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耕耘•收获——上海鲁迅纪念馆建馆70周年纪念展”近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对外展出,这是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第七十年,展览呈现了关于建筑的建造、搬迁、扩建,也记录了社会各方面对鲁迅纪念馆的支持与付出。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近日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们计划在明年秋季对馆藏的一批重要的鲁迅手稿进行集中展示,这是以往所没有的。今后将更多地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供大家学习、传播。鲁迅的研究不仅要侧重鲁迅生平、思想和著作,还应更多地向博物馆、纪念馆的专业职能上转换,用文物‘说话’。”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像

1950年7月15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向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报告上海筹设鲁迅纪念馆的工作计划,并要求转请已担任政务院副秘书长的鲁迅夫人许广平来沪指导故居的恢复布置,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支持。8月4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同意许副秘书长于十月中赴沪一行。”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1950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意许广平一行赴上海帮助筹备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批示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告诉澎湃新闻,“鲁迅纪念馆是1950年开始提出筹建。1951年1月,鲁迅纪念馆在目前的鲁迅故居对外开放。当时对外开放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大陆新村9号鲁迅故居按鲁迅生前原状恢复,另外隔壁10号设有小型陈列。我们一直以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的第一家人物类纪念馆为自豪。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1956年照片薄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1956年照片薄

195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中央决定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将鲁迅墓从地处偏僻的虹桥万国公墓迁至与故居相近的虹口公园(今为鲁迅公园,下同)。1月初,对虹口公园重新规划、改建,并兴建纪念馆于公园内。10月上旬,上海鲁迅纪念馆新馆竣工。10月14日,鲁迅灵柩由万国公墓迁往虹口公园。在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当时迁葬全过程的照片等资料。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墓  位于虹口公园(鲁迅公园)内的上海鲁迅纪念馆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墓  位于虹口公园(鲁迅公园)内的上海鲁迅纪念馆

“从馆史资料看,1950年代的鲁迅纪念馆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到了1980年代,经调整增设文物库房而达到3000多平方米。90年代,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属有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这4家比较重要的市级博物馆。1996年,上海博物馆新馆在人民广场建成开放,形成了一个以中国古代艺术文物为主线、突出服务观众参观的新型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和社会引起轰动。受此鼓励和影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也相继进行改扩建。1999年9月,上海鲁迅纪念馆完成了改扩建工作,面积增大到了5000多平方米,并以更加良好的状态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郑亚说道。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199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改扩建完成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1999年9月25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改扩建完成之后举行了隆重的新馆落成典礼,此图为鲁迅纪念馆大门。

目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有馆藏文物藏品8万余件/套;累积出版学术研究成果138种;年均举办展览16个;年均举办专家讲座、名家诵读、版画拓印等教育活动近百场;年均接待观众及游客近90万人次。
此次展览突出鲁迅纪念馆从建馆至迁馆再到改扩建的重要历史节点,并结合建馆七十年来不同形式的历史见证物28件(套)和在职职工的摄影书画作品61幅,从不同角度彰显出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前世今生”。
对此,郑亚对澎湃新闻进一步谈及纪念馆在七十年间的变化、对于馆藏保管整理研究、展示传播及发展思路。
对话|郑亚:
澎湃新闻:刚才介绍了建馆的历史,那么对于馆藏的收集与整理,目前是怎么样的状况?
郑亚:除了空间面积的拓展,1999年改扩建时,老领导包括专家学者在收藏、展示业务上进行了拓展。我们于1999年建立了“朝华文库”,征集了和鲁迅有关的同时代文化名人,包括作家、出版家、版画家的手稿与作品等实物,如陈望道、冯雪峰、许寿裳、黄源、赵家璧、李桦等,按“人物”设立了多个专库进行收藏和展示。“朝华文库” 四字由巴金题写,各个库的题字也都出自文化名人之手。我们也对这些名人物品进行了梳理、挖掘和解读。特别是从他们的创作手稿中,可以看到他们真实的思想活动,进一步去研究,将会别有一番天地的。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纪念馆“朝华文库”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巴金题“朝华文库”

此外,1999年,我们还进行了一个转变,除了要努力建成鲁迅文化、生平研究中心外,也力图建成一个中国新兴版画收藏与研究中心。鲁迅先生对新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明年也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夏证农题“鲁迅图书馆”

澎湃新闻:1999年以前鲁迅纪念馆的主要职能方向是怎么样的?
郑亚:我们被赋予的职能,主要是鲁迅墓、故居、纪念馆的保护、管理和社会开放,以及有关文物资料的征集、保管、研究和展示。基本是围绕着鲁迅展开的。
1999年以后,随着“朝华文库”的建立,同时代文化名人也进一步地进入到我们的关注范围。目前我们已设立44个专库,并开设部分专库对外展示。当然各个专库的藏品数量和质量各不相同,相关系统梳理和挖掘研究工作我们还在持续推进的过程当中。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致赵家璧信札》

澎湃新闻:目前馆藏的分类是怎么样的?
郑亚:在规范统计中的文物藏品规模是8万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万余件/套。这个数字是将与鲁迅相关的文物和“朝华文库”的文物归在一起统计的。目前,对于馆藏的更科学分类,馆内还在做进一步探讨。我个人比较倾向将馆藏类别分为鲁迅相关文物藏品、“朝华文库”文物藏品以及艺术家创作的美术品三条主线。
澎湃新闻:美术品的来源和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郑亚:从1950年筹建开始,鲁迅纪念馆就有意识地对美术品进行了组织创作和征集收藏,还请了许广平回上海,为美协画家专门介绍鲁迅生平、上海生活和历史瞬间。这些画家根据对这些素材的理解,在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了创作。在那之后,比较大规模的一次美术创作还有1986年。
目前,馆藏美术品约1800号,以版画及藏书票数量为多,其次是书法、国画、油画及其他类别美术品。这些美术品都是1949年以后创作的,不能归为文物。而鲁迅收藏的那些艺术品、包括版画等,则属于文物范畴。
澎湃新闻:馆内的重点藏品有哪些?哪几件可以被称为“镇馆之宝”?
郑亚:我并不特别赞同“镇馆之宝”这样的说法。一个有深度和历史积累的博物馆应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藏品体系,而非只关注个别文物。我馆藏有一批重量级的文物,就个人关注角度如这次展览中展出的鲁迅手迹《悼丁君》、《听弹琴》,一方面体现了鲁迅的书法造诣、古体诗修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自身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悼丁君》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听弹琴》

另外,在鲁迅的个人创作中,《故事新编》是在上海正式出版的。我们馆收藏有《故事新编》的手稿。这件文物的捐赠人是出版家黄源,他曾与鲁迅一起做了很多出版方面的工作。他是有意识地把鲁迅的《故事新编》手稿汇总装订。这件手稿既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见证,也是上海作为全国出版重镇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包含了鲁迅提携的青年后辈对他的切实尊重。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新编故事》手稿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新编故事》手稿

在我们的基本陈列中,观众比较感兴趣的还有鲁迅石膏遗容。鲁迅逝世当天,日本友人奥田杏花用石膏翻制了其遗容,上面还粘有鲁迅的胡须和眉毛。这是他离世时的特殊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发肤还是十分重视的。由这件文物,我们可以看出,去世前鲁迅已处于一种油尽灯枯的状态,他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民族,奉献给了人民。石膏遗容给观众一种很直观的震撼感受。
此外,如果以内容主题来提炼,则《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初版本,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回忆录复写稿本等可以列为馆藏中革命文物珍藏。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鲁迅逝世前翻印下的石膏遗容

澎湃新闻:在学术整理和出版上,近年来有哪些成果?研究方向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郑亚:鲁迅纪念馆在学术研究上,尤其是在鲁迅研究这一块,业界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在全国鲁迅研究领域也有一定的地位。近几年,新的领导班子经过探索逐渐达成共识,认为鲁迅的研究不仅要侧重鲁迅生平、思想和著作,还应力图更多地向博物馆、纪念馆的专业职能上转换,用文物说话。近些年我们的学术出版物基本上是紧密围绕馆藏文物去做深度挖掘和梳理的,如“馆藏中国现代作家手稿”“馆藏鲁迅手稿”“馆藏文物”“馆藏美术品”“馆藏鲁迅手迹、藏品”这与以往侧重鲁迅作品、思想的研究有所不同。希望专业读者、社会公众,能够通过我们对馆藏文物所作的真实的呈现和专业的解读,去切实地领会和理解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上海鲁迅纪念馆对于鲁迅研究的出版物

澎湃新闻:所以这也是鲁迅纪念馆的转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郑亚:这是我们现在的一致共识:今后将更多地把馆藏文物的作用发挥出来。现在观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对文物的认知能力、艺术欣赏水准都比以往上了一个台阶,社会对文化熏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促使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我们要做的是把库房里的东西整理出来、挖掘出来,供大家学习、传播。通过对我们馆藏文物出版物、馆藏文物的展览以及馆藏鲁迅文物鲁迅文化元素教育活动的参与,相信观众会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有新的收获。
澎湃新闻:近年来的展览有哪些,未来的展览规划会偏向于哪些方面?明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会有怎么样的策划?
郑亚:以往的研究侧重于研究鲁迅生平、事迹和思想,资料图版展览较多。现在我们是要更多地依靠馆藏文物,结合专业人员的深度解读,加强形式设计,合理使用新的展陈技术,组合系列教育互动活动,确保每年有一场馆藏文物的原创大展。
去年,我们举办了“1930年代的鲁迅与上海出版”专题展,呈现了鲁迅在上海涉及的重要出版机构、出版人与出版物;2018年,我们举办了“鲁迅与国际友人在上海”,也点出了上海的国际性;2017年,我们举办了“鲁迅与汉画像石拓片展”,展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创新。“鲁迅与汉画像石”这一选题在博物馆界和鲁迅研究界都是首次出现,策划后,我们所得到的认可度还是蛮高的。今后有机会的话,可能还可以再往这方面做深度挖掘。因为以往大家都觉得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反对传统的,但更深入地了解后会发现他并不是简单地反传统,他对传统文化中值得珍惜和保留的部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并且有不少实际的行动和贡献。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2019年,“有声的中国——一九三零年代的鲁迅与上海出版”展

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2017年,鲁迅与汉画像石拓片展

2021年也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和逝世85周年,我们计划在明年秋季时段,对应9月25日鲁迅诞辰与10月19日鲁迅逝世,举办馆藏鲁迅手稿展。目前,我们在做多方面的准备,到时候将对馆藏的一批重要的鲁迅手稿进行集中展示,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明年,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出版项目《鲁迅手稿全集》将正式出版发行,我们的这个展览也是对此的配合和呼应。
澎湃新闻:可以看到此次纪念展也呈现了不少摄影照片,记录了纪念馆的历史事件。这些照片都是当时职工有意保留下来的吗?目前馆内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做了哪些工作?
郑亚:鲁迅馆有比较强的历史资料、档案照片的留存意识。从50年代建馆开始,我们就留存下了不少资料。这与人们对鲁迅的敬仰和崇敬有关,也与许广平本人有比较强的保存意识有关。包括鲁迅自己,也是对藏书爱护有加。许广平在指导筹建鲁迅纪念馆、移交文物的过程中,多次到馆内指导讲解及家具物品摆放,也会以书信往来等形式回答工作人员的困惑。我想,这些举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建馆之初的工作人员有很大的触动。因此,很多早期的档案资料与照片得以保留。对话|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在鲁迅研究中,用文物“说话”

70周年纪念展展厅现场

近两年,我们也更注重对这些历史档案与照片的进一步梳理,并加以数字化保存。由于经费有限,进程比较缓慢,但一直在推进。其实文博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长期默默耕耘的行业,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给公众更多的服务。这和鲁迅先生“人立而后凡事举”的“立人”思想,以及他为民族谋求独立为民众谋求幸福的精神也是不谋而合的。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12月22日 上午7:19
下一篇 2020年12月22日 上午9:13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