷恋于外部效果,使传统技巧变成空洞的形式。偏于手上功夫和手头“制作”的画家越来越多,真正能“写”的画家却越来越少。对写意的省思表明了中国写意画的突破与发展离不开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及现代社会的人文背景,更不能抛开中国传统绘画的基因如笔墨、线条质量等。只有这样才可以重新审视中国画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明确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立场。否则,将会弱化其艺术表现力,甚至会导致依然在困惑中徘徊不前。
第四板块:绍兴美术专场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杨大伟主持
今年又适逢徐渭500年诞辰,基于此,本次论坛特设绍兴美术专场,探讨徐渭对中国文化发展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历史文脉,在观念、方法等层面上又影响了后世的书画创作。由他建构的新审美理想、开拓的浪漫主义新境界、取兴于人心的心性表达以及独树一帜的创造力,将草书与中国画的大写意发挥到了极致,为后世书画家在笔墨丰富与艺术突破上带来启示。绍兴美术专场由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杨大伟主持。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李普文发言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李普文发表题为《徐渭<杂花图卷>艺术心态论》的演讲。《杂花图卷》以牡丹为首,牡丹为富贵花王,光彩夺目,徐渭身为穷人不宜描绘荣华富贵的牡丹,也不可能画好,唯有墨牡丹,才是徐渭对自己人格身世的真实写照。这种呈现和徐渭“舍形悦影”的观点一致。徐渭的“影”包含了神、韵、气、势、意等元素。徐渭在自己诗中写道:“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徐渭的大写意重写尚意,重写是要求书法入画,尚意是徐渭内心世界的表现。李普文说,《杂花图卷》是徐渭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作者绘画的创作特色、艺术精神、人生境遇和心路历程,是徐渭灵魂最集中、最鲜明、最深刻的流露,是徐渭这个艺术天才的浓缩和结晶,也是其病态心理的直观写照。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大写意”重审。他从两方面谈到对大写意绘画的重新认识。一、笔墨。由感性经验的彻底释放心性而触发的笔墨格调。在感性文化的前提下,笔墨的意义可以进行充分挖掘。二、大写意与中国画的现代传统,梳理了花鸟画中最早的大写意实践,黄宾虹时代的真正写意山水画,以及正在发生的大写意人物画,并提出大写意绘画在当下的新时代重审是赋予笔墨时代精神与感性经验的新诠释,对大写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嵊州画家张东华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嵊州画家张东华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青藤画派的隐与显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的演讲。他通过大数据得出,“青藤画派”一词的词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青藤画派”的概念不断被认同,已扩展到徐渭相关的所有领域,已成为徐渭绘画艺术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他也表示,“青藤画派”研究还未在美术理论界展开,因而他呼吁美术理论家和画家关注、研究和传承“青藤画派”。
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刘振发言
台州学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刘振发表了葡萄最深处——徐渭与《龙惕书》主题演讲。他说徐渭的“本色”美学,包含了“奇气”、“沧溟之气”、“血气”三大要素。“本色”本之于“性灵”,却指向“大生死”。而这种深入的关联,来源于其业师季本的“龙惕之学”和王阳明的“凝聚”之说。但徐渭又对二者进行了深刻的拓展,使得心学从哲学层面向美学层面完成其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画系硕士、西藏大学博士赵文琪发言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画系硕士、西藏大学博士赵文琪发表《明清大写意花鸟画破墨者——另辟蹊径的青藤画派鼻祖徐渭》演讲。她谈到画家徐渭常常用石榴、葡萄来寄托明珠被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思想,宣泄式的、激昂慷慨的自比怀才不遇的人生境地。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来看,徐渭都是一位和“正统”努力对立的人士,这一点在他的画里也有强烈的生命力量挣扎与挣脱枷锁的体现。通过对徐渭及后期整体青藤画派的脉络梳理分析,对现当代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富有当今中国气派的大写意中国画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的提高青藤画派理论与实践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力。
广西师范大学贺松杰发言
广西师范大学贺松杰发表《雪中芭蕉:徐渭与王维的跨时空对话》演讲。她通过对王维与徐渭“雪中芭蕉”的分析比较,谈到“雪中芭蕉”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审美意象,流露出的清高坚韧气节自古以来都成为文人骚客所青睐的对象。徐渭是将王维不问四时、大胆革新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她说“雪中芭蕉”原本就是一个冲突矛盾的命题,徐渭与王维在某些思想主张上奇迹般的契合,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王维雪蕉影响并为之超越。徐渭作为划时代的旗手,豪放不羁的人格魅力、本我真我的艺术主张、泼墨大写意的画风,前承阮嵇,后接八怪,对清代乃至当今文人画风皆有重要影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处长刘中主持论坛闭幕式。浙江美协秘书长王敏杰对本届论坛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总结发言。
浙江美协秘书长王敏杰进行总结发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习总书记在多次调研中不断强调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阐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对徐渭艺术理论的深耕即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绍兴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加快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步伐的核心体现,意义重大。美术理论评论折射时代的思想和精神,将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美术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面对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对中国美术历史和理论传统的进一步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美术历史蕴含了富有民族智慧和东方审美特征的美术思想、研究方法和语言特色,我们要用优秀的文化基因支持当代美术理论评论,实现对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和创新发展;我们要善于思考和提出当代中国美术理论的重大命题和学术课题,通过建构中国美术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价值标准,使中国美术理论展现出中国话语的思想光彩,在国际美术的交流中形成对话的力量,彰显文化自信;我们要聚焦鲜活的中国美术创作实际,开展美术评论,使美术评论成为阐释和传播美术创作崭新成果的重要载体。
总之,为期三天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绍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的重要论述,从党史学习中吸收优秀文艺理论,立足大美术观把握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方向,加强当代美术理论建设及美术批评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与引领,筑就新征程文艺高地。
中国美术家协会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