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版画《豆选》:见证人民当家做主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艺术报推出“百年风华——百部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党史百年”专栏,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文艺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现党的光辉历程,用文艺的方式助力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敬请关注。


百年风华|版画《豆选》:见证人民当家做主

豆选(黑白木刻) 1948年  彦涵


《豆选》:见证人民当家做主


中国艺术报记者 宫剑南



“金豆豆呀银豆豆,比不上咱的土豆豆。一张选票一颗豆,小心投在碗里头。”在全国政协收藏的一幅油画里,一个农民正小心翼翼地将落掉的豆子捡起,神态专注而认真;临近的拄拐老者,边走边瞧着手中举起的豆子,颤巍巍地走向选举的地方……这些根据彦涵经典木刻版画《豆选》重画再现的场景,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农村豆选时的场面。

木刻《豆选》创作于1948年,取材自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土改运动中的场景。当年彦涵带领华北大学师生在石家庄郊区参加土改,在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时亲眼目睹了不识字的农民用投豆子的方式进行民主选举,从中体会到了中国农村不曾有过的民主萌芽,回校后随即创作了这幅版画,这是彦涵木刻版画中经典的一幅。“《豆选》是一幅影响很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他木刻生涯中的经典。”彦涵之子彦东说:“当年土改运动时,父亲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土改开始后就组织当地农民选村长,当时很多农民都是文盲,并不识字,就采取投豆子这种非常原始的方法进行选举。在一个很大的院子里摆了很多桌子,上面放很多碗,老百姓依次通过。在选举之前,他们的村干部找到我父亲,说:‘走个过场得了,就别选了吧。’父亲说:‘这是不可以的,这是给你们的权利,你们必须自己选,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制度的开始。’所以这次选举很有秩序地进行了。之后他创作了这幅版画,因为他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豆选的形式非比寻常,它预示着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之后一个民主制度的开端。用彦涵的话说:‘那最初的民主意义非比寻常。’”

“选举的时候,大河村的农民非常认真,他们很注重选出代表他们利益的村长,这出乎我父亲意料。有的老人投豆子时怕投错了人,还专门转到这个人前面,看准了之后才投下这个豆子,他们还是真正想选出自己的代表人。所以父亲在这幅画里,不仅刻出了选举的场面,还在背景加了一条标语‘中国共产党万岁’。”彦东说。

“用豆子来选举”并不只发生在彦涵参加土改的大河村,其在苏区的农村广为普及。从老记者茹遂初拍摄于宁夏甘肃一带农村的摄影作品《豆选》中就可以看到豆选发生的真实场景,与彦涵画中的情形十分相似。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让人民当家做主。那时候还没有全国解放,党员干部们就从苏区开始,让当地的老百姓行使民主权利。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大农村地区,识字的人极为个别,如何进行选举,当时的共产党人就想出了用豆选举的方法。

豆选的力量来自于它在选举中承载的选举人意愿,使得多数人的主张得以形成、民主得以实现。由于豆子在北方盛产,用豆子做选举投票的工具在农村普遍易获。除黄豆外,黑豆、绿豆、红豆、豌豆、玉米豆等也都用于过豆选。豆选的方式大致为给每个选举人发几粒豆子,让被选举人背对着一张桌子站成一排,在他们身后各放一只碗,选谁就在谁身后的碗里丢一粒豆子,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被选中。豆选这种最早的“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有别于“举手”或“公开表决”,从整个流程设定上,外人很难判断选举人到底将票投给了谁,这样选举人才能自由地表达内心意愿,在公平、公正的选举下促成民主。

在《豆选》画面的主要位置,彦涵刻有两个包着头巾的女性形象,一个在选举桌前小心翼翼地跪地弯腰拾起掉落地上的豆子;另一个左手紧握着(手里大概是豆子),右手关切地伸向弯腰的同伴。彦东表示:“这是为了强调农民选举的特殊意义,特别增加的一个情节,弯腰去捡豆子好像是捡起了自己的权利的象征,表现出这名妇女对民主权利的珍视。”这两名女性的认真态度,也是作者为了突出女性在选举权中具有的同等地位。艺术理论家王朝闻曾提到过这个拾豆的细节,认为那个妇女不愿牺牲这一票的权利,显示了选民热情严肃地对待民主权利。

豆选方法简便,使占人口多数的弱势群体参选,得到人们的支持。特别是中国历史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她们被包括进来,更显难能可贵。在豆选中,女性不仅可以选自己满意的候选人,也可以选女候选人,让她们代表自己的利益。因此,我们在彦涵的画中看到了相似的情景,在近景桌子旁,背对站着的一排被选举人里就有一位女性形象,在她身后前来投票的群众里,就有一位老妇人。这种做法不仅是人道主义的进步,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广大妇女的理解和支持、扩大其力量、贯彻其政策的途径。

《豆选》基本延续了彦涵解放区版画风格,采取了单线的中国民间传统造型方式。“过去父亲他们在敌后的时候,按照西洋版画的方式强调素描和光线,老百姓看不懂,说这画上的人都是‘阴阳脸’。而《豆选》这种形式不仅老百姓喜闻乐见,也具有中国民间味道的木版年画风格。也正是由于这幅画风格特殊,加上表现内容的时代性,所以国际版画界非常重视它,古根海姆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都收藏有这幅《豆选》,西方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这幅作品,他们认为这种风格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流派,同时表现的是中国社会深层次带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的作品。”彦东说。

“学古人投豆之法,以黑白二豆分善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豆选的作用被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用豆选的举措让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参与民主选举、表达意愿。这颗民主的豆子一旦被种下,就会自己生根发芽。据彦东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女馆长到我们家说希望收藏《豆选》的木刻原版,父亲就问你为什么对这张画这么感兴趣。她指着《豆选》说:‘普遍选举是我们西方的,为什么中国也会有这个?’父亲回答:‘这幅画就是在现场证明了,我们中国也是讲究民主的。’最后这幅画没有卖给她,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诚如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彦涵的艺术创作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理念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的生动记录。在《豆选》这样的‘小场景’‘小事件里’,我们看到了那段烽火岁月里洋溢着的革命乐观主义大情怀。”“如果把彦涵的作品连接起来,将会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版画家江丰曾这样评价。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1年3月19日 下午7:12
下一篇 2021年3月20日 上午10:14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