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瘗鹤铭》

据传,在一千多年前的晋唐之际,有一位名为华阳真逸的隐士得到一只仙鹤,云游四方,惜鹤逝于镇江,主人作哀辞刻于焦山西麓崖壁之上以此铭记,这便是中国书法史上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摩崖刻石《瘗鹤铭》。

《中国书法报》265期、266期推出《瘗鹤铭》专辑,特邀陆宗润、王家葵、丁超、陈郁、潘美云、梁少膺诸位先生,使我们对《瘗鹤铭》刻石的形制和年代、坠江状况,打捞过程、故宫藏潘宁本等历代藏本的真伪及清代人对《瘗鹤铭》的研究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整拓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千古之谜《瘗鹤铭》

文丨陆宗润

《瘗鹤铭》之谜首先是从书写者和书写年代展开的。由于铭文只书撰写者的字号未书姓名,只书干支未书朝代,而且没有完整的文章内容留下,宋代以来众多文人学者对其撰书者、镌刻年代、书法风格等方面的论说颇多却无定论。关于书写者有王羲之、陶弘景、颜真卿、顾况、皮日休等说法,其中以陶宏景撰书于梁天监年间者为主流,随着梁天监年刻制的石井栏铭文的发现,也佐证了《瘗鹤铭》书于南朝梁朝期间的说法。

历史上留传的《瘗鹤铭》文章内容的增补本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北宋刁约发现的“唐人本”“邵亢本”“张壆本”(下文简称邵张本)和“壮观亭址别刻本”,元代的“镇江府治本”,明代的“玉烟堂本”,清代的“程康庄本”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唐人本”“邵张本”和“张弨考订本”。

《瘗鹤铭》原本刻于镇江焦山的西崖上,相传其原址位于今“壮观亭别刻”遗址北约百余米的山崖上。早在宋代,当地人因《瘗鹤铭》下半部已经碎裂坠入江中,便在附近崖壁上把未坠江的上半部文字做了翻刻,世称“壮观亭址别刻”。其字体与文字内容都与原刻本非常相似,是研究《瘗鹤铭》的重要史料。

 

大约在唐天宝年前,《瘗鹤铭》下半部的铭石被雷击后坠入江中,唯冬季枯水期才水落石出露真容。严冬的长江寒冷刺骨,要湿纸贴石,扑墨椎拓并非易事。后经陈鹏年打捞,频繁的椎拓致使铭文迅速损坏,加之不断地剜凿修整使文字变形,《瘗鹤铭》的书法艺术价值也大为降低。

从清康熙年间始,2号石被张弨误为宋人补刻,翁方纲在《〈瘗鹤铭〉考补》中作了非重刻之辩,晚清著名金石家端方、李葆恂则认为2号石是原刻,其它3石是宋人补刻;而今人有除3 号石以外另4块石头都是重刻的说法。这5块铭石孰是孰非存疑了300余年。

——《中国书法报》265期1版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一号石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二号石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三号石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四号石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五号石

故宫藏“潘宁本”《瘗鹤铭》再鉴——兼论“水前本”问题

文丨王家葵

今存《瘗鹤铭》拓本,通常以故宫博物院藏“潘宁本”(潘宁旧藏本见故宫博物院编《宋拓瘗鹤铭两种》)为最早。因为拓本上钤盖有“游似”朱文印(图1),潘宁将其定为“宋拓神品”。马子云对此深以为然,王壮弘也同意此说。
千古之谜《瘗鹤铭》
“潘宁本”上“游似”印
《瘗鹤铭》拓本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陈鹏年鸠工打捞为分界,此前为“水前本”,此后则是“出水本”。打捞出水的《瘗鹤铭》残石共5块,“潘宁本”的内容相当于第三块残石,第三块石何时坠江不详,但至少马子严探访时(1189),此石尚在“崖间”。如果“潘宁本”是宋拓,自然是落水以前拓制;此后石刻坠落。在江水中浸泡500年,然后打捞上岸;潘本的存字竟然与出水以后的拓本相差无几,实在不可思议。
 
千古之谜《瘗鹤铭》
潘宁题跋
 
千古之谜《瘗鹤铭》
张弨《瘗鹤铭》原图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出水本图
 
更有意思的是,前引文献都谓这块残石“三十字”,而潘本与出水本都是29字,缺失者为第三行末“浮丘”的“丘”字。康熙六年(1667)张弨(力臣)亲自到焦山探访,撰成《〈瘗鹤铭〉辨》一卷,书前有《瘗鹤铭》图,标记所见字迹,第三石为30字,“丘”字完好。
 
康熙五十一年,《瘗鹤铭》出水后之次年,汪士鋐撰成《〈瘗鹤铭〉考》,书前刻有张弨原图和出水以后的《瘗鹤铭》图,两图对比,“微”“翔”两字残损加剧,“丘”字缺失。这几个字的位置都在残石之边沿,很可能是陈鹏年打捞上岸时,磕碰造成的残损。由此可以断言,第三石“水前本”当存有“丘”字,凡无此字者,应该都是用“出水本”冒充。由此看来,“潘宁本”不仅够不上“宋拓”,甚至不是张彦生断定的“明拓”,而是用“出水本”涂填之伪品。
……
包含“厥土”和“爽垲势掩”6字的拓本,绝无可能是明拓。不仅如此,结合前引杨宾考察记录,他拓到了由张弨发现的“厥土”和“掩”字,但属于第四石的“爽垲势”3字,因“在石隙不可拓”。由此看出,张弨新发现的6字,因为在江水中位置特殊,非特别之机缘,难于拓全。今天所见包含以上字样的所谓“水前本”,恐怕都是用“出水本”冒充的。
 
包含有第五石的翁方纲旧藏《瘗鹤铭》“水前本”,传拓时间应该在张弨勘访之后,很可能也是用“出水本”冒充。
千古之谜《瘗鹤铭》
翁方纲旧藏“水前本”
千古之谜《瘗鹤铭》
颜光敏藏《瘗鹤铭》“水前本”
附记:
……换言之,这件“徐用锡题跋本”很可能是真正出水以后“最初拓本”,当然也是现存《瘗鹤铭》拓本中年代最早者,完全可以成为“初出水本”的标准件,但绝不会是“水前本”。(详见《附记之一》)
 
还有两件所谓的“水前拓本”也应该纳入讨论。
翁闿运先生曾在《书谱》杂志撰“谈《瘗鹤铭》”长文,其中有一段介绍“清初颜光敏旧藏《瘗鹤铭》仰石明拓未剪本”。
……由此判断,拓本上白文“颜光敏印”,一定是不良碑帖商人弄得狡狯,诱人上当而已。(详见《附记之二》)
 
再一件是有正书局石印的杨宾题跋本。
……综上所述,这本有杨宾题跋的所谓“水前本”《瘗鹤铭》,应该也是后人用“出水本”伪造,其上的杨宾题跋并手绘碑图皆属伪造。(详见《附记之二》)
——《中国书法报》265期2版、266期2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杨宾手绘碑图

《瘗鹤铭》残石打捞纪实

文丨丁超

《瘗鹤铭》残石在江中被发现后,打捞成为萦绕在文人和书法爱好者心中的一种情结,几百年来不断有零星打捞工作。北宋庆历八年(1048),润州太守钱彦远在焦山脚下发现两块《瘗鹤铭》残石,建宝墨亭陈列保护,邀请苏舜卿、苏颂等名流赋诗纪盛;南宋淳熙年间,有人曾在江中打捞出有刻字的残石;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募请二人,沿焦山江畔逐寸寻探打捞,终得残石5方,共93字(其中11字不全),旋即拼复还原,并在定慧寺侧建亭置之。这是《瘗鹤铭》打捞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发现。从此千年古碑摆脱了被江水淹没泥沙冲击的厄运。
 
2008年,镇江市政府开始对城市北部滨水区进行全面规划、清淤。为配合此次清淤工作,2008108日至1120日,由镇江市政府牵头,镇江市文化局和市水利局具体实施,镇江博物馆、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和镇江市水利局联合组队再次对焦山西麓《瘗鹤 铭》碑刻遗落残石进行水下发掘打捞。
 
由于设备和经费等原因,2008年发掘打捞时发现《瘗鹤铭》崩裂的山脚下江水里仍有4 块(编号 10JY001-004)疑有文化痕迹的巨石无法翻动。焦山《瘗鹤铭》残石2008年打捞成果发布后,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上海救助打捞局相关领导亲自带队来现场勘察,并提出了帮助打捞《瘗鹤铭》残石的初步设想。2009615日,上海救助打捞局领导又亲自带队来现场考察了航道,镇江市水利局266修建了巨石搁置平台。20105月,《瘗鹤铭》发掘打捞工作再次启动,至当年6月全面顺利结束,历时1个月。
——《中国书法报》266期1版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2008年打捞现场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2010年打捞现场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出水后初拓   纸本立轴   
172cm×164.5cm(北京匡时国际拍卖供图)

发现《瘗鹤铭》残石赝拓伪本

文丨陈郁

除却上述3种赝拓伪本(“杨宾旧藏本”“汪士鋐毛怀杨澥递藏本”“何元锡梁章巨递藏本”),笔者发现另有两种亦流传稍广:一民国神州国光社珂罗版印《旧拓〈瘗鹤铭〉》,92字本,改琦题签,赵魏题耑,陈宝琛等题跋,王壮弘认为其“以出水后拓本涂描而成,‘鹤寿’等字亦重刻本配补”。一民国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瘗鹤铭〉水拓本》,102字本,存“鹤寿”“纪也”“华阳真逸”等字。王壮弘认为其“以近拓及影印本拼凑涂描而成。张叔未跋从别处移来,碑图是石印。吴东发题签及六舟题记皆伪。此底本,1963年余于狄平子后人处得见”。
——《中国书法报》265期7版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2 石原石旧拓(较今拓多出“天其”二字) 故宫博物院藏
千古之谜《瘗鹤铭》
二号石翻刻本 现嵌焦山碑廊

“恐非右军不能”——析清人论《鹤铭》书风的“倾王”现象

文丨潘美云

清代是继宋代以后研究《瘗鹤铭》的又一个高潮期。其中,杨宾、翁方纲等论鹤铭书风所表现的“倾王”现象,以及李瑞清、曾熙为“主王”观点所作的辩,显现出清代《瘗鹤铭》研究的新气象。
 
清代杨宾、吴东发、翁方纲几位书法大家,皆属“主陶”学者。但是,当他们在研判《瘗鹤铭》书者归属时往往表现出矛盾和纠结,即若是单纯论书风则倾向于王羲之,只是综合其他因素后方又变成“主陶”一员。这种现象在清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清末李瑞清、曾熙研究《瘗鹤铭》,不但在书风上“倾王”,而且比之前辈杨宾、翁方纲他们更是迈过了一大坎,即直面宋时一些学者所谓对王羲之书铭的种种责疑,提出铿锵有力的驳论……
——《中国书法报》266期3版
千古之谜《瘗鹤铭》
北宋   米芾观《瘗鹤铭》题刻   清六舟僧拓本   故宫博物院藏

《瘗鹤铭》与陶弘景关系考

文丨梁少膺

《瘗鹤铭》书法之四说(王羲之书、陶弘景书、隋人书、唐人书),出于宋人,其余也为宋说之延蔓。此固与当时金石学之兴盛关联。鄙见以黄伯思《东观余论》所记《跋瘗鹤铭后》最具详尽且见说服力。长睿从五个方面论证了铭文为陶弘景书:(一)审定《瘗鹤铭》的“文格、字法”,殊类陶书;(二)陶自称“华阳隐居”,“今之‘真逸’者疑其别号”;(三)陶书《真诰》,“但云己卯岁,而不著年名”,《瘗鹤铭》与之亦同;(四)壬辰岁为梁天监十一年,甲午岁为十三年,考陶行迹,“十一年”“十三年”正在华阳;(五)铭后有“丹阳尉山阴宰”字样及唐王瓒诗,字画颇似《瘗鹤铭》,然“笔势差弱,当是效陶书”。为明辨是非曲直,于下略考《瘗鹤铭》与陶弘景书法之关系。
——《中国书法报》266期7版

故宫博物院藏《瘗鹤铭》

(潘宁本  部分)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壮观亭别刻

千古之谜《瘗鹤铭》
北宋  《瘗鹤铭》壮观亭别刻  旧拓  上海图书馆藏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壮观亭别刻本(汪鋆监拓本)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壮观亭别刻

《瘗鹤铭》历代部分拓本、题跋、复原图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何子贞旧藏本)(局部)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杨宾跋水前本)(局部)  1918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本
千古之谜《瘗鹤铭》
杨宾题跋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水前本)王文治、铁保题跋  故宫博物院藏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李国松本)(局部)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李国松本)杨守敬题跋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翁方纲题跋  故宫博物院藏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张大千旧藏本)
千古之谜《瘗鹤铭》
张大千题跋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杨澥双钩本)并跋之一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杨澥双钩本)并跋之一(局部)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杨澥双钩本)并跋之二
千古之谜《瘗鹤铭》
《瘗鹤铭》(孔广陶藏本)复原图

《瘗鹤铭》徐用锡跋水前本

清乾嘉时期,金石家们对《瘗鹤铭》出水前后的拓本开始了深入研究。一般认为,以康熙五十二年铭石出水为界,前者称为“水前本”,后者称“水后本”。
 
已知世存真水前本仅数本而已。据《善本碑帖录》载:“曾见明潘宁旧藏本(故宫本)、何子贞旧藏本(国家图书馆本)、苏州顾氏藏本及倪寿川旧藏50多字本(汉和堂本),有雍正丙午徐用锡跋曰:‘陈沧州赠本较此差甚远’长跋。”以及汪士鋐53 字本、杨宾78 字本之印本,后者原拓本曾归罗振玉跋藏后下落不明。此五个水前版本相较结果可知,水前本除了拓工技术及墨色浓淡不同以外,文字损泐并无多大变化。其中徐用锡旧藏曹日瑚(字仲经)之手拓本,系淡墨精拓本,文字生动,是临摹的极佳范本。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镇江市博物馆藏水前本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鹤铭》豪翰

千古之谜《瘗鹤铭》
曾熙  楷书临《瘗鹤铭》册
 
千古之谜《瘗鹤铭》
曾熙  楷书临《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曾熙  楷书集《瘗鹤铭》六言联
 
千古之谜《瘗鹤铭》
曾熙  楷书临《瘗鹤铭》中堂
千古之谜《瘗鹤铭》
曾熙  楷书临《瘗鹤铭》中堂
千古之谜《瘗鹤铭》
李瑞清   集《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李瑞清   评《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千古之谜《瘗鹤铭》
张大千   临《瘗鹤铭》册  1958年  上海博物馆藏
转载自《中国书法报》
 

本平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部分文章源自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若所转载文章及图片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admin@cn5v.com
(2)
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年5月29日 上午10:12
下一篇 2020年5月29日 下午1:10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