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十多年前,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境内不少青年在高原草甸上工口放牛或采药,因地处偏僻,多生活在贫困之中。2010年,“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在当地建立,从唐卡技艺的传授扩展到绘画、音乐、雕刻、医药等多项技艺的传授,让当地的牧民青年接受了教育,成为了技术与艺术的从业者,也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
2020年11月20日,在长江之尾的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一个“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十周年成果展,展示了他们是如何从学习技艺到艺术的融合创新的。

非遗传习所的建立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地处川甘青结合部,阿坝州西部。壤塘虽然在藏语里意为“财神居住的地方”,却是该省最贫困的区域。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东缘,长江黄河源头水系分界之处,雪域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四方是九寨沟、四姑娘山、若尔盖和康定大草原,草原、森林、峻岭、川流……丰富的地貌景观和生态系统蕴养了悠久的人文历史。在小小山村之中,竟然保留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十项,涉及音乐、绘画、雕塑、医药、陶艺、造纸等不同领域,被专家誉为文化活化石。
但由于偏远闭塞、地貌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局限。青少年拓展学业、发展事业的机会稀少,大多只能以农牧业为营生,年轻人也无法得到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精微之路-觉囊唐卡传习所纪实(短版)。 视频来源 网络(10:31)

澎湃新闻了解到,2010年,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县的嘉阳乐住仁波切(四川省人大代表、壤塘县政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感于当地山区民众深陷贫困循环,交通不便,青少年缺少发展机会、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壤巴拉非遗传习所”。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壤塘县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远眺壤巴拉非遗传习所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

嘉阳乐住仁波切是觉囊派第47代法主,他不但潜心弘扬佛法,且致力于觉囊传统佛像造像、藏纸、藏香、银雕、藏毯等传统手工技艺的恢复、保存和传承发展。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拥有着非常出色的唐卡艺术。觉囊派于公元13世纪时建立,创建人衮邦·吐吉尊追是藏传佛教伟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他独成一派,因传教中心在觉囊,所以被称为觉囊派。在元代,该派寺院遍布卫藏,盛极一时。清代逐渐式微,只在相对闭塞、偏僻的四川阿坝州的壤塘、马尔康、阿坝三县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玛、久治、甘德三县保存下来,祖寺即为壤塘藏哇寺。嘉阳乐住也是唐卡画师。他自幼接触唐卡,在开办传习所后,他开始给学员们授课。他说:在传习所,绘画技艺的传授不是核心,对生命的启发、探索与求证才是最主要的功课。审美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领悟、了解的过程。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唐卡画师泽木衮作品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的唐卡作品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的唐卡作品

在谈及技艺的传承时,他表示,“非遗是传统文化,也是在千年来,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中所呈现出来的成果,也是那时候的创新。所以我们需要有继承,但也更需要推动。比如,藏医药的文化和内地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和西域传来的文化都有关联。唐卡既和唐宋绘画的线条、神韵有一定的关联,也与孔雀王朝前,古罗马的那些雕塑文化有关联。”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在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学习的学生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在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学习的学生

这里自古就是多元民族交汇流通的人文走廊,其音乐、绘画、雕塑、医学等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传习所的唐卡技艺课程开办后,也陆续出现了其他课程的设置。至2018年,壤塘县结合当地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开展了绘画、音乐、雕刻、医药等十五类传习项目,成立了二十七个非遗传习所。也让现如今的近千位牧民青年接受到了相关培训,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家庭的贫困状况。
前往全国多地区学艺
来非遗传习所学习的学员们,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贫困群众。让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门手艺以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当地政府的初衷。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在壤巴拉非遗传习所学习的学生

壤巴拉非遗传习所的负责人僧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10多年前,我们那边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很多。后来我们开办传习所,从唐卡的教学开始,刚开始有60多位孩子。因为唐卡是在我们庙宇里千年传承下来的工艺。我们的创办人嘉阳乐住是非常好的唐卡老师,我们也邀请了藏地各个画派的唐卡老师来教学,邀请其他学科的顶尖老师来教学,比如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老师教绘画。同时,学员在这里也要学习藏文、中文、英文,还有计算机、设计等课程。”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上海“金泽工艺社”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上海“金泽工艺社”

据了解,传习所邀请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和优秀匠人手把手地向学员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带这些青年们走出大山,到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地学习,并与大学、研究所、博物院等文化机构的合作。2012年,传习所与文化公益机构上海“金泽工艺社”开展了探索合作方式。2016年,“壤巴拉非遗传习所上海基地” 正式挂牌,构建起了跨地区的学习课堂。
由于地利之便,这些藏族青少年得到上海及周边各类专家的教导指点,分门别类地学习绘画、医药、缂丝、苏绣、裁缝、印染、陶瓷、织毯、漆器等二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自2012年开始,先后分期分批来到上海金泽镇的藏族青少年有六百多位。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2020年11月20日的成果展上,传习所学员的藏族织毯作品展示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2020年11月20日的成果展上,传习所学员的藏族织毯作品展示

对于多地区的学习,僧智表示,“如我们的藏族织毯有悠久的历史。但我们也是很开放的,不光是学习传统的,当地的手工织毯的传承,学员在有一定基础后,也会到上海的基地,学习内地的风格和工艺,将其融合。还有,缂丝也并非江南独有,在藏地也有此工艺,如吐蕃时期、唐时期就非常发达。现在,布达拉宫里面收藏的藏族的缂丝也非常精美。所以,我们当地有此工艺,也会在江南工艺中借鉴、融合。”
如今,不少藏族青年在学得技艺后陆续返回四川阿坝壤塘,成为当地艺术与文创产业的中坚力量。
当然,也有留在上海开拓的学员。唐卡画师英州彭措和妻子丹真初于9年前一起进入传习所学习,并在2、3年前毕业后来到上海,目前供职于上海青浦金泽工艺社。英州彭措告诉记者:“18岁那年,由舅舅将其送入传习所学习。当时家庭条件不好,现在毕业了,也可以往家里寄点钱,比以前的条件好了。”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唐卡画师英州彭措的作品《财宝天王与八骏财神》

谈及唐卡创作,他表示,“关于藏传佛教的知识,小时候父母、老师都会教。进学校后学习技法、同时也会有老师从别的方面讲解佛教知识。现在,我们都是一个人完成小幅尺寸(1米内)的作品,大幅尺寸更多的是多人合作的模式。”同时,英州彭措也表示,在学习期间,也会看中国画,尤其是宋画,“宋画对我很有启发,它与唐卡有许多共通点。”
成果展示与多元发展
现如今,这批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成为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承载当地艺术技艺、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他们的作品也先后在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博鳌论坛峰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举办展览和交流,获得各界的赞誉。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2018年,上海朵云沙龙现场

2020年11月20日,在长江之尾的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36楼,举办了“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十周年成果展。在展厅现场,十余位来自“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的年轻人,带来他们最新的艺术作品和文创产品,包括唐卡、佛雕、缂丝、织毯等。在展品中,观众可以从中看到藏地本土特色,也有融合了江南文化特色的产物。

成果展示现场(01:00)

据悉,在白玉兰广场的展示中,他们将会把带来的成果所得收入捐给慈善机构,去帮助需要的人。从在高原草甸上放牛或采药,生活在贫困之中的青年,到如今凭借着技艺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和匠人,历经了10年。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2020年,上海白玉兰广场的成果展示现场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十余位来自“壤巴拉觉囊非遗传习所”的年轻人

僧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第一期近60位学成毕业的唐卡传习学员,已成为独立的画师。作为稀缺的文创人员,他们与故宫博物院故宫藏品唐卡复制研发项目签订了合同,并开始接受社会订单,有着不错的收入。“他们都是自己的老板。他们能各自独立发展,也会选择留在传习所,那里是十年一起成长、学习的地方,他们是一个团体。”
当然,他们的作用不只是艺术品和文创,还会有更多的可能。记者了解到,传习所的故事将拍摄为纪录片《传习之路》,一部讲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故事。这是由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支持的中外合作影视项目,于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布启动。在11月20日的成果展上举办了开机仪式。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作品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作品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作品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传习所学员作品

此外,曾拍摄电影《冬至》的导演谢东燊如今正在拍摄动画《格萨尔王》。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惩恶,弘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在电影制作中,传习所的一些学员将担任电影的人物造型设计、美术概念设计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承担重要责任。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新的传习所教学楼

阿坝壤塘非遗传习所的十年之路:从青年牧民到艺术从业者

嘉阳乐住老师在非遗传习所讲解唐卡

嘉阳乐住表示,“我们所传承的是人类共同的,只有交流,我们才可以相互分享,互相读懂彼此,欣赏彼此。”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2)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11月22日 下午10:02
下一篇 2020年11月23日 上午3:53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