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主办的展览“MAD WOOD——木材的无限可能”在上海举行,展览通过师生的创作,展示木材在用于建造房屋之外,具有柔韧可塑性的一面。展览策展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莫娇表示,展览希望去揭示木料没有被关注到的更多可能,除了造房和榫卯,木料可以被应用于更广泛的情境。
如果说此前同样在上海举行的展览“木构复兴”借由木材来关注传统在建筑与生活中的传承,那么展览“木材的无限可能”则试图探索木材作为传统“栋梁之才”外的更多当代可能性。
展览现场,策展人莫娇展示木材加工过程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分为“能力木”“层弯木”“木板凳”三个部分,木材的形式与功能在不同的作品中得以创新。其中,“能力木”系列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周洪涛创作,他使用自创的“湿弯”技术对实木加以弯曲,以展现其柔韧性,使最终的成品在形式上让人联想到自然生长的植物。“层弯木”展出了师生利用UPM木材设计的家具,呈现设计概念如何成型为产品。“木板凳”则由历届学生以木材为主设计制作的板凳组成,这些实验性的作品将不同的构想同板凳的基本功能相结合,呈现出多样性。
“能力木”作品
“能力木”作品
事实上,对于木材的柔韧性的探索早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工匠通过对木材火烤使其弯曲,再经过拼接形成曲线造型。到了19世纪,德国设计师迈克尔· 索耐特(Michael Thonet)发明了蒸汽热弯技术,利用高温蒸汽将木材蒸煮软化。但长久以来,柔韧性依然是木材常被忽略的一种特质。周洪涛的作品使用湿弯技术,最终使木头定格成曲线形态。“他的目的是希望让大家重新感受到木在树上时的状态,即使当它变成木材后,仍然延续了这样的生命力,”展览策展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莫娇介绍道。此外,展览还展示了“能力木”作品完成的过程,“我们希望展览在呈现的同时也具有教学的目的,让人们能够参与设计的过程,”莫娇说道。
对于木头在设计中的应用,许多人会想到传统的榫卯工艺,但是在莫娇看来,木头在榫卯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展览也希望去揭示木料没有被关注到的那一面:在展览中,无论是实木还是胶合板,通过机械加工、湿弯技术、冷压技术的实验,木料在设计师手中成为创新的成果。“我认为榫卯是一个基础,我们可以经常用来学习参考,但是木材的能力肯定不只限于此,如果我们把它固定在与榫卯的联系上,其实是局限了它的应用场景和范畴。”莫娇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此外,此次的展品都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材料与应用创新实验室提供(简称MAD),实验室一直就以对材料的热情和探索为特色,此次展览也跳脱了木材方正的固有印象,更多地呈现曲面与异形。
“木板凳”展区
在“木板凳”部分,十二件作品显示了对于“板凳”的不同演绎。有的让人盘腿坐上,展开冥想;有的结合乐高玩具,为孩子提供游戏的平台;还有的可以将结构展开,从而让人在站在凳子上取东西时保持稳定。莫娇介绍道,其中不少作品曾获得过红点设计的学生奖。“这个‘板凳’课程意在让学生能够在不受到商业等限制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可以把这些作品进行转化,更好地去面对市场,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木板凳”作品
“木板凳”作品
“木板凳”作品
“板凳”作品从设计概念到制作都由学生完成,部分作品则有可能实现到产品的转化。莫娇告诉澎湃新闻,这一点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包豪斯传统密不可分。“事实上,包豪斯并不是现在很多人所理解的一种风格,这种理解可能只是方便记忆。包豪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在当时学院的思考和灵魂之外,聚集了包括材料商、加工商、制作商在内的整个制造业的生态系统。”莫娇解释道,“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可以通过调研,来判断你的理念是否是实用和经济的。这是它的核心。”受包豪斯的影响,设计创意学院的创作也更多考虑作品的基本结构与用材加工是否合理、能否提供更好的使用功能、对于社会有什么好处等实际问题,而不会停留在美观上。
今年,疫情对于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莫娇看来,危机对于设计学院来说一直是“机会之母”。疫情期间,学院与华大基因合作,设计出气膜版“火眼” 核酸检测实验室,这一应急设计支援了国内外多地。“有了危机,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并以一种更加尊重自然界的方式进行考虑。”莫娇说,“如果没有危机,有时候做出的就是一些‘无病呻吟’的东西,但直面危机,你可能会找到一些更好的创意。”
展览现场
展览“MAD WOOD——木材的无限可能”在上海益丰外滩源举行,展期持续至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