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近日在仍然闭馆的状态下举办了“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展览展示了200余件与疫情相关的摄影和影像作品。这些展品是该机构自3月5日起面向全球征集的6000余件组与疫情相关的影像作品中遴选出来参展的,以寻常视角记录了“疫情下”人们的生活百态。这些作品也成为清华艺博开馆以来接收的第一批电子藏品,作为珍贵的图像档案保存。
《隔离日记2020年3月14日-3月27日》 作者:芭芭拉-菲奥里洛
国内首个面向公众征集疫情期间摄影/影像作品的疫情大展“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近日在仍然闭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开幕当天,是清华大学109周年的“云校庆”。5月9日,这场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上线。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暂停网上售票,到4月26日武汉清零,展览开幕。和许许多多的机构、个人、家庭一样,清华艺博的发生也构成了记录中国疫情的“窗口”。
展览现场
“窗口2020”的发端,在于禁足期间,窗口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正如策展人苏丹在档案的征集文章中所写:“2020年春天,在窗口,我们静静守候;2020年春天,在窗口,我们认识彼此;2020年春天,在窗口,我们感知社会;2020年春天,在窗口,我们记录历史。”
展览现场
在征集作品的过程中,策展团队越来越兴奋,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过往档案意识的缺失而导致的历史意识的不足或者是相反。这一次的视觉档案征集,则试图用博物馆主导的敞开的视觉图像的征集创制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由于展览空间所限,6000余组投稿作品经由初评、网络复评和专家终审精选出200余组优秀作品在清华艺博的展厅展览,但是所有的投稿作品都会被博物馆收藏。在历史面前,个体的记录会被时间打磨出珍贵性。尽管参展的作品中,有著名艺术家、国际策展人、职业摄影师的作品,然而展厅的布置并没有凸显这些差别,所有的作品都以一种叙述的方式静静铺陈,在宏大的生命事件面前,每个个体的视角都普通而又独特。
展览现场
“窗口2020——疫情时期图像档案展”共分为四个部分,以“空间的窗口”、“相识的界面”、“探寻的通道”、“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四类主题进行展出。前三部分基本以记录为主,最后一个部分偏重艺术的表达。展览还将会巡回展览到武汉、米兰、巴塞罗那、纽约等城市,每到一地,都会继续向当地公众征集疫情期间的疫情影像。巡展中征集的影像也将被清华艺博收藏。
《“胖妞”运-20再飞武汉》 作者:周国强
这张照片的作者是《武汉晚报》的摄影记者周国强。在全国人民心系武汉的时候,记者拍下了这些带着沉甸甸的期待奔赴一线的军人。
《樱园宿舍》 作者:蓝兵
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蓝兵教授。武大珞珈山的樱花开满时游人如织,而2020年的樱花季空前绝后,校园却空无一人。
《武汉摩托骑士支援抗议前线的一天》 作者:简杰
武汉封城期间,汽车禁止出行,作者就和另一位好友骑上摩托车为社区捐赠医用口罩。
疫情期间,养老院中的老人作为高危人群备受关注。为了确保老人们的安全,北京长友养老院实施了封闭式管理,所有管理人员都没有能够回家过年。老人们的家人不能前来探望,护理人员就充当了家人的角色,在疫情期间组成新的临时家庭。
《疫情下的家庭影像》 作者:周成
《疫情下的家庭影像》 作者:周成
作者的老家在在江西宜春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偏僻村庄,在平时,很多家庭不到大年初六就已经返城打工,但今年,大多数人都未开工。作者就拍下了十几个家庭的“全家福”。
《抉择》作者:陈琛
疫情给经济打来的打击在小微企业的层面尤为明显,许多商家被迫关闭。作者记录下的吉林松原这个商铺的一幕,也是许多商家的缩影。
《热门行业》 作者:饶永霞
这张照片拍摄于广东东莞的澳星工厂。这家敏锐的工厂在一月底报备转行生产口罩,抓住了2020年的第一波商业机遇。
《严阵以待系列》 作者:刘惠娟
这组震撼人心的照片来自于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一位工作三十余年的护士长。除夕夜后,这家医院就开始了无假日、无休息日的工作状态。这名护士长拍摄了465张各个科室的同事的肖像。
《心窗未关》 作者:包悦鹏
香港尖沙咀的店家回馈社会,推出“每人10个口罩”活动,不见你争我抢的景象,而是有秩序地、自发地排队。
《节日的相见》 作者:陈博贤
3月8日的妇女节,在辽宁抚顺的儿子和在意大利的妈妈视频对话,给妈妈过节。
《春风十里,花式宅家》 作者:周世菊
这是一个山西大同的家庭。作者写道:“爱人因为腰疼不能久坐,各种花式看书写文,我家大宝’石头哥’也已经开始网课学习,小神兽二宝’铁蛋’继续他的花式迷踪,学哥哥看书,学哥哥刷牙,学哥哥洗脚,包括上厕所…..而我呢,就在镜头前陪伴他们成长。”
《玉兰不知愁滋味》 作者:徐冰,徐红,徐丝易
《玉兰不知愁滋味》 作者:徐冰,徐红,徐丝易
《玉兰不知愁滋味》 作者:徐冰,徐红,徐丝易
这件作品拍摄于艺术家徐冰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工作室,也是纽约的重灾区。1998年,徐冰将工作室从纽约搬到布鲁克林,在这里,他经历了女儿的出生,眼瞧着“9.11”纽约双子塔倒下,创作了“新英文书法”和“何处惹尘埃”,并在2007年底归国。疫情期间,他在美国办展而重新滞留。这段日子,徐冰每天的任务,是帮忙妹妹做家务,带好口罩和手套给家人上下送饭,“像印版画一样认真;一丝不苟地把病毒拒绝在我的领地之外”。他第一次关注到院中已经成长多年的玉兰,也和妹妹、女儿共同记录下这段时间的生活。
《不带口罩的红点评审》 作者:何人可
疫情期间,著名设计师何人可在德国埃森参加红点设计奖的评委。此时的埃森是德国新冠病毒最严重的地区,而来自韩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法国、美国、德国等众多国家的评审们在4天时间里无人戴口罩,聚会照常。此次疫情如一次全球大考,究竟该如何应对?反思才刚刚开始。
《隔离日记-佰草集》作者:哥伦巴·雷迪Colomba Leddi
《隔离日记-佰草集》作者:哥伦巴·雷迪Colomba Leddi
《隔离日记-佰草集》作者:哥伦巴·雷迪Colomba Leddi
《隔离日记-佰草集》作者:哥伦巴·雷迪Colomba Leddi
哥伦巴·雷迪是意大利知名的时尚设计师。疫情期间,她依然每天在试验植物的染色、印花,这组作品就是每天试验的记录。这次疫情让许多人都在反思生活和生态的关系,事实上,发达国家因为较早受到工业污染的侵害,也较早开始反思将生态角度注入产业之中。
《邻居的窗》 作者:陈佳斌
山西大同的一户人家在家里“蹦迪”。估计这个欢乐的片段感染到了隔壁的邻居。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