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黄坤明部长在第八次书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屹书记的讲话精神,围绕如何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本报约请第八届主席团和相关人士就如何履职尽责、推动书法事业发展作系列访谈。《中国书法报》305期第7版已推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驻会副主席李昕的访谈,其他访谈将陆续刊发,本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叶培贵的访谈。
《中国书法报》:请谈一下您当选新一届中国书协副主席的感受。
叶培贵: 首先是感恩。感恩这个时代为我们追求书法艺术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感恩从小学到博士乃至工作以后持续教育我的师长们,感恩参与书法工作以后给我各种各样教诲帮助的书界前辈、同道以及随我前行于书山的学生们。其次是惶恐。领导说这个职务是荣誉也是责任,但我感觉到的只有责任,荣誉是历届主席团的前辈们赢得的,我们是享受者,有责任维护好甚至力图有所发扬,但回想到启功先生、赵朴初先生、沙孟海先生等大宗师,我唯有惶恐——自己能做到吗?!
《中国书法报》:作为书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践行者,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对书法学科有哪些建议和思考?
叶培贵:我首先是书法学科建设的受益者,然后才勉强谈得上是践行者。首先要不断回溯并坚守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欧阳中石等先生创办学科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心,同时充分关注新时代交付给书法的使命,加强校际间合作与交流,共同优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常葆书法中国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一步切合时代的要求,为书法文化事业培养既敬畏传统又直面现实、放眼未来的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人才。
《中国书法报》:在书法进课堂的趋势下,您曾参与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请谈一下这方面的计划和感想。
叶培贵: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是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对于传承中华历史文脉、创造饱含深厚民族特色的当代文化、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书法工作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师资队伍目前还严重短缺,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梳理和优化。但既已开始,且顺天应人,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持续推动,努力做好正本清源工作,循法以入,循序渐进,未来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中国书法报》:请您谈谈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现状,如何进一步改善重史学、轻美学与批评的现状?
叶培贵: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历史积累十分丰富,然而基于现代学术规范的整理等工作以及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学术转型、体系建构等工作,开展的时间都不算长,虽然近40年来成果丰硕,但相比其它学科还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大空间。史学、美学和批评,本来是互济的。不懂美学和批评,不见得真能做好史学,反之亦然。当然,彼此也有区别。史学的学术对象较为确定,研究手段(特别是整理、考据等类型)较为清晰,肯于用功用力就有机会产出大家公认的成果。而美学与批评呢,一方面它是现代的、西式的,不存在直接可以参考的“西方书法美学与批评”,另一方面它对于研究者思辨力的依赖也多一些。两方面综合起来,使得研究的不确定性就更强一些,产出学术共同体一致认可的成果的机会也就差一些。但高等书法教育在发展,学科间的交流在加强,文学、美术等学科在不断给我们输送经验和智慧。持续打好史学基础,善于师法兄弟学科,美学、批评也将会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事实上高光一直有,比如邱振中先生以及史学做好之后也涉及美学和批评的白谦慎、丛文俊等先生,只是总量显得较少而已。
《中国书法报》:您曾多次参与评审工作,作为副主席,请谈谈应该如何推动理论评审及展览评审工作?
叶培贵: 感谢中国书协的信任,使我过去有不少机会参加这项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评审机制的持续完善,书协考虑到了几乎全部问题(如评委遴选、新评委培训、关联人和东道主回避,等等),目前基本可以说杜绝了各种不正常因素干扰的可能性。但机制再完善,评审也不可能是尽如人意的,每一次评审都是有限目标,不可能无限囊括。目前,评委和作者队伍都在不断壮大和提高,只要每一次评审都努力提炼好学术宗旨和艺术目标,规划好评审任务,并根据目标和任务遴选好评委,做好相应的评委工作培训。在这套来之不易的良好机制的保障之下,评审工作一定能做到既严守学术和艺术规律,又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推出“在守正培元的基础上融合创造”“展现中华气度”“阐释中华美学”的“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情”“有骨气、有神采的作品”,切实为书法事业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