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在闭馆期间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虽然裁员颇多,但依旧在通过线上讲述着博物馆故事。作为庆祝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个影像资料的放映活动。从1月24日起,博物馆便从每月从影像档案中选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这些影像资料包括1920年代以来拍摄的藏品、纪录片、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简介、以及纪录博物馆幕后画面过程。
此次介绍的是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沙特尔大教堂》,上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印尼的艺术》与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街道与公园的《公共场所的艺术》。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目前处于闭馆中
2020年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创建150周年。受疫情影响,目前大都会博物馆处在闭馆状态,并将于8月29日重新开馆。在一份声明中博物馆表示,“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艺术依然能够带给我们欢乐、慰藉和灵感,并帮助我们培养相互理解的同理心,照亮了当地乃至全球大众的生活。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我们面临失去艺术家和大都会博物馆大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痛苦,但希望之光却从未熄灭。”
大都会博物馆线上影像档案项目“From the Vaults”
在闭馆期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依旧在通过线上讲述着博物馆故事。作为庆祝大都会博物馆150周年的一部分,“From the Vaults”是一个影像资料的放映活动。大都会博物馆从1月24日起,便每月从影像档案中选取放映三至四部影片,这些影像资料包括1920年代以来拍摄的藏品、纪录片、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简介、以及纪录博物馆幕后画面过程。澎湃新闻特此对部分影像资料予以介绍。
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这段影片片长15分钟,由弗朗西斯·汤普森(Francis Thompson)拍摄于1970年代。
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12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1145年,1194年遭遇火灾,后历经26年重建方再现原貌,保留了原来西门廊和三个正门上的12世纪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大堂有3个圣殿,分别与三座大门相通,象征耶酥不同时期的活动与生活。中殿长为130米,正面宽16.4米,高达32米,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中殿。
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沙特尔大教堂
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沙特尔大教堂
大教堂的西部正门是一组三扇深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门的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三扇大门的中门即“主门”。大堂北侧大门旁的雕像是圣母和《旧约》中的人物,南侧大门旁的雕像则是耶酥基督一生的描绘与写照。祭台与中殿之间是美丽的祭廊,建于16-18世纪,上面是描绘耶酥与玛利亚生平的浮雕。此外,无数较小的雕像遍布于教堂各处。沙特尔大教堂雕刻群像是法国哥特式雕刻艺术的典型作品,其特点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雕像以其头部前仰后合、左顾右盼来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1600年以来,沙特尔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圣中心,同时也是祭祀圣母玛利亚的圣地。“沙特尔风格”曾经风靡于欧洲各地,成为后来许多著名教堂的样本;教堂自身也成为法国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
沙特尔大教堂中的雕塑
沙特尔大教堂中的彩色玻璃
该片是为1970年的特展“ The Year 1200”而制作的,该展览也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庆祝建馆百年的核心展览。这部影像资料着重于描绘建筑外观、彩色玻璃和装饰大教堂的特色雕塑,以及展现了对人文精神的歌颂。
印尼的艺术
关于印度尼西亚的仪式,神话和传统的迷人纪录片。 这部美丽的纪录片《印尼的艺术:来自影子世界的故事》由安德里亚·西蒙(Andrea Simon)执导,融合了爪哇岛的古诗词、雕塑和音乐,以及传统艺术家的表演。纪录片收录了9世纪佛教寺庙婆罗浮屠塔和重要印度教寺庙普兰巴南的精彩片段。
伴随着音乐与自然风景画面,纪录片首先带我们进入了印尼的自然世界。印尼的岛屿被海洋包围着,并与鸟儿一起鸣唱着。在茂密的树林里保留着完好无损的田野和广阔的村庄,土地也被整齐地划分好。当风吹过时,众神降下花雨。在古代,众神搅动大海 ,直到其黑暗的水中产生了生命。伴随着吟唱,和工匠的表演,影片解密了印尼的艺术。工匠在棕榈叶上写下了古老的故事。
在棕榈叶上书写的工匠
最早的印尼人,是元素的崇拜者。他们住在小村庄,在当地酋长的统治下,万物以祖先的精神而活着。由于地理位置,海洋贸易为古代印尼带来了新技术和新观念。乡村生活逐渐变成了宫殿与国王的世界。当地工匠建造神庙,以此来庆祝印度的两个伟大宗教:佛教与印度教。
纪录片收录了9世纪佛教寺庙婆罗浮屠和重要印度教寺庙普兰巴南的精彩片段。在天地间,在爪哇的绿色心脏中,朝圣者到达婆罗浮屠塔。婆罗浮屠塔是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的,一个以金字塔式的曼荼罗形式出现的巨大的大乘佛教遗址。公元八世纪的爪哇,强盛的夏连特(群山之王)王朝的统治者皈依大乘佛教。他们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约在公元800年建造了这座设计精良的石头佛塔。
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中的浮雕
婆罗浮屠分为塔基、塔身、塔顶三个部分。佛塔共有10层,四周的中间各有一条笔直的石级通道,由基角直达顶层。整个建筑物共有大小佛像505尊,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在婆罗浮屠中,东边的佛是以冥想的姿势展现给世人的,北边的佛是没有恐惧的,西边的佛呼唤着大地,南方的佛则满足祈祷者的愿望。朝圣者前往山顶时,迷宫走廊的周围围绕着浮雕,展示启蒙的寓言及关于佛陀的世俗生活。
印度教神庙普兰巴南
印度教神庙普兰巴南中的浮雕
而印度教神庙普兰巴南则位于印尼日惹东北16公里。由250座大大小小的陵庙组成,建于公元900年左右,是为埋藏当时国王及王后骨灰而修建的。它是印尼又一个世界著名的历史古迹。几乎所有的寺庙墙壁上都带有精美的雕刻,讲述了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瑟挐,印度猴神以及其他诸神的传说。
印尼的皮影戏
此外,我们所看不见的神掌握着怎么样的能力?影片还展现了印尼的皮影戏,又被称之为哇杨戏(Wayang Kulit),深受宗教的影响。皮影用牛皮制成,人物外形可概括为鼻尖脖长装饰多,肩宽腰细胳膊长,形象精美繁琐,异于常人。半边脸收尽人性善恶美丑,白色表善良、黑色表贪婪、红色表愤怒、黄色表嫉妒。这种隐藏在亚麻“屏幕”后面的艺术,被看不见的木偶大师讲述着英雄、国王的故事。
公共艺术
说起来似乎很有趣,但是很久以前,在没有“艺术世界”前,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存在艺术了。这部记录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公共场所艺术品的影片《公共场所的艺术》由纽约州艺术委员会与纽约州教育部合作拍摄。艺术家、作家罗素·康纳(Russell Connor)在纽约市进行了一场公共艺术的冥想之旅。从大军广场到华尔街,罗素·康纳几乎漫步于1970年代初期的曼哈顿街道和公园,走在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路易丝·内维森(Louise Nevelson),奥古斯都·圣高登(Augustus Saint-Gaudens),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罗马·比尔登(Romare Bearden)等人的作品边。
除了自由女神像外,看看曼哈顿的街道,公园,这些地方都是探索艺术的好去处。当艺术从原始的庇护所走出来后,博物馆及画廊的收藏每天都展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例如 市中心的英雄人物雕塑,古朴、古雅。在中央公园中,雕塑《水之天使》由艾玛·斯特宾斯于1868年完成,纪念Croton水渠的落成,以及流经全市的清洁水源。艾玛·斯特宾斯是“第一位受委托在纽约市内创作大型公共雕塑的女性艺术家,”且该雕像也是唯一一座包含在该公园原始设计方案中的雕像。如今,这座雕塑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
《水之天使》
雕塑《爱丽丝梦游仙境》
走在公园里,就能看到哪些公共艺术是受人欢迎的。正如刘易斯·卡罗尔以爱丽丝·利德尔作为小说人物爱丽丝的原型,雕塑家何塞·德·克里夫特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在1959年创作《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件作品时,他以自己女儿为模特塑造爱丽丝的脸庞,并展现着一片真实可信的生活场景,周围环绕着令人好奇的人物,如疯帽人、笑脸猫、三月猫和冬眠鼠。这件雕像被放在纽约中央公园的温室水池一边,多年来,无数的孩子争先恐后的往上攀爬,成为了公园的必争之地。
而现代艺术的雕塑则需要更大的空间,Ghuck Ginnever的作品《Corten钢》则在草地上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并将天空留给建筑师。在林肯中心的一位主人,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德的作品《Labiche》不能缺少游客,而他旁边的亨利·摩尔雕塑则将作品称之为《腿部》,在水中的倒影使这件作品看上去就像是一座人形小岛。
漫步在城市街头的罗素·康纳(Russell Connor)
毕加索《希薇特半身像》
在建筑的僵化形式中,纽约拥有了一位大师级人物。贝聿铭设计的纽约大学广场饰有毕加索的杰作《希薇特半身像》。早在基普斯湾项目的时候,贝聿铭就想用这个作品,他认为这件作品“简洁而充满活力,充溢着立体派的风格和变化。”当时他就意识到在现代建筑里加入规模相当的雕塑作品——这个点子蕴藏着惊人的潜力。
而在大都会博物馆门口,曾临展不少公共雕塑,如让·阿普的作品,呈现出欢乐的不锈钢的波浪,展现艺术家对于大自然元素及极简主义的热爱。威廉·克罗韦洛的作品位于中城广场的一角,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公共空间艺术的问题。这也归功于艺术品。因此,也许建筑师和艺术家应该推动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影片中所展现的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公共艺术——街头艺术作品
影片中所展现的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公共艺术——街头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