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如何看待当下教育界强化的美育?如何看待当下的艺术教育?
美育审美无处不在,从现代社会的文化场馆到家乡的人文知识和山山水水,都会成为一个人最朴素的审美情感和爱的基础。从爱家人、爱家乡到爱国,还有体会审美的“无用之用”:美术只是职业分工中的一个专业,而美育是否发达是健全社会中每一个人自我完善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教育虽然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常说的“美育”往往只是局限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往人格完善及创造力的培育上延伸。

1、美育的目的是促进人格完善
“美育”以我的理解也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人们审美的感受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完善,带来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日常生活中重视美育的家长很容易送小孩去学画画,有些孩子也因此逐渐走上美术专业学习的道路。其实,美术只是职业分工中的一个专业,而美育是否发达是健全社会中每一个人自我完善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美术训练,但每一个人都需要接受审美教育。艺术教育虽然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常说的“美育”往往只是局限于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往人格完善及创造力的培育上延伸。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学习书法的小学生

抛开在现实功用的角度来讨论美育的话题,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人的一生——我们的一辈子即便生命再长寿其实也有限,而美育最大的益处是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更加丰富。我们的祖辈父辈不管接受什么教育,生命的丰富大多建立在他们漫长的甚至不平凡的阅历上,而和平年代的现代社会,为物质富裕而努力工作的能力其实只是生命丰富的一个方面,审美能力则是人类享受生活(生命)的另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拓片

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龙门石窟 佛造像

2、审美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和学习
审美欲望是天生的,审美能力却需要后天培养;就像饿了要吃食物一样是天生的,但拥有品味美食的能力需要训练。当然对于美食家来说,或许能更直抵审美的话题。在审美上我们不需要解决饿了想吃的温饱问题,那是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突然看到自然之美时谁都会有的那点感触。我们需要的是人们在自身完善过程中,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丰富的认知能力。生命中审美无处不在,但审美又并非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审美关乎的是我们生活中的感受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否。我们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因为审美教育的错位与缺失,时常存在因对事物审美的漠视而对现实存在的美表现的无感,如果说放到生命的维度来理解,也就是说生命的丰富性不够浓稠罢了。这时其实就涉及我们对美和幸福感的理解——审美水平的自我要求正是幸福感中比较浓稠的那部分,所以美育是物质富裕以后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的认识途径。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乡村景致

审美无处不在,这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等,大概可以划为自然与人文的范畴!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天生的,每一个人都能感知到“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四季更替的美,以及江南秀润和西北辽阔地域差异的美,只要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开始走进自然的第一步,你就有机会感受自然的魅力。对人文的审美能力其实是教育的结果,每次走进博物馆都有这样的感叹,先贤留下那么多好东西给我们欣赏,但是我们却缺少读懂这些器物与艺术品的知识储备,不管在视觉感受和历史的认知上,都有“恨自己少读十年书”的惭愧。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西湖景致

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明 文徵明《江南春词意图卷》(局部)

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对自然风景的欣赏与人文知识的理解更是难分难舍,远的山山水水不说,比如近在眼前的杭州西湖,假如只能感知到春天的桃红柳绿和冬天的银装素裹,这还是只看到西湖风景的表面。对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是审美培育和知识积累的享受,如果不了解宋以来与西湖有关的人文历史诗词文章,那能真正感觉到西湖的美。了解越多越觉得活着真好,在自己身边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不断地去了解去欣赏去品味,所以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幸福感会让我们更珍惜生命的美好。一个人有能力发现美、欣赏美,拥有对美好事物流连忘返的境界才是美育的成果。
3、审美能力只能培育,而非教育
在我看来,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成长教育的一部分。审美能力大小或丰富与否,第一责任是家庭,第二责任是社会(包括学校)。一般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时间是0-7岁,审美能力培养的时间与其相比可以更长,更舒缓,不可量化。如读书习惯养成一样,一开始是刻意为之的学习,后来是学习与享受同行,审美能力也是学习与享受同行。达到享受的阶段是一个量和质的变化,所谓审美无处不在,融入生活的审美享受,那是何等快乐的境界啊。梁启超先生曾说阅读习惯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养成,后面也就很难了。同样,审美的品位和习惯,大概也是在阅读习惯是否能够养成的阶段——其实审美本身也是阅读的另一种形式。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在一个人成长教育的过程中,性格养成更多的责任在家庭在父母,而美育是社会提倡和家庭参与合力的结果,就如很多教育问题其责任不在学生而在家庭和社会一样。有关美育,我们还处在家庭和社会氛围都需要培育和改变的阶段,甚至说任重而道远。美育没法通过具体外在的规定产生个体内在的需求,或上升到行政指令量化考核的地步,那只会走向美育的反面。近日美育纳入中考的消息,欢呼鼓舞转发最多的是那些艺术培训机构,暗暗发愁担心孩子负担加重的是家长。首先要肯定政府职能部门提倡美育是好事,但动不动用考试的指挥棒来处理不可考核的话题,往往达不到职能部门设想的目的。所谓真善美,是美好事物相互依存的三个方面,人的真和善怎么培育,美也怎么培育,社会离不开对真和善的追求,但把真和善的教育纳入中考,谁听了都好像有不合适的地方。因为美术与美育那点仿佛的关系,善意的专家也会起于理想的美育止于可操作的美术,其实真、善、美的人格教育应该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练习书法的孩子

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习琴

美育还要注意艺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追求个性语言是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讲究原创性,不重复才会丰富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的接受和理解艺术创作中个性的追求,会让人的性格更宽容。美育的理解也要宽广,父母注意陪伴3-7岁的孩子性格养成是美育,从事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学习是美育,甚至体育锻炼也是美育,拥有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身体当然是美的呈现。审美教育或可以起步于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的训练,但不要止于“术”。经常有朋友咨询我,孩子小的时候面对一些艺术门类学什么好,我总是回答他(她)喜欢学什么学什么,童年阶段不管学什么,其目的无非两点:一是审美养成,二是性格(习惯)养成。艺术是社会生活中最柔软的一个区域,而美育就是让人学会怎样享受生活中的柔软。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上海书展的儿童阅读区

 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儿童剧

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美术馆展厅

观点|体会“无用之用”,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小学生笔下记录的疫情,顾千一

审美无处不在,现代社会作为美育的硬件例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都开始完备的时候,尤其是对青少年爱家乡的教育,或许会成为美育的一个抓手,家乡的人文知识和山山水水,都会成为一个人最朴素的审美情感和爱的基础。从爱家人、爱家乡到爱国,还有体会审美的“无用之用”。家人间的爱在相处与陪伴中萌生,让我们常含泪水爱的深沉的土地就是故乡。而在咨询便捷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又了解多少?美育是从审美出发,更是爱的教育,指向健全的人格,所以美育需要培育而不是教育。
2020年10月15日杭州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上午4:52
下一篇 2020年11月10日 上午7:03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