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书法家网讯 8月28日,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指导下,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第二期青年书法创作骨干研习班”教学进入第7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周鼎博士结束了近30小时的《〈论语〉导读》和《道与老庄》讲座。
讲座分别由王道义、冷柏青、王书峰、赵安如主持,来自全省各市州的60余位国学班学员和相关书法爱好者聆听了此次讲座。
周鼎授课
在《〈论语〉导读》板块,周鼎从“圣、仁、礼、学、道”展开讲解。首先,他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介绍“孔子其人”、《论语》的成书目的及其体例和语言特点,并结合孔子的生命历程指出孔子的伟大之处,即以仁、德、礼去重建原本靠血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秩序。其次,他通过原典结合朱子及王阳明的解释对“仁”做了现代意义上的深刻阐释。再次,他对“礼”的真正含义、社会学角度的功能、不同层面的内涵、基本原则做了生动的讲解,进而通过孔子的“礼法之辩”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化进行深刻反思,把对“礼”的理解引向深处。之后,他从修身与处世来讲述“学”,认为“学”就是要变化气质,并对“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两种学问进行辨析,他指出“学”的终极目标是“内圣外王”,真正的“学”是对道的体悟和实践。最后,他对《中庸》进行讲解,指出《中庸》是儒家的行为准则,从“性”“命”“道”三个层面阐释如何实现其旨意,他强调“慎独”、“敬”、“诚意”的重要性,深刻阐释了“中”与“和”的内涵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此外,他提到书法家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需理解“执两用中”的内涵而达到“中和”之境,就能创作出体现生命精神的作品。
在第二大板块《道与老庄》部分,周鼎以白居易的诗《读老子》中的迷惑作为开场,进而对《老子》成书的背景予以深刻有趣的揭示,他认为《老子》所代表的是中国的史官文化,指出理解《老子》的入手之道。他通过老子的身世和时代背景,阐明《老子》其书的受众应为精英阶层。之后,他通过《老子》原文,以“恍恍惚惚、先天地生、用之不竭、百川入海、不自为大、天下归心”几方面对“道”进行阐释,指出对道的把握方法是“执古御今,致虚守静”,而有道之士具有“披褐怀玉、独异于人、道隐无名”的特点。随后,他总结出道具有实践性和超越性的特征。随后他从对什么是美、美有没有标准的讨论引出老子对道的进一步理解,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所包涵的思想是贯彻全文的。接着,他从天地之道、养生之道、治国之道不同层面闸释“道”,并对天地之道的三宝“慈、让、俭”进行解释,他认为小至生活之道,大至治国之道,道无处不在,并将道比于赤子,指出“柔弱者生”的深刻内涵。
对于《庄子》的解读,他以苏东坡对《庄子》言语绝妙的称赞开场,进而介绍庄子其人、时代背景、《庄子》中寓言的特点,以清代林云铭对庄子的评价“不尽情与最尽情”引出庄子思想的人间性,接着他用横读的方式分别从人间、贫富、智愚、巧拙、生死等方面对庄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他指出,庄子基于对人间世的深刻洞达后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对物质财富持警惕态度并保持距离。随后,他通过对愚公移山、濠上观鱼等故事的有趣解读指出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智慧是对知识的超越。接着,他对道家之美的巧与拙进行闸释,指出技术纯熟后忘怀得失便能达到美的境界。最后,他通过庄子的生死观探讨生命的真谛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指出庄子由安命到齐物最终实现逍遥的高度自由的精神解脱路径。
系列讲座中,周鼎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语言,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生动有趣地揭示经典中的智慧,风趣幽默,妙句频出,深入浅出,发人深思。最后他为全体学员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讲述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学员纷纷表示儒道系列讲座是对思想的一次洗礼,开启了自身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四川省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