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中国美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举办的全国美展中推出许多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优秀的设计作品,现摘选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常瑞红、李晓梅-《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山东-艺术设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
艺术设计《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获奖评语
中华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是“礼”。渗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礼貌、仪节、伦常之礼,都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内涵,影响和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作品《合礼之器》站在对现代生活方式反思的角度,运用“藏礼于器”的传统造物智慧,倡导食具设计体现中国式家庭分餐礼仪和伦理观念。
中国式家庭分餐制,能有效地规避现代合餐生活中“礼”的缺失、饮食的无度、食物资源的浪费、饮食卫生的隐患等弊端,传达一种科学的用餐理念,提倡环保、节俭、卫生以及营养合理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该作品以中国现代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为基础,针对老人、成人与儿童需求开发功能各异的六个套系、共计106件器物,从漆器的实用性出发,使漆器重新服务于社会生活。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以木为胎,运用天然大漆材料,采用木胎裱布及晕染的传统漆艺技法进行制作,造型、色彩简洁明快。作品以中国传统经典器型为基础进行当代设计转换,使其在形态与色彩等方面更加符合当代审美特征。作品无论在器物形态设计上,还是在饮食文化的挖掘表现上,都体现出藏礼于器、道器并重等传统造物观回归当代生活视野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秘书长孙磊)
艺术设计《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创作谈
作者:常瑞红 李晓梅
一、创作思路
饮食乃是礼之本源。《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之礼,无不是协调、沟通和规范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种观念对饮食行为的渗透和主导,使得有限的口腹之欲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的精神内涵,拓展了饮食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由此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是中华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相区别的最重要特色。创作者对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倡导中国传统家庭用餐礼仪和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就餐方式有分餐制与合餐制。就餐方式的变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的简单移易,而且与社会发展、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合餐制在现代生活中的弊端已日益显著,“礼”的缺失、饮食的无度、食物资源的浪费、饮食卫生的隐患等。通过“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设计提倡分餐制,这样能够相对有效的规避上述的弊端。通过作品传达一种科学的用餐理念,提倡环保、节俭、卫生以及营养合理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创作秉承设计服务生活的创作理念,专门为中国家庭而设计。作品以现代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为基础,包括老人、成人与儿童等和而不同的6个套系,共计106件器物组成,每个器皿的造型依据其功能而设定。
二、作品创新点
漆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8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秦汉时期漆器曾一度取代了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广泛应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时至今日,漆艺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漆艺更倾向于艺术表现和装饰趣味,但作者认为实用性仍然是漆器的本质属性。“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创作立足现代生活需求,从漆器的实用性出发,使漆器重新服务于社会生活。
饮食器具是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大漆材料具有抗菌、防腐、耐热、轻便、质地温润、工艺精致等优良品质,是制作饮食器具的天然良材。“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以木为胎,运用传统大漆工艺进行制作,造型与色彩简洁明快。作品在器型的设计上以中国传统的经典器型为基础进行当代转换,使其在形态与色彩等方面符合当代审美特征。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运用天然大漆材料,采用木胎裱布及晕染的传统漆艺技法,引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回归。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属于日用品设计,它更加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贴近现实生活,并且在制作方式上可以进行小规模量化生产,具有普及的可能性。
三、创作历程
“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品的创作从构思、设计定位到制作完成历时6个月,是师生共同努力及多方配合的结果。其具体过程包括器型的设计、绘图、木胎订制、木胎固封、补木地、裱布、修边、木胎找平、洒粗灰、通刮细灰、下涂、中涂、上涂、髹饰(晕染)、打磨、抛光、揩清等工艺步骤。
大漆材料的品质至关重要,选取、调制品质好的漆材是作品成功的保障。此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所有的色漆都是经过我们亲自研磨调制而成。制漆的过程需要不断调试才能最终使色漆达到细腻温润的效果。此外,每个工艺环节需紧密衔接才能保证作品的顺利完成。木胎的制作是本次创作中的难点之一,如果有好的木工师傅制作底胎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通过本作品的创作充分感受到工艺环境的重要性,做漆不仅仅是其工艺本身的问题,还包括大漆的生产与销售、相关材料与工具的研发、木工艺的跟进等环节的配合,工艺链条上的各个相关环节协调发展才是一项工艺发展成熟的基础。
作者简介
常瑞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漆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材质语言研究,获硕士学位。
李晓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院,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获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