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新浙派第二代人物画代表性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永良逝世,享年83岁。
吴永良,1937年11月生于浙江鄞县,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得潘天寿、周昌谷、李震坚、方增先等名家亲授。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出版有《吴永良画集》《吴永良书画集》《意笔线描人物画集》《寄情抒怀——吴永良风景速写》等,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当代中国美术全集》。
吴永良 : 做人、从艺,都要充满着情感、充满着道义
我觉得一个人的童年往往决定了他一辈子的人生道路。我是宁波人,出生在上海的普通家庭,父亲经商,整个家庭没有一点艺术氛围,但我就是很喜欢画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上海中小学生美术比赛,我得了第一名,奖状很简单,就是一张铅画纸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个图案,上面写着“匠心独运”。初中时候因为迷上足球,耽误了我考美院附中。第二年附中没去上海招生,我觉得能画画就行,就去考了上海行知艺术学校。这个学校对我一生影响很大,我的人生态度、艺术观念都是在这个学校里形成的。我们的老师都是一流的,舞蹈老师戴爱莲、美术老师叶浅予,都是非常好的老师,而且师生间人情味非常重。当时陶行知搞平民教育,把那些抗日战争时期有艺术天赋的孤儿收留到这里来培养。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我认为做人、从艺,都应该要充满着情感、充满着道义。不要为了某些利益,把这个艺术最核心的源头放弃。这正是潘天寿先生讲的:“做好人,画好画。”
艺术,尤其中国画,我们讲要追求心化,就是心灵的东西,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画家,首先要讲究道德文章,艺术实际上是一个人的道德载体,我们讲画如其人,书如其人。
中国画是要练童子功、练硬功夫的,最后要落实体现在笔头上。把意笔线描作为结构素描与水墨写意的衔接环节进行写生,是我对人物画教学的一个设想。创作中可以先打稿子,画大的轮廓,不要太关注局部。稿子画得太具体反而是种束缚,一定要拿起毛笔就画,打硬仗攻坚战。
工笔意笔和毛笔速写都是人物画专业的基础。把书法的用笔引进来结合进绘画创作,就像造房子需要钢筋一样,骨架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再加上水、色彩画面就会更加丰富,经得起推敲了。人物画无论工笔还是意笔,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解决造型对笔墨的束缚,唯有先解决这个难题才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活的造型才能摆脱造型的束缚。
一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是由个性决定的。一个人太圆滑、太世故,他的作品不会感人。做一个认真的、虔诚的艺术信徒,艺术家本人要做出牺牲,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吴冠中先生讲得很有道理,“艺术本来是清苦的。”艺术家不要养尊处优、高高在上,要把艺德和境界放在第一位,不要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要为了追逐名利而耗尽精力。只有对艺术虔诚投入,你的作品才会被人们记住,才会感人。潘老以前讲,“搞艺术是身后留名的,应该是后人的历史检验来肯定你。”这是比较客观、准确的。艺术家应该成为殉道者,应该用这样一种虔诚的态度来对待艺术。反之,一个人才华虽高但境界不高,人生态度不严肃,才华是会被白白糟蹋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