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李  啸

江苏省书法院院长
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
国家一级美术师
 
 

【编者按】“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作品展”正在全国范围内征稿,应《中国书法报》正书展约稿,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李啸专门撰文。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文/李 啸
“正书”,是篆、隶、楷书体的统称,有很强的道统意味。而我个人习惯于把书法分为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两种类型。正书为静态书法,行、草书为动态书法。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从宇宙规律和人的生理成长规律来说,学书的路径,应该是先静态,后动态,所谓“先立后奔”。右军尝言“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篆籀之法的核心,其实就是中锋用笔。王右军“两月而见其功”的“功”,即中锋笔法的能力获取,可知书法之根本。在此基础上“纂集精专”,取众家之长,便可成功。
“正书”之“正”,道统、庙堂意味很浓,后来延伸至道德层面,尤以柳诚悬“心正则笔正”影响最大。“正书”从篆书开始,书写多为匀速平面运动,到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即波挑),才有了变速上下运动,于是运笔产生了节奏变化,使得文字从具象很快过渡到抽象,加快了书法的艺术化进程,后来衍生出章草、草书。节奏产生变化,而变化是无穷的。在东汉时期,出现了篆、隶、草、楷、行五体共生共存的状况,意义非凡。五体沿革,颇似婴儿学步,先学站立,踉跄走,惯性跑,再稳步站立,最后是快步走。所以静态书法(正书)与动态书法(行、草书)形态不同,笔法不同。孙过庭《书谱》对此描述极为精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当代正书创作呈现出既传承古代经典,又融入时代审美风格的特点。从传承经典层面上看,表现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者视野开阔,取法多元。在“国展”的篆、隶、楷作品中,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典碑帖,几乎都有不同数量的取法,尽管对经典的挖掘、研习深度不尽相同,但是已经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非常可喜的。可以说,这既是信息化时代给书法学习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的艺术审美表达。此外,一批青年书法家既具有极强的临摹传承能力,又有非凡的笔墨表现才华。他们对经典碑帖的用笔有着精准的把握,他们艺术触角敏锐,对现代审美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是当代书坛的生力军。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展览时代虽然推动了书法的繁荣与发展,展览作品也通过各种媒介得以快速传播,但是在这种快速传播中,当代正书和其他书体一样也难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今人的正书重技术表现而轻气韵表达。这种“技术”更多体现在对传统经典法帖中的细节夸张,结体字形刻意营造、变型、摆放,追求一种趣味性图式的构建而忽缺自然性的书写,从而导致作品的美术化倾向严重、人文性不足。太过趣味性,太过注重对民间书法的借鉴,“重形轻意”,导致当代的正书缺少钟鼎之气、金石之气、庙堂之气和书卷之气。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二是今人对笔墨的理解存在“脱水”现象,枯笔因不敢大胆用水而显得“燥”,而不是“渴”。飞白的形成往往不是“无墨”,而是因为纸张的性能,或不吃墨(如粉彩纸)形成的虚笔,或人为的揉搓,或在纸张下面铺垫麻布等等,形成的非自然状态下的“飞白”,使得作品貌似有虚实,但气韵不能自然生动。

三是今人多为“写展”而创作,这种创作多半受到“时风”左右,也可以说被极少数获奖书家的结字、形式牵引,导致大量展览作品风格雷同。当艺术创作“从众”而“无我”的时候,作品就没有了灵魂。当下正书作品也缺乏有灵魂的作品。

李啸 || “正书”的表述与表现

四是今人的正书作品多为抄写古人或他人诗文,而非“自书自文”,使得书法作品的文化承载量无法与古人相提并论。不得不说,这也正是当代书法的最大短板,也是造成作品形式至上的重要原因。

2020年9月29日于南京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0)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10月6日 上午10:35
下一篇 2020年10月7日 上午2:35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