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在上海陆俨少艺术院拉开帷幕。
展览展出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三人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辅以他们相识交往的文献资料,在了解三位画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了解他们的丹青之谊,并从中透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背后探索与革新的艺术历程。主办方当天还举行了“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研讨会”。
“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由坐落在上海嘉定的陆俨少艺术院、江苏太仓的宋文治艺术馆、浙江乐清的周昌谷艺术馆联合策展,供展出三位画家70件原作,其中包括陆俨少《三峡图》、《井冈山五哨口》(手卷);宋文治的《李花春雨江南》、《江南春朝》;周昌谷的《花村归牧图》、《黄宾虹像》等代表作。三位同一时代的中国画家并置展出,可见20世纪的中国画坛革新派和传统派的艺术理念,和不同绘画流派的不同与交融。而作为“陆家山水”、金陵画派、浙派人物画的代表画家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如何在艺术道路上相交相知?
(左起)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
展览现场
亦师亦友的丹青之交
1940年代末,陆俨少与宋文治相识于嘉定南翔,当时宋文治在嘉定古漪园游园时被院内多处导览木牌上的书法吸引,但因没有署名,不知出自谁人之手。晚餐之时,席间见一老者手持纸扇,借过一看,书法风格与古漪园木牌一致,扇面署名陆俨少,再看山水,取法董其昌一脉也颇为精彩,宋文治便有结交拜访之意。但时日不巧,宋文治三顾之时两人才正式相见。当时陆俨少从重庆归乡不久,于南翔潜心作画,两人初见相谈甚欢,在看过陆俨少的画作之后,宋文治更是对陆俨少的书画见解和作品心生敬佩。
为了纪念宋文治“三顾陆家”才得相见,陆俨少特别作一长卷,以为定交之物。这就1950年以宋文治的斋名所作《松隐图》,上题诗曰:
“与子永为好,画图写此心。堰迁风霜干,迴翔翰墨林。往来俱不远,岁晚可相寻。”
陆俨少《松隐图》
宋文治曾多次向陆俨少提出拜师之意,但陆俨少对前辈王同愈“不为人师”的教导印象极深,所以坚决辞让,未允所请。但作为介绍人,陆俨少推荐宋文治拜师吴湖帆。此后,两人亦师亦友的关系依然如故,陆俨少对宋文治也多以“文治兄”相称。
1957年,宋文治调往江苏省国画院的工作,陆俨少也功不可没。宋文治到南京之后,二人见面的次数渐少,但常有书信往来。
1977年,已担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的宋文治于上海拜访陆俨少,并在很多很多场合推荐陆俨少的艺术,这也使陆俨少的作品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认可和喜爱。
1978年陆俨少(右)、宋文治在南京汤山
陆俨少(右)与宋文治
1978年10月,陆俨少前往南京,两人相会于金陵,期间陆俨少为宋文治创作《双清图》,画上题到:
“记与文治友契论交四十年,予今已七十,文治亦六十,寸阴晚景,老树新葩,则又志业兼相勉,岁月不渝。戊午之秋,予来南京住汤山,与文治共旦暮者之越月,间中写此图以记。他年更至耄耋白头相看,回忆今朝,则又甚可念也。宛翁陆俨少并书。”
陆俨少《双清图》
亦师亦友,彼此观照的陆宋之交延续了半个世纪,他们在艺术生涯发兴之初相识,因志契道和,在艺术成长道路上又各自走上艺术的高峰。
陆俨少与周昌谷是1960年代初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任教相识,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岁,却因书画相识。1963年,陆俨少所作《西湖三人游图》的款识上,陆这样写道:“癸卯十二月十五日,与昌谷,耕耘同步湖上,旅饭于楼外楼,醉后灯下作此。陆俨少。”在陆俨少1975年所作《腊梅图》中,亦题到:“犹记癸卯之冬,余在杭州,一日过昌谷斋中,见案头腊梅盛开,遂对写一枝……”。可见两人当时就往来频繁。
陆俨少《西湖三人游图》
1986年当得知年仅57岁的周昌谷上海病逝后,他撰书一幅挽联:“多才天也忌,一病命何穷。”并为周昌谷敬撰墓志铭、后还为雁荡山周昌谷纪念馆题字。
陆俨少书周昌谷挽联:多才天也忌,一病命何穷。
陆俨少、周昌谷合作《蕉林少女》
陆俨少艺术院院长王漪认为,陆俨少与宋文治亦师亦友,互勉励志,同居嘉定近十年,又同出自于嘉定;陆俨少和周昌谷莫逆之交,彼此欣赏,共为浙美教授,又共为国画家;但宋文治和周昌谷之间是否相识,据现有资料,难以考据,但我想仅凭宋文治的《桐江放筏》和周昌谷的《两个羊羔》的影响力,他们之间一定神交已久。
周昌谷《两个羊羔》
三个画派的不同与相交
展览分为“综合展示”和“祖国新貌”两个部分,展览多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作品。
此时,陆俨少开始他的人物主题性创作实践,如展览所展示的《第一天穿草鞋》《上山下乡支援农业建设》,作品中对人物的刻画十分形象生动,在重视造型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重笔墨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同时面向人民大众,走向社会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风貌的写照。
“文革”结束后,已入高龄的陆俨少满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沃游群山,以寻求艺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在井冈山筹建革命纪念馆,陆俨少为画几幅大型布置画在井冈山上住了三个月,《井冈山五哨口》就是在这一期间所画。此卷长440厘米、宽33厘米,落墨为山,积点成树,同时勾皴并用,将井冈山哨口延绵百里之深山垂壑、密林绝壁错落有致地展示于画面中,其笔墨之精湛,尽绘画者超凡之襟怀。
陆俨少《井冈山五哨口》
就陆俨少最重要的“峡江系列”,展览展出了《峡坼云霾图》,从这件陆俨少76岁所作的作品可见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劲挺有力的线条勾水勾云,留白与墨块相映成趣,也正是陆俨少创新求变后出现的新的表现技法。
与陆俨少气势磅礴的“峡江”不同,宋文治笔下是恬静烂漫的诗意江南。江南古巷中的白墙青瓦、春暖花浓也是宋文治反复表达的主题,在《江南春朝》中,宋文治描绘了江南的古巷常见之景,笔调轻快,设色秀润,逸笔的桃花丛中掩映着精致的点景,几笔草草勾出倒影,留白水面处有飞鸟拂过,轻点淡染虚实得宜。
宋文治《江南春朝》
即便是在《太湖清晓》中,在青山茂林的太湖之滨建起了高压电线钢架、现代化屋桥却依然不减江南意蕴。而在表现水库放水的作品《山川巨变》中,画面气势磅礴、平中出奇,充满了动感。《山川巨变》中成熟的笔墨、豪放的风格成为宋文治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宋文治《太湖清晓》
宋文治《山川巨变》
周昌谷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大胆进行中国水墨写意绘画中色彩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力求熔古今中外诸元素于一炉。
展览中一件周昌谷所作《黄宾虹像》,是其最早也是最好的宾虹画像图之一。画中的黄宾虹一手拿笔一手拿着速写本、端坐椅上,聚精会神地在观察,这是落笔前的那一刹那,非常传神。人物面、手部用线条和敷以浅绛来表现,衣服则是用破墨、焦墨等丰富墨法参以线条来表现,把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淋漓。周昌谷敬重黄宾虹,对黄老作品钻研很深,有意吸收用笔用墨之法,甚至自觉地将山水技法引入人物画。
周昌谷《黄宾虹像》
陆俨少出生于1909年,是三人中的长者。宋文治出生于1919年,居其中。周昌谷出生于1929年,是最年轻的。陆俨少被称之为“中国近现代最后一位传统文人画大家”,宋文治被称之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现代绘画创新的开拓者之一”,而周昌谷则被潘天寿誉为“解放后,我碰到最有才华的学生”。
通过展览关注能感受到他们各自在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与成就,以及艺术之间的不同与融合。
陆俨少《三峡图》1987年
研讨会:展览展示了中国画创新的一种方式
展览开幕当天还举行了“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研讨会”,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的家属、弟子、美术史研究的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三位画家的书画作品、人生经历,以及个人史与书画史、时代史的关系。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卢炘以固本博取、纯情至美、妙悟独造三个词概括了周昌谷的书画艺术。他认为中国画要有感悟,感悟需要对传统有积淀的,对外国绘画有了解,结合妙悟,融汇到自己的作品里,而且要独造。
宋文治《黄山西海门》
宋文治艺术馆馆长宋珮也认为三位画家都传承经典,固本但不守旧,追寻个人的风格。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风格和语言的创新,在今天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并受到广泛认可。
1988年12月陆俨少书《周昌谷墓志铭》
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画家邵琦看来,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主题是创新,但是对创新的理解五花八门,如何真正理解二十世纪真正的语境,这个展览就是实例,或者说是中国画在二十世纪创新的样本,通过这次展览对中国画的创新概念的所指有一个落实。
陆俨少跋周昌谷《杂册》手稿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彭莱也就中国画传统与创新的方面评价了三位先生:作为新中国画的代表人物,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一个问题:传统与创新。中国画的传统创新发展问题实际上是让中国式的艺术语言具有永恒的活力,成为与世界没有障碍的交流的方式。作为新国画的代表人物,三位先生的艺术体现出了三个特点,首先都能把新的景物图象要素自然的融合到传统的语言样式当中,且在这方面做了相当成功的尝试;第二,他们作品中都有对古典诗意的发觉,表现一种诗意的审美;第三,他们将自己的境遇与国画发展相融合。
周昌谷《芙蓉三变》中国画 1980年代初
宋文治《扬子江畔》
此次展览是在三馆都在相继举办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诞辰110、100、90周年系列活动后,又一次多元、多地、综合叠加的系列活动,是单个大型纪念活动后的总结和集中展示。三馆还分别提供170余件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作品的高仿复制品,在菊园新区陈家山荷享艺品、安亭文体中心震川美术馆、上海外国语学校嘉定外国语学校、嘉一附小举行“一展多点”的公共教育播普展,与陆俨少艺术院的真迹原作展同步开放,展览多地联动,再现三家经典。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