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青年、传播、城乡三个维度的作用等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江
进一步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是什么?是通过知识的获取,实现能力的养成,心灵的提升。知识的获取只是途径,能力的养成、尤其是心灵的提升才是目标。这样一个全过程,是谓育人。
知识的获取是要循序渐进的。幼儿有幼儿的知识,少年有少年的求知,青年有青年的追求,不可错乱了秩序,杀鸡取卵。有很多知识是需要生活的感知、年岁的感悟的,不可生搬乱套。
有一句常被家长提及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压着所有的家长,想着让孩子早跑、抢跑。据说有许多所谓好的学校,一年级已经不教拼音字母了。许多基础的东西不被重视,让家长不得不超前准备。时下很多家长,给三岁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小小年龄就要学很多东西。看到许多小学生作业太多,一年级就要花许多时间做课外作业,家长陪着,一家人都累。
这种教育是把知识的获得当唯一的目的,并没有在能力和心灵上用心,是应该引为警惕的。教育者本身要老老实实按教育科学的规律安排教学,实现育人的目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并不可行。
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个人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重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使我们的基础教育真正实现能力的养成,心灵的提升。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大力提倡板书,减少千篇一律的电子资料展呈模式。板书的速度正是心灵吸收事物、接受教育的速度。一个好的板书,他将永远留在孩子的心上。
二是要科学安排作业,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内时间,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把更多的课外时间用于孩子自己喜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汲取营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要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制订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文件,让全社会来共同完成教育的使命。
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青年、传播、城乡三个维度的作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一、青年:文化建设,青年很重要。青年兴、则艺术兴、国家兴。
青年是最有生机活力的受众,是文化信息、文化产品的晴雨表。青年对文化的需求,最积极、最热烈、最具塑造性,同时代表了今天和未来的质量。中国的新文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师从青年开始,《新青年》是火炬,是旗帜。它点的就是文化革命、民族觉醒、科学民主的思想的火。鲁迅是一代青年的旗手和导师,他们犀锐的眼光和笔锋塑造了几代青年。
青年又是文化的最积极、最富质感的创造者。百多年来,中国最具力量的艺术作品,几乎都出自青年之手。怎么让青年始终保持创造活力,坚守民族的、思想的原创力量,不断地重访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源之处去完成时代的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既是文化的使命,也是青年的使命。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打造城市文化高地,就要重视青年作用,构筑吸引青年优秀人才的大平台。浙江杭州的之江新城,积聚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大学等高校资源,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航母。由中国美院牵头举办的国际青年艺术周至今已经举办两届,如果再在这里建造电影学院,这样艺术学的全链教育在这里形成一个高地。新艺科就是将视觉、舞台、影视不同的艺术融通,面向社会、面向人才、面向未来形成一个新的艺术人才培养之地,必将形成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二、传播:互联网时代,文化艺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今天的文化阅读,主平台不再是报纸、电视,主要是手机,通过手机配送和推送,一双无形之手在引导着人们的阅读。看起来是人们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权,其实普通大众的信息源又被绑架。这样情况下,传播平台变得比作品本身更重要,广告比产品重要,在这里,票房至上、流量至上,文化事业已然将传播交给了市场,交给了产业。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警惕的。
我们国家的文化生产往往善于在重大节候活动中铸炼标志性成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锤炼文化精品,我们要更加重视新兴媒体作用,建成一批新型立体、富有影响力的国家主体媒体,牢牢把住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主动权。
三、城乡: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高度重视。
城市和乡土都是有边界的。这个边不是自我囿闭,而是要让特色显出来,根源浮出来。原创源于地方。地方,地是大地,此地,方是方圆,周遭。地方不是局部,而是前沿。地方是人的身心长相止泊、长相浸润之所。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把握城市和乡村文化内涵特点,铸育城乡风神。我们要善于从地方的深入浸润中精炼地方之神,磨砺原创的力量。要善于从当代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中提升文化涵量,持久深扎,真诚磨炼,铸炼地方的共同体的文化和精神高度。要善于从数字化改革中催发文化创新发展,认真思考技术性语言的优长与问题,以语言的锤炼来赋能艺术创造,赋能城乡的精神建设。要善于从城乡的文化素质入手,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吸引与铸炼领军者。
(转自: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