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瑞鹄
纪念朱佩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实录
座谈会嘉宾及成都画院工作人员合影
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由成都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青稞担任学术主持
这次朱佩君老师展览座谈会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因为在成都画院的馆藏作品里面只有七八幅朱老师的作品,当有人提出来做朱老师的展览时,我们共同的感受是难度非常大。在何红英书记的领导下、朱老师家属的支持下、策展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各大机构的支持下,最终把这个展览呈现出来。大家看到的这个展览是我们花了非常大的心血去收集朱老师的照片、资料、信件和作品,然后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了我们这一生都没有看到过的朱老师的整体面貌。在画院工作几十年,我今天也是头一回观赏到,真是百感交集。今年是朱佩君老师诞辰100周年,也是我们成都画院建院40周年。我们通过朱老师的个展把成都画院的成立、发展以及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也呈现、梳理了一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下边请各位专家老师发言。
研讨会现场
(按照座谈会发言顺序整理、有删节)
何继笃
成都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从成都画院的筹备到成立,再到朱佩君院长离世,我和她共职15年。朱佩君老师自成都原美术公司退休后到成都画院来一直主持工作,十多年来都是勤勤恳恳,为画院的建设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其间她参加了画院的筹建;组建了业务和行政人员的基本队伍;并领导全院开展了多项业务活动,同时进行画院院址及宿舍的修建和完善等大量事务。她尽心尽力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
我记得在成都画院成立之前,成都画院的缔造者(原成都市市长米建书)召集业内名家如:李少言、吕林、丰中铁、吴凡、吴一峰、赵蕴玉、朱佩君等在人民公园内听取意见,商讨并确定成都画院为包括国画、油画、版画为一体的综合性画院,为以后把成都画院营造成自由宽松、包容兼学的学术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与朱佩君院长的领导分不开的。
此外多年来朱佩君院长还培养了不少学生,包括在画院的姚思敏、高晓笛、江溶,为成都画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年是朱老师诞辰100周年,我们在这里纪念她、怀念她!
段七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朱家的家风对朱佩君先生的影响很深远,她与家中的姐妹很小就接受到艺术教育,与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师都有艺术上的往来,这使她在艺术的审美和品味上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朱佩君先生在刚解放时得到过大英博物馆的聘书,但她爱国深切,最终未去海外。新中国成立后,朱家热心文化艺术建设。除积极投身参加工作外,还将家中收藏捐献国家,其中包括十二幅张大千精品画作。80年代画院成立后更是以画院为家,再次促成叔叔朱竹修将朱家珍藏的陈老莲丶张大千画作、名砚捐赠给了画院。多年来朱先生一直将画院当成自己的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画院的品位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
郭汝愚
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画家、四川省花鸟画会副会长
听到成都画院办朱佩君先生的展览后觉得很感动,因为重新把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推出来了。第一,她不光是在我们绘画界出名,她在工艺美术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当年她画的芙蓉鲤鱼图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成都市政府想用蜀绣创名牌,就用的芙蓉鲤鱼图,形成了现在四川蜀绣的芙蓉鲤鱼品牌。所以我觉得朱佩君先生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功劳是不可磨灭、不可否认的。
第二,朱佩君先生的工笔画很正、格调很高。同刚刚解放时重色彩的艺术审美相比,她的画格局大气,品格高雅。在她之前,我们四川的国画,尤其是工笔花鸟,主要由张大千先生引领的主流,自从朱老师及其姊妹出现后,可以说她们奠定了当今工笔画的一个基础,并且在基础上发展和注入了新的内容。我虽然没有正式拜朱佩君先生为师,但是她的妹妹就是我的老师。朱佩君先生也来给我们上过课,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的成就也跟朱老师分不开,没有她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中华民族的遗产,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
吴绪经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长
作为热爱工笔画的一个传承人,我很荣幸能够讲一讲我的感受。首先,我很羡慕成都画院现在这种状态,在各位领导、各位画家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现在欣欣向荣、人才聚集。成都画院作为四川美术研究的学术高地,我觉得朱佩君先生功不可没,今天是她诞辰100周年,我们要由衷的感谢她。第一,朱佩君先生在学术上走正道,品位高;第二,她对画院、对画家、对学生的脉脉温情,一直都影响着画院的院风,这是一直吸引我的地方;第三,她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值得后人学习。她以画院为家,对画院的建设可谓全心全意的投入,这种境界也是我一直仰慕的。
研讨会现场
唐允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我简单讲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这个展览的印象,一个是对朱老师的印象。
这个展览呈现了全面的、立体的朱老师,展览中丰富的文献、图片、作品塑造了一位生动的朱老师,非常有吸引力。特别是这个展览画院花了大量的心思和精力去收集,整理资料,让我们对朱老师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历程有了更深的解读,同时,这个展览在呈现朱老师艺术生涯时也是对画院历史的回顾。
另一个是对朱老师的印象,因为朱老师是姚思敏的恩师,我们在刚成家的那个阶段,曾和朱老师短暂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常要面对严肃的朱老师,但也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她是一个很真实,很正直的人,在艺术上、生活上各方面都对青年一辈要求严格,对人品、能力和行为都有她的标准。作为成都画院创建者,学术带头人,朱老师不仅自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也同样在画院的建设上立下了高标准,她调进一批优秀人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为成都画院的兴盛和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林木
成都画院顾问、著名美术史论家
最近我在研究20世纪美术和新中国美术,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978年文化部长黄镇去央美视察,说应该办一个工笔重彩班,希望不丢弃优秀传统。紧接着工笔画就发展起来了。到六届美展的时候工笔画占了三分之一,七届美展就占了一半,八届、九届、十届美展工笔画都占了一半以上。在获奖作品里面,工笔画的比例占比就更大了。朱老师的学生都是画工笔的,在工笔画的领域里都非常优秀,所以说朱老师为成都画院开了一个相当好的头,形成了成都画院现在的好势头。
朱老师的展览资料收集是一个繁复的工作,成都画院在展览的方方面面下了巨大的功夫,希望要继续发扬下去。
魏学峰
成都画院顾问、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
第一,在当代四川美术史上代表着工笔画的一个是张大千,一个是朱佩君。成都画院以工笔画作为主要特色也是朱佩君先生奠定下来的。实际上朱佩君先生的工笔画的艺术风格不同于其他学院派,她应该是在现代工笔画家里一个开派的画家。第二,我们把朱佩君先生放在20世纪工笔画的发展史上,跟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家来相比的也是很好的,所以说这个展览是对朱佩君先生的艺术做出的一个肯定,我们现在看四川美术,提朱老师的不多,这是一个偏颇,我们在构建20世纪四川艺术家的文献库的时候应该把朱老师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成都画院今天以学术立院,跟朱老师的学术思想、审美品位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我觉得画院的发展史上应该总结建院之初首任院长的思想。
最后,我觉得朱老师开启了画院师徒制,而且这个师徒之是越传越广,我们只有把朱老师的艺术成就、对画院的建设以及她的美术教育体系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够真正复原这位大家。
邓乐
成都画院顾问、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
我觉得朱老师有几点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第一点是倡导学术立院,无论是朱老师,还是历任院长和她的学生,包括画院一直走过来这么几十年,领导和艺术家,都有一个很基本的点就是把学术放在首位。
第二点,培养人才,我在为朱老师塑像收集资料时,都征求了她学生的意见,大家一直感恩朱老师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爱护,她以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培养年轻人,这一传统在画院里面也得到了彰显。
第三点,成都画院历史上有了朱老师这个高地,不断出现的几波艺术高峰,难能可贵!希望成都画院在朱老师诞辰一百,画院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之际,继往开来有更好的发展。成都画院,还要继续往前走,而且走得越来越宽,朱老师的精气神也要传承下去,去影响更多的晚辈。所以我为朱老师所塑的像更像是一个历史坐标,不断召示和激励画院的所有人以朱老师为榜样继续前行。
研讨会现场
曹辉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
展览布展时我看到朱老师的一幅画,深深震撼了我,觉得十分精彩。为什么一张那么平实表达的作品能够给我那么大的冲击?第一个,这二十多年,我觉得画界虽然花样百出,但是并没有百花齐放。朱老师画的是很朴实的,工笔很正,而且能够感受到每一根线中的气是很匀净的,也体现了她在创造时的心思宁静。画菊花的人很多,但和朱老师一样画出了菊花的婀娜多姿和高级品格的却甚少。我们可以在百菊图中感觉到朱老师的人品和艺品。朱老师的学生江溶告诉我,朱老师经常对一个稿子,哪怕就是一片叶子都在反复的调整。像朱老师这样踏踏实实做事、严谨创作的人太少了。我觉得我应该像朱老师那样,回到头来,重新认识传统。院体画在今天还是能够给我们那么强的生命力,说明这个艺术的表达方式并不在于花哨,而在于你能不能把它做到极致,这是朱老师的画给我的最大的感动。我们应该像朱老师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事,把艺术搞好,不要愧对今天这么一个好时代。
田旭中
成都画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黄家富贵,即黄家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影响力的画派之一,它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史上浓重的一笔。黄家父子是当时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关于黄家画的特点,我把它分为三点,一是就题材而言,二是就造型手段而言,三是就是色彩表现而言,表现为色彩艳丽。这三个特点都集中体现在工笔画的画作当中。朱佩君先生的工笔画全面继承了黄家画派的特点,表现了她对黄筌一派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纵观朱佩君先生的创作,无论是脍炙人口的红鲤鱼,还是工笔重彩代表作《瑞鹄祥云》,无不具备黄家画派的气象。
花鸟画在唐代已独立成科,朱佩君先生推陈出新,她不仅继承了黄筌画派,并且对于色彩的运用,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个文献展我们共同见证了朱佩君先生对黄筌画派的传承之力与创新之功。
朱佩君的意义在于,首先她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都画院的首任院长,直接秉承了黄筌开创的院画派传统,使这一传统在历史历经千年而闻名不衰。其次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绘画传统注入了新的审美元素,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再次,她以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群年轻优秀工笔画家,他们后来都成为成都画院的中坚力量。最后,朱佩君先生作为首任院长,大公无私,情怀高尚,为成都画院的建设与发展功不可没。
张幼矩
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如果说是当朱老师的学生,我们在座的,恐怕我跟朱老师是最久的。有人问我怎么还会画花鸟,我说我跟朱老师学过,虽然画得不好,但还是晓得一二。朱老师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她的清正在画面上就会反映出来,工笔画清雅,没有杂质,可以看到她对传统是真正的坚守,但又在坚持创新,在传统里面有创新,在创新里面有传统。朱老师的画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文化。朱老师的家庭、社会背景等都是她艺风形成的必要条件。朱老师的正还体现在她对成都画院全心全意的投入上,她当时不仅要管理好画家,带好学生,大量的行政事务也是事无巨细。所以朱老师为成都的绘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觉得朱老师应该被纪念,而且还要把有些她没有完成的事业帮她完成了,这个才能真正达到圆满的成果。
叶瑞琨
成都画院原副院长、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一级美术师
朱老师的艺术成就除了自己后天的努力外,还有天生的才气。没有那样的家庭背景便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她的才气、文气和品格都蕴含在她的工笔画里了。另外,朱老师对画院的建设是很重要的,朱老师对我们画家的生活关怀很多,这个关怀对我们后期画院整个创作的思想是有很深影响的。朱老师对画院的管理有一点家长制作风,这种家长制的管理作风体现在对画家在思想品格上的严格要求,但是她对绘画的创作是放任自流的,从来不会干涉你画什么画、怎么画,一直到今天,我们画院的创作思想相对来说比其他画院都更宽松,这些是朱老师遗留下来的。虽然朱老师对我们很严格,但是在严格下是深深的关怀与保护,在画家遇到难处或问题时,她总是尽自己所能去保护画家。
通过这个展览,很多人能够更好的来理解朱老师的工笔画,因为现在工笔画制作的东西太多了,内心真正流露的东西是很少的,但是从朱老师的画中间就可以感受到她刻画的东西不多,清清淡淡的就把情感表现出来了,所以对朱老师的研究,今天实际上是一个开始。
研讨会现场
高晓笛
成都画院专职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政协委员
今日是恩师朱佩君老师诞辰100周年,画院为此展览耗时一年时间准备,尽心尽责,我们师兄妹首先非常感谢画院领导及策展组年轻同事们的辛勤筹备与付出,面对栩栩如生的朱先生的雕像,我禁不住就回顾起年少时学画的时光,那时候朱先生顶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依然收我为徒,至今我也发自内心的感激不尽。有人会问先生怎么教听不见、不会说话的我,其实她那时候仿佛能懂得我的眼神姿态般,总是仔细观察我,用耐心的用灵巧的手指指着这里那里不停的指点,现在想来这也是艺术家的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除了学习绘画之外,朱先生还教我练瘦金体,给我打下了巩固的传统工笔画功底,也不止画与字,朱先生也教会我,想做画家必先要做人,虚心学习,保持自我,但也要不骄傲,她也如此同样要求自己。我深深记得朱老师的生活总是简单清贫,工作起来又是将画院视为自家,兢兢业业的奉献。每问及我拜师朱老师的事时我都要说,这是我个人的幸运,因为她的引路和指导,我才能走入艺术的世界,也进入画院这样一个和睦、互相激励的艺术家庭。
朱老师她个人将她对工笔画、中国古典艺术的所有的提炼都倾其所有传授于我,同时朱老师所营造的画院这样一个创作环境,也让我在众多老一辈名师的熏陶下看得更多,路也拓宽了很多,她对我是严厉的,这份严厉是对一个想要从业艺术的人的意志磨练,因为去探索和开拓艺术本身是残酷的。我想对在困境中的青年人们说,或许你们都听说机遇很重要,我也不否认自己有过好的机遇才有今天的小成,然而为机遇的到来而持续努力,绝不言放弃,当机遇来临时不因临时的痛苦而逃避,去磨练自己的心智,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是最为重要的。
姚思敏
成都画院原副院长、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从我开始学画画,跟朱老师进美术公司,再到成都画院,可以这样说:没有朱老师的引领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朱老师对我个人的艺术成长起了非常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之间有很多的故事,比如怎么认识朱老师,怎么拜她为师,怎么学习,包括艺术观点上的一些认识冲突、方式上的不同,这都是成长过程当中必然的经历。尽管有许多不同,但是她有两个重要的东西是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至今的。
《雾荷》是朱老师集中了传统的中国画的表达和她自身的感受来创作的作品。《雾荷》是她创作中的一个演变,就是点到为止,用虚化的手法来表达虚无缥缈的感觉。这种感觉和方法来源于她的一个感受:她说她曾经经过一个荷塘,看到雾水在荷塘上飘逸,她想要去表现这种云里雾里的美感,让人感到自然界常有的虚无的境界。自然界中这种景象我们大家都常见到的,甚至司空见惯,她把这种别人不以为意的景象表达了出来,她做到了不一般了。这种云里雾里的东西在山水画和摄影作品里我们经常运用,但把它用在花鸟画甚至一花一叶的工笔花鸟画上,这就是朱老师的创造了。
1988年,我的作品《清音》就深受其影响。画面是一只小红鸟站在一片若隐若现的白色基调的竹林中,表现晨雾还是夕阳的不确定的美感。当时快完成时,她说这个鸟画得有点太实了,便拿清水笔蘸着水将红的翅膀和黑的翅膀交界的地方洗了一下,协调性便出来了,整个画面就流动活起来了。虽然现在我没怎么画工笔了,但是任何时期创作的几乎每一幅画,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种虚无缥缈的语言来增加画面的协调性和流动感。这种表达方式好像已经进入我的创作的思想或者习惯里面,是朱老师留给我的非常好的精神遗产。
另外朱老师在创作时容易完全沉浸在一种理想主义里面。一个画家她能够从技法,或者是内容、题材升华出来,画一种理想主义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就是不一般的。《瑞鹄祥云》完全是一个她理想当中的、很宏大的画面,确实就是因为她这种构思,就完全超乎了常人的想法,越言简意赅的东西,给人的想象空间越大。在她去世十多年以后,这个作品成为诠释中国梦的视觉符号就是这个道理,理想主义的东西实际上更能够感染人。而这种超自然的、纯粹主观性的、单纯的、高度理想主义的创作方式也给我后来的创作以引领。比如后来我先后创作的代表作品《秋》《秋天的况味》《苍茫天地间》《雪山记忆》等等,明眼人一看画一只红色的小鸟就明白其师承关系。
简崇民
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出来工作比较早,在很多地方工作过,最后还是回到了成都画院工作。和朱老师的相处也是慢慢了解的过程,她在我画什么、怎么去画的问题上给了我一些建议。第一,我很感谢成都画院,能够给我们艺术家举办展览的机会,包括开座谈会,让我们能在一起对话艺术,这就是画院的魅力;第二,吃水不忘挖井人,成都画院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机会;第三就是看到成都画院现在后继有人,以后可能比朱佩君老师走得更高更远,更要感恩于朱佩君老师对画院做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
江溶
成都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当时跟随朱佩君老师习画时,环境条件很艰苦,不能跟今天同日而语,但就这样,朱老师不断的鼓励我们把它坚持下去,我们非常感谢朱老师。现在我也教了许多学生,所用的教学方法还是朱老师完整的、正宗的工笔画教学方法,我希望这是一种延续和传承,并且继续走下去,发扬光大。但在我的创作中,我不会去用朱佩君老师创造的这个领域的题材来作为我创作中的一个延续,比如《芙蓉鲤鱼》,一是因为这个是朱佩君老师的劳动成果;二是因为朱佩君老师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我们要去超越她、赶上她很难;三是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把这个题材学了以后,大量复制进入市场,那会走样,也是对朱佩君老师艺术的一种亵渎。
当年我一位学生让我推荐作为文明办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作品,我将朱老师的《祥云瑞鹄》这幅作品推荐了上去,结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办公室就把这张作品选上了,这么多年还在推广这幅作品。我感觉我是很幸运的,当年我参与了《瑞鵠祥云》的整个制作过程,看到朱佩君老师从起稿到上色,再到最后完成,对这幅作品严密的构思,每一根羽毛都是精心刻画、反复修改,她改了过后,我们学生就一道一道的帮她勾勒,最终完成了这样一幅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作为朱佩君老师的学生,能够把她这样细致专研的艺术思想传承下来,作为我们重要的学术思想,灌输给我们现在的学生,我感觉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研讨会现场
张颖川
成都画院研究员、艺术评论家
我是1985年主动离职成都科技报编辑部到成都画院的,上世纪80年代正值社会全面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国内科技界在“科学的春天中”生气勃勃地大发展,记得当年刚走进支矶石街59号,有一种从现代化高楼大厦栽进了古色四合院的感觉,完全换了一个文化场景,一时有点懵。朱佩君院长对年轻人要求很严格,对我总是反复叮嘱,除了美术专业来外,要认真学习古诗词,古汉语。我不擅长书法,也不会做对联,在朱院长面前,这些都成为了我的问题。那时候因此常常拜访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魏启鹏,魏老师一直是我画院工作期间的国学指导老师。
朱院长当年特别注重要在画院团结聚集一批全省德高望重的著名老画家,那时我们的老艺术顾问就有20多位,他们经常到画院来做讲座或者进行一些创作交流活动。画院给这些老前辈发车马费,虽然每月几十元经费不多,这在当年已经是相当优惠的待遇了。就在那时候,成都画院收藏了一大批80年代以后四川著名老画家的作品,这些后来都成为我们画院美术馆重要的藏品。至今我都清楚记得朱院长当时对我说的话:这批老画家的作品很好,他们的人品也好,画院要赶快留下他们的画,时间过得很快的,现在我都六十多了,你们不抓紧时间好好跟他们学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后来,我经常到朱老师的画室去看她的学生江溶、姚思敏、高晓笛画百菊图,关于传统工笔画的许多基本概念、表现技法,我就是从他们的现场菊花绘画过程中认识理解到的。
那一时期,美术界正掀起八五现代艺术思潮,成都画油画创作组是成都地区现代艺术绘画创新活动的中心,朱院长同样关怀重视油画家的创作,她认为这些都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承继延续发展的一部分,还专门告诉我要多看何多苓画画,他的油画用笔细致,有点现代工笔画的味道。当时,国画、油画还有版画的老师对我的帮助都很大。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能够在画院这样宽容和谐的环境里自由学习,要感恩朱院长。她老人家高度重视弘扬发展传统文化,我就是在朱院长所主持的成都画院四合院里才开始认真学习我们的本土传统,学习传统民族绘画的表现形式及文化精神,这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冯石
美术史学者、策展人,现供职于四川美术馆
结合我自己的专业研究和策展实践,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展览中呈现的朱家七姐妹的独特现象,所承载的其实是传统文人精神和近现代女性主义的独立性。在这两个精神维度之间所孕育的学术性、包容性和独立性其实深深影响了成都画院,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成都画院的基因——朱佩君先生所持有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个人修养堆砌起来的大格局和成都画院的发生、发展直到现在都是一脉相承的。刚才很多老师说到朱先生在培养画院和培养后代时所展现出的至柔一面,而我特别想要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了朱先生刚强的一面——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支撑着先生度过动荡的时代,在六十岁的高龄一手创办了成都画院,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在成都画院的发展策略上看到这样的刚柔并济。
第二点我想说说个案梳理和策划文献展的价值与意义。我自己在四川美术馆策划了包括张漾兮、李少言、徐匡的文献展,尤其是张漾兮和李少言这一代旧社会的革命者和新时代的初创者,对他们的个案研究和历史呈现,实际上是一个今人不断梳理来路和不断修正去处的过程。这几年我一直在撰文讨论美术馆的未来性,实际上是在讨论艺术与人、艺术与当下、艺术与公共机制之间的关系。这几年整个中国美术界,对个案的研究和文献的挖掘几乎成为学术机构最重要的工作方法,究其原因其实是时代语境的急速变化和新生代艺术人的成长需求——人们需要不断梳理来路和不断修正去处,所谓“历史”只有在和“未来”不断的对照中,才能够展现出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点我想借朱老师这一代人的经历和精神,谈谈“少年”的概念。当我们讨论建国一代人,都不能离开他们具体的生活遭遇和时代烙印——那代人所经历的战争、运动和贯穿其一生的信仰坚守,以及始终未能完成的理想主义,这一切成为判断其行为的重要基础。这一代人身上情结有三——爱国情结、文艺追求和少年情怀,我们常说少年与年龄无关,对理想的坚守和拓荒的精神,那种不问得失、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少年气派”,也许正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能够从朱先生一代人身上吸收到的最重要的养分。
张静涛
瀞园美术馆馆长 收藏家
作为一个职业收藏家,我们肩负着很重要的职责,就是收藏体现了对社会,对人类,对历史的意义。这次展览中有三幅我从美国收藏回来的朱先生早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它本身的价值,在其背后更是囊括了她的为人、风格、人品与艺术成就的结合。展览中的作品不仅是作品,不仅记录了朱先生的艺术人生,也是成都美术事业的一个缩影。虽然朱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是她的艺术是永恒的。
杨代欣
朱佩君先生侄儿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四届、五届委员
七嬢(朱佩君)是一位踏实、有社会责任的画家,她的的成就跟民国时期、清末民初的四川客观的社会条件是分不开的。祖父(朱懋先)、叔祖父(朱良辅)一直没有分家,他们与成都的五老七贤、文化名流都有不错的交往。他们的舅舅是大学者刘咸炘,这位学者对他们在文化思想上也有很深的影响,他们也在弘扬刘咸炘的学术主张起了很大作用。同时,祖父、叔祖父还是同情革命的进步人士,与当时同盟会的革命党人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也支持后辈参与一些进步活动,这些交往与活动,都成为那个时期朱家文化上、学术上和社会思想上的一种基调,对七嬢(朱佩君)也有一定的影响。朱家到祖父这一代,早已不只是商人或者地主,而是一个有文化、对社会有所关注的开明士绅家庭。因此朱家的孩子,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艺术启蒙,家族中的姐妹也都对艺术有极大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祖父对艺菊和种菊有极大的热忱,在让子女画菊时把其当作一个绘画教育体系,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教育模式,这种特别的教育模式也开启了七嬢的艺术人生。
研讨会现场
步健
著名建筑设计师、画家
我以前在美研所也学了很长时间的国画。所里每年都要组织我们到人民公园品赏菊花和写生。印象很深的是朱沛君、朱纫君老师当时来看我们写生时对我提到写生花卉要掌握“万花朝心”的规律。对我启发很大。
我认为朱老师在中国工笔画的历史进程中应该处在很高的高度,有着特殊的艺术地位和学木价值。朱老师对四川工笔画领域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领头作用,并且带出了一批很正的优秀工笔画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应该是不可忽视的一位画家。值得深入研究和推祟。
朱代强
朱佩君先生侄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杨代欣已经说得比较全面了,我简单说几句。七嬢的经历和艺术成就一部分是她自己的天分与努力,另一部分是客观的家族和历史背景造就的。家族对教育很重视,不仅仅是七嬢,而且她的姐妹都有进行了绘画教育。大爷爷朱懋先从小就让她们学画画,并且对菊花题材甚爱,经常写生,希望通过绘画把他培育的新品种的形态保存下来。
何红英
成都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
首先感谢今天莅临座谈会的各位朱老师的亲属、学生和各位专家、老师们!今年是成都画院建院40年,从6月5日起,成都画院就启动了“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成都画院建院40年艺术季系列活动”。朱先生的这个艺术文献展就是作为我们艺术季的重头戏之一,今天圆满地拉开了帷幕,同时由知名雕塑家邓乐老师精心创作的朱先生雕塑也在今天顺利落成。
本次展览是对朱先生一生在绘画艺术领域上所产生影响的一次全面表述,也是对成都画院建院历史的一个系统梳理。这个展览从去年就开始启动,得到了朱先生家属的全力配合,同时围绕这个展览画院的很多同志都付出了辛苦的努力,除了策展人小曹的用心付出外,更得到了朱老师的学生江溶、姚思敏、高晓笛等老画家和画院艺术评论张颖川老师的支持,同时也得到省内各文博、艺术机构和藏家的支持。在此,再一次表示真诚的感谢,谢谢大家对画院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刚才听到各位老师对朱先生的评价、对朱先生的怀念之情,深受感动。朱佩君先生不愧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为我们今天的画院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先生一生都追求艺术的精进和纯粹,追求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作为成都画院首任院长,她将全部的精力都倾注于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相信她的艺术精神会一直引领着成都画院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勇攀高峰。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