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中国,有这样一个边缘性的群体:年纪在75岁以上,多处偏远山区,年轻时因为贫穷、战争、歧视等没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也切身经历过抗战、解放、土改、各种运动直至后来的改革开放……如果让这些老人拿起画笔,会画出些什么?
艺术家陈凤华近期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与摄影师谢武斌一起,通过走访偏远山区老人,请他们完成人生中第一幅画作的方式,与他们交流,听他们讲故事,并把他们的创作过程、生活点滴以及口述故事记录下来。5月10日,这一成果展“处女作”在上海零空间ZERO ZONE开始对外展出,呈现了17个民族的40位老人参与创作的绘画作品,并配以相应的视频故事连接。
曲加
艺术家陈凤华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山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他回老家听爷爷奶奶讲起邻居老奶奶过世的消息后,遂对这一代人有感而发。陈凤华说,“听到这个事,觉得他们这一代人有时候会没有存在感,很难被大家所记住。于是我就想,如果鼓励他们拿起画笔,完成他们的第一幅绘画作品,并记录下来,会产生什么?他们是否就会在这世上留下一笔,被人记住呢?”
“起先,我让没受过太多教育的爷爷先拿起画笔。刚开始他很排斥,觉得那是文化人干的事,艺术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自己与画画对不上号。我说这是研究生课题,他才画,画了日常见到的树,五颜六色的。之后,我便开始了构思了这个名为“处女作”的实验性创作,与摄影师谢武斌一起,通过走访偏远山区老人们的方式,请他们完成人生中第一幅画作,和他们交流,听他们讲故事,并把他们的创作过程、生活点滴以及口述故事记录下来。” 陈凤华说。
澎湃新闻了解到,项目“处女作”创作自2018年,耗时5个月,途经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共七个省市自治区,总里程约25000公里。陈凤华邀请了包括汉族、苗族、土家族、藏族、 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拉祜族等17个民族40位老人参与创作绘画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展览现场,观众可以看到这些老人们参与创作的40幅绘画作品,而在绘画作品边上,有与他们相关的摄影,相对应的创作及其生活故事相关的视频链接,扫码即可听到老人们各自讲述的故事。
在当下,艺术不再囿于写实性的描摹客观事物,而更倾向于内心主观世界的表达。当这些老人将自己内心深处积攒的感受涂抹在画上时,呈现出的是一种最原始和最本真的冲动。与孩童的绘画不同的是,老人们的绘画,是基于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后的表达。
干格与其作品
85岁的茶农干格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人,是哈尼族。小时候,因为家里没有土地才举家迁到山上居住,自己开垦了一些土地种些玉米作为口粮,种植一些茶叶谋生。这以后,干格便和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她的处女作便是以绿色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在茶园梯田上采茶的景象。
黄龙涵
黄龙涵(78岁)作品
干格作品边上是78岁老人黄龙涵的作品。黄龙涵是重庆忠县三汇镇人,年轻时曾经在乡镇煤矿做一些煤炭运输的工作。由于当时机械化水平低,煤炭运输主要采用的是人力板车。他以画笔表现的内容就是他回忆当时拉人力板车运输煤炭的场景。陈凤华介绍道,“我们也喜欢听他讲故事,问他还记得这些名字吗?他会指着画布说记得这几个人,但具体名字却记不清了。”
王庭富作品
87岁的王庭富笔下描绘的则是另一种煤矿主题的场景。王庭富是四川达州黄庭镇人,年轻时在一个乡办煤矿里从事了十多年挖煤工作。由于工作环境非常恶劣,他的手指发生了严重的畸形病变。他也亲身经历过一场矿难,他回忆说,很多同事在那次矿难中丧生,而自己侥幸在塌下的煤矿中死里逃生。他的处女作表现的就是他所回忆的当时煤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看似抽象的黑色线条,表现的正是煤矿内部的不同区域和物体。
展厅中,也有不少作品是与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相关。90岁的田大英,是水族人,来自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古敢乡。她是一位很有才艺的老人,年轻时能歌善舞,会一些水族刺绣。她曾经参与过共产党地下党引导的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个结婚不坐人力轿子而改用步行的典范。展厅中,她的作品描绘的是水波纹样的图案,其灵感来源自水族刺绣,她说,这是他们水族人的精神。“ 她画的时候是用手去量好比例,把区域分割好,然后再上颜色。”此外,来自西藏的藏族老人曲加年轻时是一位木匠,其作品描绘的正是木匠最熟悉的藏族图纹。
曲加
曲加 (75岁)作品
74岁的重庆云阳县南溪镇人梁伦华的作品如同一个调色盘。“老人说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事情是自己盖房子,而房子所用的砖头也是自己打造的,没有请石匠工。在与他聊天时,他就反复诉说这件事,画面表现的就是他自己打造的各种石头。”
梁伦华(74岁)作品
“印象很深的有一位老人,叫张年海,当时已经102岁了。他年轻时做过很多工作,如水泥匠、木匠等。见到他时,他不肯画。我把调色刀给他看时,他说调色刀和他从事水泥工作的铲子很像,便拿起调色刀开始涂抹。我们看他年纪大了,请他坐下,他说,‘哪有坐椅子刷墙的。’”陈凤华说道。
陈凤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绝大多数老人刚开始也都拒绝画画的,认为绘画不是他们从事的事。但他们很朴素、热情健谈,与他们交流几次之后,他们便也开始画起来,而且画得很认真。“83岁的布朗族人俸老大第一次拿起画笔时就非常谨慎,花了近两个小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 来自瑶族的赵启英则是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她还想再修改她的画作。”
肯国芳,91岁,来自独龙族
肯国芳(91岁)作品,描绘的是其最熟悉的图案,独龙族纹面图案
徐纬洪,80岁,贵州省凯里市丹寨县龙泉镇人
徐纬洪 (80岁)作品。徐纬洪是一个老铁匠,描绘的是做铁匠时用的工具
陈凤华试图通过艺术展览和纪录片展映的方式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个老人群体最质朴和最纯真的一面。他说,即使将被世界遗忘, 也终有人会将他们记在回忆中。
“同时,也想表达艺术不应当只是艺术家的专利,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而应该让所有人都有权利去接触、表达和感受它。从这一点来说,或许也印证了博伊斯的那句名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零空间准备的空白房间
此外,零空间还准备了一个空白的房间,参观者可以随意在墙上绘制色彩,相关影像会记录展览期间空间由空白到五彩的全过程。展期结束后,这个空间本身和记录下的影像,都将成为展览“处女作”的一部分。
展览将在零空间ZERO ZONE(邯郸路399号A-2)展出,展期持续至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