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周的艺术人物,在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产生了新馆长赫蒂·伯格,她表示将“始终从犹太人视角来看待这一切”;在上海,80多岁的画家陈家泠五联屏彩墨作品《贵美静安》昨天正式发布,描绘并“感恩”五年来生活点滴。
中国现代艺术早期实践者、中国美术学院1948届校友、画家张功慤先生辞世,享年96岁。伊朗裔美国艺术家西亚·阿玛贾尼也走完一生,以81岁高龄辞世。张功慤不善言辞,画画是他表达心性的唯一载体;后者主张艺术回到普通人中间,他借助艺术不断碰撞现实问题,始终忠于自己的哲学。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柏林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新任馆长赫蒂·伯格
接下烫手山芋,将博物馆视为“辩论场”
赫蒂·伯格
据《纽约时报》报道,近日,随着柏林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的重新开放,其新任馆长赫蒂·伯格(Hetty Berg)的观点与计划引发了关注。此前,该博物馆受到了“过去政治化,丧失了解释犹太历史的核心”的大量指责,前任馆长随后便宣布卸任,伯格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新任馆长。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这是一个过于超现实的开头,”伯格说道,她与博物馆的团队进行了积极沟通,“我们的核心人物是呈现过去与现代的犹太人生活,”伯格在博物馆重新开放前一次采访中说道,“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着手那些正在德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复杂而具有活力的讨论,并且始终从犹太人视角来看待这一切。”
不同于前任馆长,伯格本人是犹太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历史博物馆(Jewish Historical Museum in Amsterdam)工作了30年,并参与了阿姆斯特丹犹太文化区的创建。在阿姆斯特丹,伯格担任了各种策展与行政工作。“我清楚地知道,博物馆的运作是从内而外的,一切从收藏、展览、项目与经营开始。”
伯格对于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意义同样有清晰的观点,“这座博物馆面向所有对于犹太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她说道,“它的受众是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在她看来,能够实现这一任务的唯一方式就是坚持它作为文化机构的独立性,通过临时展览与相应的项目来构建对于争议议题的讨论。
“我认为当下的问题在于,一切都是非黑即白,”伯格说道,在她看来,关键在于,对立的观点需要被共同呈现,以鼓励观众去质疑他们自己的预设。“在这里,我们的目的不是呈现已有的观点和立场,”伯格说道。(文/钱雪儿)
上海 | 画家陈家泠
五联屏彩墨作品《贵美静安》发布
陈家泠
2015年,老画家陈家泠在作画时不小心摔成了股骨骨折,对于老人而言,不啻于一场磨难。为了离主治的华山医院近一点,一个月后的7月28日,在朋友们的安排下,陈家泠搬进了贵都大酒店养病。
到2020年,陈家泠已经入住贵都整整五年,于是,他艺术生涯当中的第一次现代城市题材的尝试之作,就是以贵都大酒店为视觉原点的五联屏彩墨作品《贵美静安》。这也是陈家泠首次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手法,运用到钢筋水泥建筑中。8月30日,《贵美静安》的发布仪式在贵都举行,活动以“感恩——陈家泠五年贵都”点出老人心中之情。
陈家泠《贵美静安》五联屏彩墨
《贵美静安》绘城市建筑如绘桂林山水,玻璃幕墙上晕染出的白云倒影,令观看者恍惚以为氤氲的山水一片,但是现代建筑钢筋水泥的硬朗线条与起伏的天际线,提醒着观看者面对的是汇集现代建筑各个时期符号代表的静安区——左边有少年先锋队的标志伫立在屋顶,那是中福会少年宫,意喻着未来的希望;右边,是中苏友好大厦的红星闪闪,意喻着国际交流,仔细辨认,还有嘉里中心、恒隆广场、璞丽酒店、郁郁葱葱绿树怀抱中的静安寺、静安公园的一池春水。画面左下角掠过的几行飞鸟点缀了整幅画面,也在巍然不动的高楼广厦间引入了山水之灵,陈家泠笑言,“你晓得伐,那里原是画画时不小心沾上的一个墨点,硬要抹去,只怕擦坏了画面。”但是,可能的瑕疵,却最终成就了一瞬间的灵光。陈家泠1937年出生,祖籍广西,生于浙江永康。1958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毕业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师陆俨少,作品《鲁迅先生肖像》入选华东六省一市肖像画展。八十年代研究吸收中国古代壁画和国外水彩画技法,作品《粉红色的荷花》选送美国展出。《放》、《不染》分别入选第六、七届全国美展。1986年应邀赴西柏林高等艺术学院讲学。
近年来,陈家泠以创作的国画《荷花》为原图,设计开发的系列衍生品,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晚宴上亮相;彩色宽银幕纪录片《陈家泠》获第二届中澳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合欢奖”,该片还获得了第11届中美电影节年度最佳纪录片奖“金天使奖”以及夏威夷电影节的纪录片成就奖。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陈家泠应邀创作的巨幅作品《西湖景色》。2017年9月,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陈家泠艺术大展”。
陈家泠作品《梁家河可美了》宣纸 中国画
陈家泠在七十五岁高龄的那年,还赴西藏采风写生,长达一个多月,在四五千米的海拔上行走创作。他说:信徒们向着西藏的神山朝拜,五体投地,无比虔诚。我也是在朝拜,我朝拜的是艺术之神,它就是在我眼前的,这一座座高山,一片片的湖水,这几百年的老树,还有这灿烂开放的花。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我要以造化为师”,陈家泠用摄影,用速写,用绘画,用一个画家的观看,与自然对话,吸取灵感。陈家泠总说,自己是一个内心极不安分的人。这个不安分,其实是“玩”的一种天性使然,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的表现。艺术离不开生活,这也是陈家泠近年来打破纯艺术与各个生活领域之间壁垒的努力,让艺术照亮普通人的生活。在那里,陈家泠的作品点缀在不同的空间里,在璀璨的水晶灯下,画面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静静绽放,水面浮翠流香,堤岸树影婆娑;也有群山环伺,峰峦朝揖,树木争让,农家小院静卧于异色苍苍……这些艺术作品把一家专注于使人们从旅途劳顿中恢复精力的酒店变成了艺术酒店。(文/宗禾)
中国北京 | 八五美术新潮水墨画家孟昌明
二十多年的异国生活,“归来”仍是满满的中国乡音
孟昌明
8月29日,“归来——孟昌明艺术2020 ”个人艺术展在北京朗空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由策展人葛玉君策划、大明艺术基金支持。展览主要展出了孟昌明近五年创作的《北非》系列、《公牛》系列、《莲语》系列、《哦,北魏》系列、《窑变》系列等作品。
孟昌明是八五美术新潮的重要水墨画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在国内时,孟昌明对石鼓文、汉简、章草、书论、画论均有研习,出国后他开始致力于西方古典文学,并在多年后开拓了一条带着狂草的飞动与石鼓文的拙朴走进了现代主义色彩热狂的艺术道路。孟昌明表示:“‘归来’,是个空间概念,对我则更是一个心理概念,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我一个将人生的一半放在中国将另外一半放在西方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向自己的民族文化报到。”
孟昌明《五牛图》2018年作品
孟昌明《莲语》2015年作品
策展人葛玉君说:“我们通过对孟昌明作品的研读,会发现他的创作中有几种类型的线,其一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笔墨性,强调书写性的线条;其二则是所谓的表现性的线条,更加强调一种情绪式的表达;其三,孟昌明自己说,他非常喜欢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绘画,尤其是马蒂斯和毕加索绘画中对线的运用,我们会看到,孟昌明很多创作是直接对马蒂斯、毕加索包括莫迪里阿尼创作的‘挪用’,或者称之为一种‘再构’,进而对两种文化元素展开微妙的比较。在我个人看来,既包含着对传统笔墨线条的‘去魅化’的过程,也内含着对表现性线条的一种‘复魅化’的过程。”(文/高丹)
纽约 | 伊朗裔美国艺术家西亚·阿玛贾尼
81岁逝世,其“公共艺术宣言”曾轰动一时
伊朗裔美国艺术家西亚·阿玛贾尼
伊朗裔美国艺术家西亚·阿玛贾尼(Siah Armajani)于近日逝世,享年81岁。这一消息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先公布,2018年,该博物馆与其他机构合作组织了阿玛贾尼的大型回顾展。
据《The Art Newspaper》报道,阿玛贾尼以运用建筑语言与图像来完成观念艺术实践而著名。他曾在德黑兰大学学习哲学,后因政治原因于1960年离开伊朗,前往美国。
1988年,阿玛贾尼被委任设计艾琳·希克森·惠特尼大桥(Irene Hixon Whitney Bridge),这座长达375英尺的钢结构建筑连接着明尼阿波利斯雕塑花园和该市的洛林公园街区。1996年,他设计了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的火炬。除此之外,他曾凭借关于公共雕塑的宣言而引发轰动。在这一名为《美国民主语境下的公共雕塑》宣言中,他写道,“公共雕塑是对文化历史的探索,它要求雕塑与其社会及空间背景之间形成结构统一。它应该开放的、可用的,大众的……我们所进入的公共雕塑不该是空间意义上的四面围墙,而应是展开活动的工具。”此外,他的宣言还谴责了艺术只需要吸引并满足专业观众的观点,“艺术的道德伦理维度几乎已经消失,只有与非专业艺术观众建立关系,这种维度才会回归艺术。”
在阿玛贾尼多产的艺术生涯中,他熟练地将自己对于东方诗学、西方哲学及建筑历史与全球政治的兴趣糅合在一起,以此来揭露并回答那些未曾探索过的问题,与此同时始终忠于自己的哲学。
“艺术概念有它的核心,你活得越久,就越明白这些基础是不可撼动的。”阿玛贾尼说。(文/钱雪儿)
上海 | 中国美术学院1948届学生、画家张功慤
96岁逝世,画画是他表达心性的唯一载体
张功慤(1924-2020)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会日前发布公众号消息,中国美术学院1948届校友、著名画家张功慤先生于2020年8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1924年10月出生于上海。曾求学于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在颜文樑等老师的指导下,接受具有巴黎美专风范的油画训练。1945年于重庆磐溪考入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三年制西画科,1946年随学校复员至杭州,任方干民教室室长,1947年转入吴大羽教室。1948年毕业。毕业后,张功慤回到上海,生活、学习在吴大羽先生身边,前后四十余年,直至恩师去世。张功慤为人朴实、自律甚严,且不善言辞,画画是其表达心性的唯一载体。
2019年7月23日,张功慤题写“母校万岁”
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功慤开始个体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着自由奔放、不受约束的现代艺术气质。
美术圈对张功慤的评价,最多的词汇是“大器晚成”。而其老师之一的丁天缺也形容其“青出于蓝胜于蓝”。张功慤的艺术探索分别在60年代和80年代经历了两次转变,其一生的艺术创作,被艺术评论家石建邦划分为“对景抒情式”、抽象水墨以及“真实情感”三大类。
张功慤 《花》 布面油画 1940年代
张功慤尽管作品的外在形式看似是西方的架构,但其蕴含的意象表现却充溢着东方精神,主张“艺术应该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主观感悟和内在激情,要透过表象把握到对事物与众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张功慤也是国内仅有的从学生时代起就不间断,坚持现代艺术画风的画家。(文/畹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