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编者按】2020年注定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不仅因为我们正众志成城经历着抗疫、防疫的战斗,还因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5月21日、22日,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于“非常”时期拉开帷幕的两会,对社会各界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文艺界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在2020年关注着什么,又对接下来的工作有着怎样的展望?围绕这一主题,部分代表委员接受了本报专访。
《中国美术报》:回望新世纪前二十年,美术事业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未来的发展有何展望与规划?
赵卫:毫无疑问,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余年,还是新世纪初的二十年,中国美术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虽然也存在诸如“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但整体上往前走了一大步。现在,我认为我们步入了一个需要大家冷静思考的新时期。相比于美术而言,其它的艺术领域如京剧、音乐、建筑等,可能变化更大、进步更为明显。其中当代元素与传统的融合也更加到位,能够做到既符合精英艺术,又符合百姓的审美,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拔高,让人耳目一新。美术领域也开始有年轻人把中国传统元素运用到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中,我希望大家做更多的尝试,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思考如何突破。
《中国美术报》:当面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时,艺术是怎样发挥自身力量的,艺术家应该如何自处?
赵卫:疫情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深入思考的时间,可以审视自己的创作方法、创作方向,并开展积极的探索。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利用好这段时间,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科技、网络的发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疫情,美术馆应该有序开放。比如,减少观展人数,提供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展览方式,让观展者能够看完展览后“过目不忘”。换个角度看,观众变少也是难得的机遇,更应该激发业内做博物馆、美术馆的大文章,进一步促进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