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绘制的抗疫彩蛋,涵盖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等各行各业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身着防护服的白衣天使抢救病人、社区工作人员雪夜执勤、孩子们戴好口罩并提醒大家勤洗手……65岁的赵伟将这些难忘的抗疫画面绘制到小小的鸡蛋壳上,为防控疫情贡献中国民间艺术家的力量。
在赵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65枚抗疫主题的彩蛋。蛋壳虽小,而上面的中国画构图精美、一丝不苟,可以清晰地看到防护服的褶皱、背后“武汉加油”的字样和孩子调皮的眼神。
“我也没法上前线救死扶伤,就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吧!”赵伟说。
彩蛋绘制是一项中华传统手工技艺,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就有“雕卵”的说法。2009年,彩蛋绘制入选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幼随父学画彩蛋的赵伟是传承人。
疫情期间,赵伟每日关注新闻动态。全国各大医院向武汉派出医疗队的画面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她便将出征的画面描摹在蛋壳上;看到群众对医护人员的感激和支持,她创作了“加油!有你们我踏实”系列作品;她还从医生的角度绘制了“宝贝,妈妈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等蛋壳彩绘。
至今,赵伟共绘制了65枚抗疫彩蛋和100多张相关主题的明信片。
“我希望为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努力做‘速写’。我愿意将作品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赵伟说。
10多年前,赵伟在传统彩蛋绘制工艺基础上,自创“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的“三绝”,这也正是彩蛋技艺获评非遗项目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彩蛋绘制是在蛋壳底部打个小孔,把蛋液清理干净之后用白色粉末堵上,完全看不出蛋孔,然后再绘制。但总是这么干,怎么发展呢?”赵伟说。
琢磨了很久,2001年,她决定尝试将蛋壳一劈两半,也就是“一蛋双画”,含有“好事成双”的蕴意。然而,过程异常艰难,蛋壳总是劈得不够均匀。浪费了上万个蛋后,2007年,她终于劈出了让自己满意的蛋壳。
之后,赵伟开始了新的挑战——在半个蛋壳上雕刻。薄薄的蛋壳,常人碰一下都易碎。经过许多次失败后,赵伟居然成功实现了“一蛋双雕”。2007年,她的作品半壳蛋雕《十二生肖》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此后,赵伟又给自己出了难题——在一对蛋壳上绣花,也就是“一蛋双绣”。自称“一根筋”的赵伟很快摸索出了道道——不足两毫米厚的蛋壳,却有很多层,要掌握每一层的特点才能绣好。
“有一次绣小鸭子,绣到最后一针的时候,蛋壳碎了,我很难过。但这经常发生,必须要接受。”赵伟说。
如今,赵伟已经用她的“三绝”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彩蛋作品。目前,她正在创作北京冬奥会主题的作品和抗击疫情系列作品。
为了将彩蛋艺术传承下去,自2015年起,她每周在北京市永定门幼儿园免费授课,教30多个四五岁的孩子们画彩蛋。
如今,赵伟免费招收了上千名学生,从4岁到70多岁不等,有街坊邻居、幼儿园孩子、中学生,也有民间爱好者。
疫情期间,赵伟每周一次免费网上教孩子们画画,“孩子不能出去玩,希望画画能帮他们调整心态。他们高兴,我也高兴。”